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泷冈阡表

147小编 66 2025-09-19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宋吉州庐陵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欧阳观子。少贫,从母郑氏学。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调西京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以歌诗唱和。景祐间为馆阁校勘,作文为范仲淹辩,贬夷陵令。庆历中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赞助新政。新政失败,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二年知贡举,倡古文,排抑“太学体”,文风大变。五年,擢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为皇,起濮议之争。神宗立,请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对王安石新法,坚请致仕。能诗词文各体,为当时古文运动领袖,后人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俱受其称誉。亦擅史学,与宋祁等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六一词》等。

泷(shuāng)冈,在今天江西永丰的凤凰山上。阡(qiān),墓前的道路。表,是一种碑文。

泷冈阡表

【原文】

呜呼!惟我皇考(1)崇公(2),卜吉(3)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4)。太夫人(5)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6)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7)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8),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9)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10)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11)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12)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13)谓我岁行在戌(14)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15)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16),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17)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18)判官,泗、绵(19)二州推官,又为泰州(20)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21)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22)县太君(23),进封乐安(24)、安康(25)、彭城(26)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27),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28),留守南京(29)。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30),遂参政事(31)。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32),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33)。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34);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35);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36),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37),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38)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39),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40)功臣,观文殿学士(41),特进(42),行(43)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44)兼管内劝农使(45),充京东路安抚使(46),上柱国(47),乐安郡开国公(48),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49),修表。

【译文】

唉!我的先父崇国公,选择吉地安葬在泷冈,之后六十年,他的儿子欧阳修我才能在他在墓道上立碑撰表。这不是我敢有意延迟,而是有所期待呀。

我实在很不幸,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立誓守节,家境贫困,就靠她自己一个人辛苦劳作谋得衣食。她抚养我、教导我,终于让我长大成人。她告诉我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喜欢结交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却不求结余,说:‘不要让财物成为我的累赘。’因此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子、一垄田地,让我们能够庇护赖以生存。那么我靠什么安贫守节呢?主要是我知道你父亲的一些事情,因此对你有所期待啊。自我嫁过来,我没能赶上侍奉婆婆,可我知道你父亲是个能孝顺父母的人。你现在没了父亲,年纪还小,我不能预料你将来会有什么建树,但我相信你父亲必然后继有人。我刚嫁过来时,你父亲服完母丧刚过一年。每逢过节祭祀,他一定伤心落泪说:‘祭品在怎么丰厚,都不如父母还在世,我所尽的微薄奉养。’偶尔有点好酒好菜,他也会落泪,说:‘以前家用常常拮据,现在有了一点结余,却再也无法孝敬父母了。’起初一两次,我还以为他是刚刚服完母丧,避免不了的悲痛。可是后来一直到去世见他都是这样。我虽然没能侍奉婆婆,可是通过这些事情,就知道你父亲是能非常孝顺父母的。你父亲为官时,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审阅卷宗,我见他屡屡停下来叹息,就问他怎么了。他说:‘这个人是判死刑的,我想为他找个活路,可惜没有办法。’我说:‘犯了死罪的人也可以让活命吗?’他说:‘我尽力为他寻找生路还是不成,那么死者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况且我设法做些努力,有的确实可以让他不至于死。正因为这么做有人能够不死,所以我知道不替他们寻求活路就让他们被处死是有遗憾的。就像这样尽力为判死罪的人寻求生路,仍然还是有人被误判处死,何况世上的刑官狱吏大多是要致人于死罪呢!’这时他回过头来,看到奶妈正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息说:‘算命的人说我岁星行经戌年的时候便要会死去,如果真如他所说,我就看不到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一定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导别的晚辈子弟也常说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细地讲述给你。他在外面办的公事,我无从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唉!他的心肠比仁者还要宽厚呢!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肯定会后继有人的缘故。你千万要勉励自己按照他的教诲去做。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关键的是要有孝心;做的事情虽然不能让所有人收益,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以教导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心愿。”我流着泪牢牢记下了这些话,一辈子不敢忘记。

先父也是幼年丧父。但是能够刻苦学习,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先后做过道州判官、泗、绵两州的推官,还做过泰州的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泷冈。先母姓郑,她的父亲名德仪,世代都是江南名门望族族。母亲为人恭敬勤俭,仁爱宽厚,最初封为福昌县太君,后又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家境贫寒起,她就节俭持家,后来也一直不让家用超过当初。她说:“我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俗。只有平日节俭,才能够应付以后困难的日子。”后来我被贬官去夷陵,母亲仍是谈笑自若地说:“你家原来就贫贱,我早已习惯这样的日子了。你能安于这种生活,我也就安心了。”

