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破小户型的常见硬伤,帮您买房避坑!
181 2025-09-19
前几天,一个老朋友跟我喝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不是我不想存钱,是我一存钱就有事。”
说完他叹了口气,抱怨最近又借了几万块去填信用卡的窟窿。
我看着他笑了笑,说:“你啊,不是没钱,是没财气。”
他一愣,问我:“财气?你是说我命不好?”
我说,不是命,是你不懂怎么让钱愿意靠近你。
你想啊,有的人挣钱不比你多,但他的钱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不管花不花,账户里的数字总是稳稳的,还越变越多;而你呢,钱还没捂热,就跟长了腿一样跑光了。
这差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你有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聚财气系统”。
今天这期,我们就好好聊聊——普通人怎么靠聚财气,让钱主动找上门;以及,富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你可能会想,“财气”是不是一种迷信,说什么风水啊、摆件啊、招财猫啊。
但我要说,今天我们讲的财气,一点都不玄。它就是现实世界里,你吸引钱、留住钱的能力。
你把钱想成水就行了。
有的人手里是个破水桶,水倒进去“哗啦啦”就漏完了;有的人桶口大、桶底稳,水一进来就留住,还能慢慢涨。
财气,就是你那个桶的质量。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有这么两种人。
第一种,收入其实不低,甚至偶尔还能接到额外的活儿。但他们一年到头没存下多少钱,甚至还欠着外债。工资一到手,不是先还债,就是先买东西,生怕钱放在手里会发霉。结果就是,越缺钱越急着花,越花越缺钱。
第二种,收入可能也不算特别高,但他们的钱总能留住。发工资的第一反应,是先存起来、先投资,而不是先消费。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厚,机会也越来越多。
这背后,其实就是财气的差别。
财气弱的人,钱在他们手里是短暂停留的过客。
财气强的人,钱在他们手里会变成常住居民,还会叫上朋友一起来。
有个我特别熟悉的例子。
小张和小李是同事,年薪都差不多,20万左右。三年前,他们都想换车。小张直接分期买了一台30多万的SUV,每个月还贷五六千,压力很大。小李呢,先没买车,而是用攒下的10万块投了一个稳定分红的小项目,每年能分到一万多的收益。三年后,小李的本金加收益已经有了15万,再加平时存下的钱,他轻轻松松一次性买了辆车。
同样的收入,小张还在为贷款奔波,小李已经在想下一个投资机会。
这,就是财气的差别。
有人说,钱是用来花的,不花就没意义。没错,钱是要花的,但差别在于,你是先花再想办法补,还是先让钱长大,再用“生出来的钱”去花。
这就像种树。你是把种子全炒了吃掉,还是先种下去等它长成大树,再摘果子吃?
穷人习惯吃种子,富人习惯种种子。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财气强的人,往往不会随意破坏自己的本金结构。
你看很多富人,哪怕手里有几千万,也不会把所有的钱都压在一个地方。他们会分成几部分:安全垫、现金流资产、长期增长资产……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被一下掏空。
而财气弱的人,往往只有一个账户,遇到点事就全动了,结果不仅没守住本金,还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是做小生意的,他跟我说过一句特别真实的话:“做生意赚的钱,只有一部分是靠能力,剩下的靠财气。财气不好,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
什么意思?就是当你没钱、没底气的时候,再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你也不敢动,因为你怕亏、怕风险、怕现金流断掉。
而有财气的人,哪怕不是特别聪明,只要手里有稳稳的资金和现金流,他们就敢去尝试,敢去布局。久而久之,机会越来越多,钱越聚越多。
所以,财气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资金吸引力”。
它由三部分组成:你留住钱的能力、你让钱增值的能力、你抓住机会的能力。
而这三者,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
你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越穷越穷,有人越富越富?
