走进老北京四合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当你陶醉在京城幽深的小胡同里,看着精致的四合院洒满残淡的夕阳余辉,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 ,一切都如此的静谧和惬意,你可想到这古老的四合院里包含着多少传统文化底蕴。
四合院的结构布局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是坐北朝南,依东西向的胡同来排列的。房间数目为:北房三正二耳共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屋不算大门有四间,若连上大门洞、垂花门则共是七间。若按每间11~12平方米来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中间庭院院落宽敞,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

庭院往往会植树栽花,饲养金鱼,不仅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是休息纳凉和家务劳动的主要场所。北京四合院属于砖木结构的建筑,它的梁、柱、檩条、屋架,包括门窗、椽、槛等均为木制,木制结构周围则以砖来砌墙。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砌,正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色彩缤纷。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相扣,称为“仰瓦”和“俯瓦”,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为“灰棚”。

三间北房中,只有中间一间向院子开门,称为堂屋。两侧的两间则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待客或过年过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一般为卧室。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就连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西侧为卑,故东侧由正室居住,西侧由偏房居住。

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和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就好像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这就是耳房。如果每侧只有一间耳房,两侧共为两间,则称为“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有四间,则称为“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则为“三正四耳”。东西耳房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可与正房相通,也可单设开门。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有时也将偏南侧的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者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房 ,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一般都有游廊连接。抄手游廊成曲尺形,与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相连接,将内宅串联成一个整体。

凡是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会有廊子。廊子两个尽端的山墙上会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做廊门筒子。游廊不仅有通行功能,还丰富了内宅建筑的层次空间,成为四合院细腻别致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合院里蕴涵着人们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对艺术美学的向往。
在这四四方方的四合院中,埋藏着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
宗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它把人分为皇帝、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准贱民、贱民等等级。上层宗族是等级社会的统制基干,这就是宗族制度与封建政治相结合的基础。

汉代荀悦在《申鉴》中说,“天下之本在家”。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之上的。先有父系家长制,以此为基础而扩延为封建君主制,伦理上也是先有父为子纲,然后才有君为臣纲。家庭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它是家族的组成部分。
正如《易经》所云:“正家而天下定矣”,统治者对家庭的安定和家礼的实施向来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周代,住宅的建筑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北京的四合院,若是普通的民宅,或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则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而大至故宫,则是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恰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这些都是礼制在建筑上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可以说,四合院恰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封闭式的家庭观念,造就了封闭式的住宅,而反过来封闭式的住宅,又起到了维护这种观念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四合院把金字塔状的家长制等级格局呈现得淋漓尽致,尊卑分殊、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房间居住的分配上、大小高矮的尺度上、重点部位的装饰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整个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

在古代,建筑形式是明辨主人身份最简易和显著的方法。礼,是所有的宫殿、宅第、陵墓等建筑物的设计准则,无论是布局、规模、形式、色彩和装修,都处处体现着礼的制度。建筑不单纯具有其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更多地表现了秩序和等级的社会功能。
在四合院中,大门的种类、影壁的形式、是否安装吻兽,甚至屋顶瓦的样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着民居的样式。在如此森严的封建约束之下,北京四合院成为了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从中读出许多东西来。

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生活居住的场所,自然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万世其昌”、“四代同堂”、“吉祥瑞庆”、“子孙万代”、“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或为牌匾,或做字画,都在四合院中昭示着人们的愿望和理想。不难看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儒家文化所涵盖的传统的吉祥内容,是对人生美好未来的祈盼。
还有那些吉祥的装饰图案,精美的石雕壁画,从纹样到造型,更是耐人寻味。这些民俗图谱,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丰富的装饰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与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而整个四合院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而更加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尽管四合院的布局合理舒适,但那些都已属于老北京的历史了。随着人口的剧增,一户四合院早已不再属于一户人家,独门独院早已变成了若干户人家合住的“大杂院”。为了扩大房间面积,人们只好把“前脸”往外推,使门窗与滴水檐相齐,廊子也没有了,失去了风采;大门道被堵起来,加上门窗,改为了居室。这样的住宅无论厢房、厕所、贮藏室,在通风、采光、隔音等方面都不能满足近代的居住要求。

暮年的北京四合院如今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势必要被现代的单元住宅所取代了。 四合院作为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几百年来一直延用的民居形式,虽然实用价值在逐年减弱,但其本身却不能消亡。它们应作为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被部分保护、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