自先父过世后二十年,我才开始得到俸禄来奉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我到朝廷做官后,才得以赠封亲属。又过了十年,我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先母亲因病在官舍过世,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没有什么才华的我被任命为枢密院副使,接着担任参知政事,七年后被罢免。从我进入枢密院和中书省,天子广施恩德,褒奖我家三代。自嘉祐年间以来,每逢国家大典,必定给予恩赐封赏。先曾祖父先后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先曾祖母一再受封至楚国太夫人;先祖父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祖母一再受封至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累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一再受封至越国太夫人。当今皇帝即位后第一次郊祀时,就赏赐先父崇国公的爵位,先母则进封为魏国太夫人。

于是我流着泪说:“唉!行善绝不会没有回报的,只不过是时间有早晚,这是世上的常理。我的祖辈父辈,世代积累善行而成仁德,理应享受丰厚的报偿。虽然他们在世时没能亲身得到,但是身后能够赐爵受封,恩宠有加,显赫荣耀,褒扬推崇,又确有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赐给的诏命,这就足以记载下来,显要于后世,并庇护子孙后代了。”我于是排列出世系家谱,一一刻在碑上。然后又将先父崇国公的遗训、先母对我的教诲和期待,全部详尽地刻在墓表上。让人们知道我德行浅薄,才华有限,不过时凭着时机而窃居高位,但之所以能有幸保全大节而不辱没祖先,其实有其缘由的。

熙宁三年,庚戌年,四月初一辛酉日,十五乙亥日,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实封食邑一千二百户,欧阳修谨撰此表。

【注释】

(1)皇考,对亡父的称呼。

(2)崇公,崇国公。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的封号。

(3)卜吉,指通过占卜选择风水好的地方下葬。

(4)孤,幼年丧父。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按照封号称呼。

(6)俾(bǐ),使。

(7)庇,庇护。

(8)姑,媳妇对婆婆的称呼。

(9)始归,刚刚嫁过来。媳妇嫁过来,称为归。

(10)间,偶尔。

(11)废,停止。

(12)矧(shěn),何况。

(13)术者,算命的人。

(14)岁行在戌,指木星运行到戌年。岁,岁星,就是木星。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径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把木星运行过的轨道十二等分,配上十二地支,用来纪年。

(15)平居,平时,平日。

(16)矜饰,夸张修饰。

(17)咸平,宋真宗年号。

(18)道州,州治所今湖南道县。判官,官名。宋代各州,府设置,为佐使。各经略使,宣抚使,转运使也设判官,职位比副使低。

(19)泗,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泗县。绵,绵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推官,宋代州府属官,掌管司法。

(20)泰州,治所在江苏泰县。

(21)沙溪,今江西永丰县南。

(22)福昌,今河南宜阳。

(23)太君,旧时官吏母亲的封号。宋朝大臣的母亲分别加封为国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

(24)乐安,郡名,治所在山东惠民。

(25)安康,郡名,治所在山西汉阴。

(26)彭城,郡名,治所在江苏徐州。

(27)夷陵,县名,在今湖北宜昌。

(28)龙图阁直学士,侍从皇帝的文官。龙图阁,保管皇帝御书,典籍的阁名。设有学士等属官,直学士,品味低于学士。尚书吏部郎中,官名。宋代尚书省吏部设置郎中四人掌管官员任免,赠封等事宜。

(29)留守南京。宋代除了东京汴梁(河南开封),还设置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各设留守一人,以知府兼任。

(30)副枢密,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是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副长官。

(31)参政事,参知政事,副宰相。

(32)二府,枢密院,中书省。

(33)锡,赐。

(34)金紫光禄大夫,加金光紫绶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宋代文职称号,散官,正三品。太师,三公之一,宋代无实职。中书令,宋代一般是赠官。

(35)尚书令,宋代一般赠官,班次在中书令上。

(36)今上,当今皇上。初郊,初次在郊外举行祭天之礼。

(37)躬,身体。这里指自身。

(38)揭,记载。

(39)熙宁,宋神宗年号。

(40)推诚、保德、崇仁、翊戴,这是宋朝赐给官员的褒奖之词。

(41)观文殿学士,宋朝制度,免去宰相后,授此职务,是皇帝的侍从顾问。

(42)特进,宋代散官第二阶,正二品。

(43)行,宋朝兼任低职为行。

(44)知青州军州事,知事。宋,州一级的地方行政及军事长官。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

(45)内劝农使,兼管农事。

(46)京东路,管辖今河南,山东,江苏一代。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安抚使,路的军政长官。

(47)上柱国,宋代勋官十二级的最高一级。

(48)开国公,宋代封爵十二级的第六级。

(49)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食邑,享用封地的租税。食实封,是实际封给的食邑。宋代,食邑从一万户到二百户;食实封,从一千户到一百户,可以特加。但是宋代的食邑,食实封,都是名义上的荣耀,实际俸禄不是按照这个数字给。

【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世界书局

《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

《古汉语词典》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国际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上一篇: 命薄福浅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这三句,六十岁前改掉还有救
下一篇: 那些赚大钱的人,都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挖金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