前者的财气像个破桶,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后者的财气像个蓄水池,不仅能留水,还能引更多的水源。
你想改变自己的财富轨迹,第一步就是要先修好那个桶——让钱愿意留下来。
很多人以为,钱就是数字。你有一万,我有一万,这一万块的意义是一样的。
其实不一样。
在穷人眼里,这一万块,是可以直接换成电视、手机、旅游的“消费券”;在富人眼里,这一万块,是可以变成更多一万块的“种子”。
你别小看这个差别。
这就像两个人同时拿到一桶米,一个人立刻全煮了吃,觉得饱了最重要;另一个人吃一半,剩下一半撒在地里,等它发芽长成稻谷。短期看,前者过得更舒服,后者可能还要饿几顿;但长期看,后者再也不用担心断粮。
穷人最大的误区,是把钱当成“马上要用掉的东西”。他们会觉得,钱放在账户里不动是浪费,早点花掉才算享受生活。
这种心态,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对未来没安全感,觉得反正留不住,不如先享受。
第二,不相信钱能在自己手里变多,觉得投资、理财都是骗人的,或者离自己太远。
而富人看钱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他们把钱当作一种工具,一种能帮自己干活的“雇员”。
你看那些有钱人,手里哪怕有一千万,他们也不会想着立刻买房买车买奢侈品。反而会先把大部分钱投到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地方,比如出租物业、股息股票、成熟生意。
等这些投资每个月源源不断地产生收入,他们才会拿“利息”去消费。
这就是差距:穷人花的是本金,富人花的是“生出来的钱”。
我有个认识的叔叔,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他年轻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攒点钱就想着买点“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金首饰、高级家电,觉得这样才算有生活。结果到了40岁,他发现自己工作一旦停下来,就没任何收入来源,家里的存款撑不了几个月。
后来,他换了一个思路——不管手里有多少钱,先留一部分投到能产生回报的项目里,哪怕收益不高也行。几年下来,他的本金没动过,还多了好几条被动收入渠道。
他跟我说:“以前我觉得钱就是花的,现在我觉得钱是养的,得让它自己去生钱。”
这种认知差,其实是决定你财气强弱的核心因素。
因为钱的本质,是一种流动资源。
你把它用在消费上,它就一次性消失;你把它用在生钱的地方,它就能不断循环,越滚越大。
富人习惯先让钱“长大”,穷人习惯先让钱“消失”。
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
假设你有一万块,有两种选择:
第一,把它全花掉,买个最新款手机,短期开心,但三年后这手机只值一两千;
第二,把它买成一只稳定派息的基金,年化5%,三年后不仅有本金,还有1500块的利息,手机的钱用利息就能买。
你说哪个更划算?
可现实是,很多人会选第一种,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没有“钱长大”的概念,只有“钱买东西”的反应。
这种认知差,还体现在“机会”两个字上。
富人遇到一个赚钱机会,第一反应是:“如果投入这个钱,多久能回本,能不能放大?”
穷人遇到机会,第一反应是:“我要掏多少钱?会不会亏?”
结果就是,富人更容易抓住机会,因为他们是从增值的角度看钱;穷人更容易错过机会,因为他们是从损失的角度看钱。
我以前采访过一个创业者,他讲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他说自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手里只剩下五万块。别人劝他存着别动,他却拿去买了一套二手设备,租了个小仓库,又开始做批发生意。三个月后回本,一年后盈利翻倍。
我问他:“你不怕亏得一干二净吗?”
他说:“怕,但我更怕钱躺在账户里什么都不干。”
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这就是富人思维:钱必须是活的。
可惜,大部分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不会告诉你这些。
学校教我们怎么挣钱,却没人教我们怎么让钱变多。
甚至在很多家庭里,父母还会传递一种观念:“钱就是用来花的,不然赚来干嘛?”
这种观念一旦扎根,你就会下意识地把钱当作短期消费的工具,而不是长期增值的种子。
认知差,最终会变成生活差。
穷人看到的是眼前的享受,富人看到的是未来的增长;穷人用钱买的是短期快乐,富人用钱买的是长期底气。
当你换一种认知,把钱看作可以长大的东西,你的决策会完全变样——你会开始更谨慎地花钱,更积极地找生钱的机会,更耐心地等待回报。
久而久之,财气就会慢慢聚起来。
所以,如果你现在总觉得手里的钱不够用,不是先想怎么多挣一点,而是先问自己:
你对钱的第一反应,是花掉,还是让它长大?
