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生金丨24小时消费场景催生新职业
56 2025-09-19
谁能想到,这种带着帝王气息的汉字,居然很少能出现在名字里?偏偏总有人不信邪,一头扎了进去。中国人里姓王的数不过来,大街上走一圈可能撞见仨,可给自家孩子起名时取“王”字的,古往今来,却寥寥无几。这背后藏着说不完的小心思,旧时候甚至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讲究。谁搞清楚了?反正多数父母都知道一点:有些字,太大,顶不起,惹不起,还是绕着走吧?
至于为啥偏偏是“王”?道理倒也不复杂。王,是帝王,是权杖,是顶天立地那种分量。皇帝、王侯,这帮人天天离“王”不远,所以觉得这是自己家里的“专用车位”。换成平头百姓,硬插队,用了“王”当名,不就是明目张胆抢车位?在哪都不礼貌,这要是放过去封建社会,轻重不一,讲不清楚就可能跑偏到祸从天降那一路,还能有命活着不成?!
说到底,古人心里的“天威”太重了,规矩太死板,后来传到老百姓嘴里,也变成了“男人取名不带王,女人取名不带仙”。反正天底下总有点忌讳,理由说得再漂亮,也未必有科学根据,但听的人就信了。说是“命格轻的压不住”,糊涂人听着信了,实在人听了气不打一处来。可惜,这种难言的道理,影响了一代代人的名字。
但规矩归规矩,总有人踏破红线。比如,历史上就真有这么三个人,名字里真带了“王”,下场倒也参差不齐。细看他们的经历,好像那个“王”字又没带来多大好处,难道这真有点宿命论的意思?可再一琢磨,难道他们那些大起大落就真怪一个小小的字?这事还能说圆么?
先说冯野王。西汉出身,书香门第,家里的大门半夜都有人敲。父亲是做官的,所以冯野王八字不用算,生下来就有靠山,前几年不用奔波。小时候据说长得乖,聪明点,八九岁就懂事。还别说,这小孩儿胆子不小,十八岁就敢替自己向皇帝毛遂自荐。汉宣帝当时也喜欢这种有冲劲的年轻人,一拍脑门,赏了个大鸿胪官做。冯野王也挺拼,想着为国家出力,总觉得自己的仕途不是个头。
可惜啊,这种“从政顺风车”没开多久,他就踩了急刹车。后来碰上了权臣王凤,两人合不来。人品太直,嘴也快,结果就被王凤使绊子,一下丢了乌纱帽。回家养病去了,再也没机会蹦跶。就他这一番起伏,谁都说不上来到底是不是和“王”这字有关系。有些老人就抖机灵:“你见过谁名字里带‘皇’、带‘帝’的吗?”可是又有人反驳,这世上命苦的人多了,他们名字里可没这么大的字。
再说顾野王。南朝人,家学渊源,学问大得很,满肚子文章。他家一溜下去到了清代还出了大人物,顾炎武就是他的后代。顾野王小的时候一点也不沉闷,琴棋书画随便挑一样都拿得出手。老师总喜欢把他的文章拿给同学念给大家听,自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顾野王长大了,也不爱和那些宦官打交道,主业研究学问和画画。
画画画到什么水平?宋徽宗当时稀罕他的画,都说他画的草虫图活灵活现。顾野王的日子倒是过得安稳,没出大错。跟冯野王一比,简直天壤之别。倒也不能拿来证明用了“王”字一定命坎坷。有人说,那还是他命硬,能压住。也有人摇头,命硬这玩意,实在玄乎。真看不明白!
还有那个骆宾王。名字耳熟能详,学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都知道。大家以为写诗的高手都是中年才开始“下场”,其实他七岁就写了第一首诗,还火到了今天。这诗到底啥水平,似乎再高深一点也没啥人能听懂,小朋友一句“曲项向天歌”还觉得新奇。
骆宾王要论最有名,却不是因为那几首诗。他后来写出的檄文,骂得武则天都直皱眉头。这檄文到现在都变成“千古第一”,可惜人家骆宾王最后并没打败敌人。徐敬业失败了,骆宾王也从此消失在史书记载里。究竟活到多少岁,怎么死的没人搞懂。有人说他活着逃了出来,有人说战死。历史文献绕来绕去,没定论。有些东西就是查不清楚?
那么问题来了,骆宾王的父亲难不成就真没顾忌过名字忌讳?其实据《极目新闻》2024年4月15日报道,他爸确实是个大文豪,给儿子起名动了不少脑筋,被朝廷怀疑过。可这老爷子机灵,说名字是取自《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现场解释得头头是道,反而人家皇帝听了乐了,夸了两句。套一句不标准的话,他会来事!
皇帝心情好,没怪罪,这事就算过去了。但骆宾王后半生却总觉得不得志,文采再高也没成大气候。想想挺惨啊,什么《周易》,什么作为“辅助国主”之意,该失意还是挡不住。大家都是有志气的人,可能也未必甘心。是不是名字带“王”,就决定一切,谁知道?
如果仔细翻查文献。根据《澎湃新闻》2021年报道,顾野王的学问和名气在南朝地方算是顶尖,可郭沫若也好,清代学者也罢,都没有怪罪他的“王”字,反而一代代称赞。汉代冯野王,他的仕途高开低走,家族最终淡出权力中心,难说是这一个字带来的结局。骆宾王,仕途坎坷到最后渺无音讯,文坛留名,不过是阴差阳错。数据没法验证,“王”字是否真能决定命运?
碰巧啊,这几个人用上了重字,有的得志、有的失落。与其说是命名带来的结果,不如说,这世事太复杂了,哪里有一个字就能掰正?但也有人相信,名字就是一种天意。民间流传自有市场,玄乎归玄乎,可到了新世纪,很多人还觉得有点道理。
想想现在,不少家长,虽然不迷信,但给小孩起名字时,总归会避开太大的字。“王”“帝”“圣”“仙”,还是小心点。普通人图吉利,听起来舒坦,记起来容易,就好。你说到底该不该信这些禁忌?眼下国内连孩子注册“赵钱孙李”都能成,看惯了啥都买单,谁还管这个?
说到底,名字不过是一层纸糊的窗户。你说它重要,它没法决定前面的路怎么走。你说它无关紧要,有时候又偏偏扯上了风水和命运。老百姓嘴里的讲究,一半迷糊一半糙。就三个人名字里带“王”,命运各走各的,谁又能总结出个子丑寅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谁说得清,名字就是命。
这世界事情多得很,命格说不定。走对了,活对了,什么字都能成事。走歪了,再文采风流也抵不过命的折腾。古人讲究忌讳和大字,而今天多数人追的是平安顺遂、好听顺口。
有趣的是,历史就是这样,永远拐着弯,留给人无数的遐想。现实不过如此,没有模板,也没有绝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