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揭秘脉诊的阴阳分脉理论的操作,并将27种脉象分成了四大类!

147小编 96 2025-09-20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濒湖脉学》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理论,还在脉诊方面做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创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首创用“阴阳”属性来归类脉象,将复杂的27种脉象分成了四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一方面和脉象的表现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它们在临床上的主病倾向,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具体来说,李时珍把脉象分为阳脉、阴脉、阳中阴和阴中阳四类。像浮、数、实、长、洪、紧、动、促这些脉象,跳得有力、有势、偏向外在表现,属于阳脉;沉、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等15种脉象跳得比较慢、弱、内敛,就归为阴脉。而滑、芤、弦这三种看起来有阳的特征,却主病多偏向阴邪,就被归为“阳中阴”;相反,牢脉脉象偏沉、偏伏,看起来属阴,但却多主实证寒邪,所以被列为“阴中阳”。这种分类方法的出现,让中医的脉诊判断变得更加精准而系统。

对于“阳中阴”这类脉象的划分,其实很有意思。比如滑脉,看上去脉动圆滑流利,像珠子在盘里滚动,这属于阳的特性,但它往往出现在痰饮、食积、元气虚弱的患者身上,这些都是偏阴的病邪。芤脉浮大中空,常见于血虚、失血等情况,也属阴病。弦脉脉势紧直,像拉紧的弓弦,多见于寒凝、气郁、痛证等,仍旧是偏阴的病邪。因此它们虽然脉象活跃,却往往暗藏虚寒之象。而牢脉虽然沉伏、难触,明显是阴象,但多主实邪,比如疝气、积块、寒实等,所以归入“阴中阳”反而更贴切。

《濒湖脉学》对脉象的描述方式也非常特别,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平铺直叙,而是写成了诗句,通俗易懂又富有画面感。比如涩脉的描述是:“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意思是,这种脉跳得细、慢、短,往来不畅,像雨打在沙地上容易散,或像病蚕啃食桑叶那样艰涩。这种诗意化的表达,一下子就把难以形容的脉象变得生动形象,很容易记住。不过,正因为是诗,有时候概括太强,文字的韵律性又比较讲究,反而容易造成误解。所以在读《濒湖脉学》时,光靠书里的描述还不够,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加以体会。

李时珍在书中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脉象,而是特别强调“脉症结合”的诊断思路。也就是说,一个脉象不能孤立地看,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去分析。比如濡脉,通常表现为细而软,多主虚证、湿证,但具体怎么判断?《濒湖脉学》里通过“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这样的诗句来暗示——如果伴有夜间盗汗、阴虚内热,就是阴虚火旺;若是妇女血崩、脾虚湿盛,那就是湿邪困脾。这种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辨证的方式,使脉诊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而真正变成了一种指导治疗的工具。

在27种脉象中,有三种是《濒湖脉学》独创加入的,即长脉、短脉和牢脉。这三种脉象在之前的《脉经》中是没有的。李时珍通过观察和总结,把这三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写得非常清楚,并用“体状诗”、“主病诗”、“相类诗”等方式加以说明。比如长脉,脉势超出常度,多见于阳盛、热盛、气实等情况;短脉则表现为脉不到寸尺,常与气虚、气郁等相关;牢脉前面已讲,虽沉却有力,是实邪深入体内的表现。后世中医对这三种脉象的应用,也正是建立在李时珍的总结基础上。

所以‬,《濒湖脉学》把抽象的脉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类,并引入阴阳思维进行梳理,使脉诊更加易学、易记、易用。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脉象与临床症状的结合,让中医辨证更加科学,少走弯路。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中医脉诊的准确性,也为后来的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习范本。在今天学中医、用中医的过程中,仍然值得参考和借鉴。

上一篇: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德 五读书
下一篇: 儿媳进门,家庭命运已定!这可不是迷信,而是血泪教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