这个答案,可能就是你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说到“聚财气”,第一步不是投资,不是开副业,更不是搞什么一夜暴富的项目,而是——先守住第一桶金。
很多人一听“守钱”,脑子里马上浮现一个词——抠门。
好像守钱的人都过得很憋屈,不敢买好吃的,不敢买好用的,一天到晚精打细算。
但我想说,守钱不是抠门,守钱是为了让你有底气。
没有这第一桶金,你就没法玩后面的局。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朋友阿涛,收入不算低,每年二三十万。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每个月一发工资就花光,不是买电子产品,就是出去旅游,信用卡也是刷爆就还,月月循环。那几年,他虽然表面过得很“精致”,朋友圈的照片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心里是慌的。
直到有一年,他突然接到通知,公司裁员,他被列在名单里。那一刻,他发现自己账户上不到一万块,连三个月的生活费都撑不住。
从那之后,他才开始逼自己存钱,哪怕一开始每个月只能攒两千,也咬牙坚持。三年后,他的存款到了二十万,整个人状态都不一样了——接项目更敢谈价,遇到想学的课程也敢报名,不用再担心“没钱”这两个字。
这就是第一桶金的力量。
很多人对第一桶金有误解,以为是“一大笔钱”,好像没有个几十万上百万都不算。
其实不然,这个数额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要能给你提供安全感,能撑过生活里的意外,能让你在机会出现时有行动力。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是三五万;对于工作几年的人,可能是二三十万;对于做生意的人,可能是更多。
关键不是数字,而是它能不能让你从“缺钱的焦虑”里走出来。
守住第一桶金,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它不是靠突然暴富得来的,而是靠持续的、主动的储蓄习惯堆出来的。
这听起来很平淡,但它是聚财气的根。
因为如果你连留住钱的能力都没有,就算突然给你一大笔钱,也会很快花光。
你看过中彩票的人吧?很多人中了几百万,几年后还欠债,就是这个道理——桶没修好,再多的水也留不住。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现在收入不高,哪有能力攒第一桶金?”
我想告诉你,这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你可以试着做一个小动作:工资到账的第一天,先把固定比例的钱转到一个单独的账户,不动它,不碰它,不看它。剩下的钱才是你能花的。
一开始可能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你坚持三个月、半年、一年,你会发现,这笔钱就像一颗定心丸,让你面对生活的突发情况不再慌乱。
守第一桶金还有个好处,就是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当你知道自己手里有一笔不动的资金,你做事情的底气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朋友找你合伙做个小项目,你可以拿利息的钱去试试;公司临时有机会让你外派学习,你不用担心路费住宿;甚至遇到想换工作的机会,你也敢果断辞职,因为你有缓冲的资本。
而那些没有第一桶金的人,遇到这些情况,只能犹豫、错过、退缩。
我还见过一种很现实的场景:
两个同事,能力差不多,机会也差不多。公司要派人去外地培训,食宿自理。一个人因为没钱,只能推掉;另一个人直接答应,因为有存款。半年后,公司提拔的,是那个去了培训的人。
你说,这机会跟钱有关吗?表面看没关系,但实际上,全是钱的事。没有第一桶金,你连参与的门票都买不起。
当然,守钱不等于死守。
有些人一存钱就舍不得花,甚至错过了可以让钱变多的机会。
第一桶金是基础,是你修水渠的材料,不是让你一辈子锁在保险柜里的。它的意义在于,让你从“被动生活”变成“主动选择”,给你自由度和安全感,而不是把你困在原地。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你想聚财气,先得让钱停下来,不要一来就跑。第一桶金,就是你和钱之间的第一个稳固连接。
一旦你有了这笔钱,你会发现,生活的压力瞬间少了一半,做决定的时候也不再小心翼翼。更重要的是,你开始有机会去做“让钱变多”的事,而不是一辈子忙着“补窟窿”。
所以啊,别再想着一夜暴富了。
先老老实实守下你的第一桶金,这就是你财富系统的第一块地基。地基打稳了,房子才能越盖越高;桶修好了,水才会越蓄越多。
第一桶金守住了,很多人就松口气,觉得任务完成了。
其实,这只是刚开始。
守钱是为了让你有底气,赚钱系统才是让你财富增长的发动机。
如果只有存,没有生,你的钱只能慢慢缩水——因为通货膨胀就像个无声的小偷,你看着账户没变,实际上已经少了一块。
赚钱系统是个很形象的说法。它不是单一的“找份工作”,也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副业”,而是一个能自己运转、不断给你带来收入的模式。就像一台机器,你启动它、维护它,它就会源源不断地吐出现金流。
很多人搞不清一个事:工作不是赚钱系统。
工作是你卖时间换钱,一旦你停下来,收入就断了。
而赚钱系统,是即使你不在场,它依然在运转。
比如出租的房子、自动化的网店、版权分成、长期的客户合同,这些都是系统,因为它们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守着。
