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不需要“玄学”的解读

147小编 195 2025-09-21

仲春丽日,花繁叶绿的,想约老朋友去天鹅湖散步。老朋友揶揄我:你能看懂天鹅湖吗?你看看专家的解读吧,这才是知识。不一会儿,他微信发给了我一篇文章《合肥市政府八卦风水局解密》。我当然知道这是他“刺激”我,我们彼此都习惯了。我们本就是“损友”——在一起不互相“损”对方就没话说的那种朋友嘛。

用“风水”学说去解释城市布局,听着玩玩就可以了,当真就没必要了。

别看如今的天鹅湖这么“高大上”,其实,政务区的设计规划颇有点“因形就势”后再“提炼升华”的痕迹。

合肥取代安庆成为省会后,最初的设计也就是50万人规模,且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布局:东郊工业区,北郊工业区仓库区,老城区以南是文教区。随后在“改开”之初的再规划中以生态环境系统为蓝本,将城市的规划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这在今天看来都是具有非常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为如今的“生态合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别小瞧这个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1983年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将其称为“合肥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政务区建设得以“高大上”,也是受惠于此。天鹅湖所在的政务区,未建之前是大蜀山东南麓的一个较大的山谷,是十五里河的源头所在。在1972版的《安徽省地图》上,能看到它以前的名字“荷叶地”,其实它更早还有个名字叫“双桥集”。据合肥人郎章正的文章《“天鹅湖”的前世今生》说,“双桥集”的四周都是河渠水道,中间是一块陆地,只有两座小桥通向外界。两座桥都是木制的,一座在集市的东边,一座在集市的西南边。每座桥长约20米,宽不足3米,人员的进出,都只能从这两座桥上通过,所以最初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把这里称之为“双桥集”。

“双桥集”四周地势都比它高,雨水多的年份就容易内涝,因此,后来设置“江淮人民公社”时,集市就移到东边的姚公庙,而原来的“双桥集”就被人们改名为更具地形特征的“荷叶地”了。而且在集市周围形成的河渠环绕的水面很大,有百余亩。附近人家养殖莲藕、茭瓜和菱角,每到夏季,荷叶成片,荷花盛开,“荷叶地”倒也名副其实。还有,“荷叶地”和“江淮公社”之间还有个地名叫“焦河湾”,由此你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地形、地貌了。

世纪之初,合肥市开始的政务文化新区规划,也不是随意的,更不是特意寻得的什么“风水宝地”。据《安徽商报》曾经的报道,选处于高新、经开和老城之间的这块“洼地”后,合肥市的规划是在借鉴多个世界滨水名城后,选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在市中心设计格洛芬湖的思路,利用自然地形,规划一道滚水坝,“自然”地形成了天鹅湖。地块南北向中心地带是一块平地,适宜布置政务文化设施,于是政务文化新区的规划框架就形成了以南北为政务文化轴,布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文化设施;以人工湖为东西生态轴,建设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开放式公园。

怎么把原来的积水顺畅排出去呢?政务区中心的四周有一个被铁路、绕城高速和高压电线围成的“匚”状隔离带,于是就势在隔离带挖出排水河道,水注入天鹅湖,土填高洼地,这就有了“匡河公园”。能美得上了央视、成为合肥的“地标”,那是“整容”的结果。就是天鹅湖如今的美轮美奂,那也是“整容”的效果!“劣势”变“优势”,这才是高明的规划!至于什么人为建“匡”是要什么什么,纯粹是瞎胡扯!真要“匡”什么,为什么不把“匡”字变端正?

在这里也说一下合肥市政府的设计。有人以市政府形似“八卦”来附会“风水”说,即使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假充“有学问”。什么内圈“先天八卦”,外圈“后天八卦”什么“无极生太极,太极进而生出两仪”,什么“以车的动与停,带动先天八卦阵的运转”……其实那就是个“形似”,且更主要是为了人们停车的方便!或者你把它理解为“文化的元素”,也好过神秘的“玄学”呀。

快速扩展的“大合肥”,的确需要我们赋予它更丰厚的文化底蕴,但一定要是正能量!

上一篇: 合肥人注意,好运势风水从把卧室摆着植物开始!
下一篇: 合肥政务区天鹅湖,历史上是谁家的私人土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