我有个朋友小秦,原来做摄影,收入全靠接单。
他每天早出晚归,拍婚礼、拍活动,活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两三万,淡季就剩几千。
后来他开始整理自己拍摄和修图的流程,做成一套线上课程,放到几个平台售卖。
刚开始销量不大,一个月可能就卖一两千块。可他没有放弃,不断更新课程、做推广,半年后,课程每月能给他带来七八千的被动收入。
这七八千,不多,但已经足够覆盖他的房租和生活费。
从那以后,他拍不拍单都不慌,因为他的系统在运转。
赚钱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就像修一台机器,你要先设计、组装、调试,一开始可能很慢,甚至没有回报。
但一旦它开始运转,就会越来越顺。
所以很多人卡在起步阶段,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放弃了,结果永远停留在“卖时间”的模式里。
建立赚钱系统之前,你要先想清楚三件事:
第一,你现在拥有什么资源;
第二,你能解决谁的问题;
第三,你能否用一种可复制的方式去解决它。
这三个问题决定了你的系统能不能跑得起来。
资源不一定是钱,它可以是你的技能、人脉、信息、甚至兴趣。
比如,你会写作,会画画,会编程,会做短视频,这些都是资源;
你认识供应商、掌握行业内幕、能找到稀缺货源,这也是资源。
解决问题,是赚钱系统的核心。
赚钱本质上就是帮别人解决问题,然后收取合理的回报。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需求量大、竞争不激烈的问题,并且有能力去解决,你的赚钱系统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比如,有人专门帮忙代办签证,有人做宠物寄养,有人帮忙做本地的二手交易中介,这些看似不起眼,但因为解决了真实需求,所以能长期存在。
可复制,是系统化的关键。
如果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能自己亲自做,那它只是一个工作;
如果你能用流程、工具、团队去替代你的部分工作,让它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运转,那它才算是系统。
就像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说的:“生意的价值在于能不能复制。”
当然,很多人会说,“听起来很难啊,我没资源没技能怎么办?”
其实,你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开始。
比如,你可以先帮朋友卖东西,从中抽成;
你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卖给需要的人;
你可以用空闲时间去做信息整合,把别人找不到的资源集中起来再卖出去。
这些一开始看起来不起眼,但只要能重复,就有可能慢慢变成一个系统。
我认识一个宝妈,她原来全职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
后来她发现身边很多家长不知道去哪给孩子找兴趣班,于是她开始帮大家收集各个机构的信息,整理成表格,还谈到一些团购价。
刚开始,她只是帮朋友,没想赚钱。
结果朋友越来越多,找她的人也越来越多,她索性收一个信息服务费,一年下来也有了三四万的收入。
更关键的是,她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了一套模板,任何人都能用,于是她请了几个兼职妈妈帮忙维护,她自己只负责谈合作、收费用。
这就是从零开始建立赚钱系统的典型例子。
赚钱系统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它能帮你聚集财气。
因为系统会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而现金流就像水渠里的水,一旦水流稳定,财气就会聚拢,不容易断。
你会发现,有了稳定现金流的人,做事更敢冒险,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失败了,系统还在生钱,可以慢慢回血。
而那些只有一份死工资的人,一旦出错,就可能直接被打回原点。
很多人羡慕那些财务自由的人,以为他们靠的是一次成功的大买卖。
其实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小系统堆出来的。
他们不是赌一次赢的,而是不断建立和优化自己的赚钱机器。
每一台机器带来一点收入,十台机器加起来,就足够让他们不再为钱发愁。
所以,别再只盯着“怎么快速赚钱”了。
问问自己,现在做的事能不能变成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
有没有可能让它在你休息的时候还在运转;
如果答案是“能”,那就开始去搭建它,哪怕一开始慢,也比永远卖时间强。
守住第一桶金是防守,建立赚钱系统就是进攻。
防守稳了,进攻强了,你的财富才会越滚越多,财气才会越聚越旺。
有些人啊,不管赚多少,手上总是没钱。钱来了转一圈就走了,好像他们的钱包上有个隐藏的漏洞。
还有些人,收入也不见得多,但钱一到他们手里就像找到了温暖的窝,不但不走,还带着“朋友”回来。
这不是运气,这是习惯。
钱其实是有性格的,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它是想留下,还是想走。
我总结过,想让钱喜欢你,其实就三个隐性动作。
动作一:减少漏财口
我有个老同学,叫阿伟。
这哥们收入不低,年薪三十多万,可每次聚会他都在抱怨“钱不够用”。
我好奇,就问他:“你到底把钱花哪去了?”
他说:“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有一些股票和基金亏的,反正每月到月底就清零。”
我帮他算了下账,发现几个大窟窿:
第一,高息贷款。他信用卡经常分期,利息加手续费一年就要还两三万;
第二,冲动消费。喜欢买限量款球鞋、最新款手机,用不上也要买;
第三,无效投资。听朋友推荐就往里砸钱,不懂就买,结果全是亏。
这些就是典型的漏财口。
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往桶里倒水,桶底下全是洞,倒得再快也存不住。
所以,想留住钱,第一步不是多赚,而是先把洞堵上。
我跟阿伟说:“你先把信用卡还清,别再分期;想买东西就等三天,看还想不想要;投资之前先学,不懂的别碰。”
一年下来,他还掉了大部分债务,冲动消费少了,投资也稳了。
虽然收入没变,但他每个月都能多留几千块。
这就是堵漏财口的力量。
动作二:让钱有“朋友”
钱是有情绪的,如果它总是孤零零待着,很容易被你花掉。
可如果它有“朋友”,而且大家分工明确,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圈子。
我一个表姐就是这样,她有三种“朋友”:
第一类,负责安全的——存款、应急金,随时可以用,但不去冒险;
第二类,负责增长的——投资、理财,用来跑赢通胀、增加资产;
第三类,负责生活的——日常开销、娱乐消费,专款专用。
她的账户分得很清楚,钱一进来就自动分配,比如工资到账当天,10%直接进安全账户,20%进增长账户,剩下70%留作生活开支。
这样,她就不会在超市看到促销时动用投资的钱,也不会因为朋友约吃饭动了应急金。
我曾经问她:“你这样分是不是很麻烦?”
她笑着说:“刚开始是,但后来发现,不用担心钱不够用的焦虑,很值。”
这种让钱有“朋友”的方法,其实就是给钱定角色。
有的负责守,有的负责攻,有的负责养你开心。
钱之间互相配合,你的生活才不会一遇到变故就崩盘。
动作三:营造财气环境
钱不仅受你的习惯影响,还受你周围环境的影响。
你总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的财气就会被什么样的思维感染。
我有个学员小李,刚开始做副业时特别犹豫,总是怕亏怕失败。
后来我让他多去认识一些已经做出成绩的人,多聊聊他们怎么思考、怎么决策。
半年后,他的变化特别大——以前遇到机会先想着风险,现在先想着怎么验证可行性;以前害怕投资,现在会小额试水。
他说:“我发现跟会赚钱的人聊天,他们看待钱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会教你怎么留住钱、让钱长大,而不是只会抱怨不够花。”
相反,如果你身边全是抱怨工作、等发工资、消费冲动的人,你很难养成理性的金钱观。
他们会在你攒钱时说你小气,在你投资时说你冒险,久而久之你就被拉回原来的状态。
营造财气环境,不一定要立刻换圈子,但至少要减少贫穷思维的影响,多给自己输入正向的金钱理念。
可以是看书、听播客、看视频,也可以是参加一些理财社群,让自己始终在一个会聚财的氛围里。
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他问我:“钱为什么老是留不住?”
我说:“可能是因为它在你这里不开心。”
他说:“钱也有感情?”
我笑了:“当然。你经常让它跑到高息贷款里,它累;你让它一个人孤零零待着,它怕;你把它丢在抱怨和负能量的环境里,它会找机会逃走。”
他愣了一下:“那我得学会对钱好点。”
我说:“对,钱是朋友,不是奴隶。你养它,它就帮你养你自己。”
减少漏财口,是让钱觉得你安全;
让钱有“朋友”,是让它有归属感;
营造财气环境,是让它有发展的空间。
这三个动作,不会立刻让你暴富,但会让你财富的土壤越来越肥。
而且这些不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是长期习惯。
你每一天的选择,都会在悄悄改变你的财气走向。
所以别想着一劳永逸,真正的聚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聚财靠的是一次性的爆发,比如中个彩票、做一单大生意、突然升职加薪。
但我见过的真正的有钱人,几乎没有一个是靠一次暴击就站稳的。
他们的钱,是靠日复一日的习惯、决策、选择,一点点堆起来的。
就像你每天不知不觉走的步数,会决定你十年后的体型,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你财富的吸铁石。
我先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长期记账的人。
我一个朋友小潘,收入不高,每个月大概一万左右,但他坚持记账十年。
很多人觉得记账没用,因为“知道自己花在哪了,但钱还是花掉了”。
可小潘不是为了控制消费才记账,而是为了掌握趋势。
他会定期回顾:哪类支出在增加,哪类支出其实没必要,哪些地方还能省。
这种长期的金钱反馈,让他在没有涨多少工资的情况下,硬是攒下了人生第一套房的首付。
他跟我说:“记账最大的作用,不是帮我省了多少钱,而是让我跟钱建立了一种关系。我知道它去哪了,它也知道我在乎它。”
你看,这就是生活方式的力量——记账本身不赚钱,但它让你的财气一点点积累,不被漏洞消耗掉。
第二种人——固定学习财商的人。
我有个学员叫阿青,他每周固定花一个小时学习理财和商业知识。
刚开始的时候,他甚至分不清股票和基金的区别,也不知道什么是复利,更不知道该怎么配置资产。
可他没有急着投资,而是先花时间学习,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判断力”的人。
一年后,他开始小额投资,先是债券基金,然后是指数基金,最后学着去研究一些行业公司。
他跟我说:“我发现钱越来越愿意留在我这里,因为我不再胡乱决定它的去处,我知道它在哪能安全,在哪能长大。”
长期学习的本质,不是一下子变专家,而是不断升级你和钱的对话方式。
如果你总是用“运气”跟钱交流,它早晚会走;但如果你用“智慧”跟它交流,它会越来越信任你。
第三种人——稳定维护人脉的人。
钱很多时候,不是直接从市场赚来的,而是通过机会流向你的。
而机会,往往藏在人脉里。
我认识一个做外贸的小哥,他每个月都会固定联系十个老客户,不是推销,就是简单问候。
有时候还会帮客户介绍一些资源,哪怕不赚钱,也留了个好印象。
结果有一次,一个老客户突然有个大单急需找人合作,他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小哥。
这单的利润,相当于他半年工资。
你看,这不是“运气”,这是他的生活方式积累的红利。
长期维护人脉,就像在种果树,不是每次浇水就有果子掉下来,但时间到了,果子会自己成熟。
这三类人,收入未必最高,但他们的财气越来越旺。
因为他们都在用生活方式,给钱搭一个“温室”——
记账,让钱有方向;
学习,让钱有智慧;
人脉,让钱有机会。
反过来,有些人为什么越过越穷?
因为他们的日常决策,都是在耗财气。
今天冲动消费买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明天跟一群只会抱怨的朋友喝酒,互相攀比消费;
后天又听风就是雨,把钱投到不懂的项目里……
他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财气的漏斗,赚多少都留不住。
你可以问问自己:
你的一天,是在养财气,还是在耗财气?
你今天做的事,是让钱更愿意留下,还是更急着离开?
其实富人跟普通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此。
他们不是等有钱了才学理财,而是在没钱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习惯;
他们不是用一时的冲劲去追钱,而是用一生的耐心去养钱。
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财富的吸铁石。
吸引的是什么,取决于你每天做的选择。
今天的你,也许只是一颗种子,但只要你一直朝着聚财的方向生活,总有一天,你会长成那棵别人羡慕的大树。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所谓的“聚财气”一点都不玄乎。
它不是烧香拜佛,也不是靠运气,而是你让钱靠近你的能力。
你对钱的态度,你给它的环境,你每天做的选择,都会悄悄决定它是留下,还是离开。
所以,不用等变富再学富人的思维,你可以从今天就开始。
先守住你的第一桶金,不让它漏掉;
再慢慢修好赚钱的水渠,让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
最后,把生活变成一个温暖的财富温室,让钱愿意在这里扎根。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分享、订阅。
下次我会聊更深的财富思维,让你不只是“知道怎么赚钱”,而是能真正进入钱的磁场,让它主动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