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叫尖角s或者壁刀s,也就是俗话说的冲墙角!长期居住有影
195 2025-09-21
来源:环球网
心理咨询师曹昱指出,生命有一种自然而又执着的力量,那就是表达,无论如何都要表达;如果我们不能聆听自己内在的言语,我们的身体就会用各种“症状”,强迫我们去倾听那个表达。
啃咬指甲的珺珺
偏内向的女孩珺珺,在小学时代与普通孩子一样,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周一到周五上课、写作业,到了周末,爸妈就挤出半天时间带她去逛公园,边走边聊轻松惬意,或者带她看一场电影,走入剧情品味别样人生,或者打一场羽毛球,挥舞球拍体验运动乐趣。
可是,升入初中后,学业负担加重,珺珺每天回家匆匆吃完饭,就赶紧写作业。到了周末,作业更多,以前那些活动一项一项地逐渐消失了。期末考试的前两周,珺珺几乎每天都得凌晨睡觉,成绩终于公布,她考进了班级前十,父母很高兴,一家人吃大餐庆祝。
吃着吃着,细心的妈妈突然发现,珺珺每隔几分钟就把食指和中指放到嘴里,用牙啃一两下,指甲已经很短,而且参差不齐很是难看。妈妈还发现,边吃边谈话的时候,珺珺还会频繁眨眼睛挤眼睛。
每逢考试就发烧的孩子
高二男孩轩轩让妈妈很焦虑,无论期中还是期末,他每次考前就会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每次都超过38度,持续大约一周,吃药也没啥效果,接下来参加考试,成绩自然大都不理想。
轩轩每次考完都向父母解释:“要是我不发烧,就可以好好复习一个星期,成绩肯定会好一些。”经他这么一说,父母一般也就不再狠心批评孩子。
无论珺珺还是轩轩,这些脆弱的孩子看似奇怪的“症状”,背后都隐藏着对学业压力的焦虑、惶恐和不知所措。啃指甲、眨眼睛是压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带有自我保护机制的情绪释放。考试前发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可以减轻“考砸了”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
被压抑的情绪去了哪里?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言语表达、行动/动作表达、躯体化表达。
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时,就可以采用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最为常规的情绪释放方式。
还有一些情绪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不能够被意识所清晰地接收到。当我们无法采取言语表达的方式释放,就会被一种情绪能量驱使着采取一些动作或行动,这种情绪犹如一股强烈的洪流把我们卷走,让我们身不由己、无法自控。
比如,当考试等压力不能通过言语表达时,就可能采取一些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方式或动作来表达。
比如,当愤怒不能通过言语表达时,就可能不自觉的挥动拳头,在个别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发生激情犯罪。
躯体化症状
如果压抑再深一层,当个体把难以言说或承受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就会转化为身体的不适,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比如疲劳、失眠、头痛、胸闷、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还可能引发呕吐、胃痛、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医学上称为功能性胃肠病)。
躯体化症状通常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依据,却真实存在,并非患者主观编造,这是在潜意识层面对痛苦的真实表达,属于防御和提醒机制,主要功能是提醒我们注意被忽略和压抑的情绪或情感。
这些情绪一旦被我们的心灵注意到并被鼓励表达,就会慢慢浮现出来,进入到意识层面,当表达被充分关注、接纳和理解,躯体化症状就会消失。
研究显示,在情感表达受限、文化上对心理疾病还存有羞耻感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
洁癖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小琴在儿时曾被父母送到舅妈家寄养,三年后终于回到家,这段寄养的经历给她小琴的心灵留下了不安全的烙印,她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再次被父母送走,只好不遗余力地抢着帮父母干家务。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小小的自己活成了一个管家,然后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结婚后的小琴有着严重的洁癖,她每天反复洗手几十次,时刻与外界保持距离,还要求丈夫和孩子都按照她制定的规则和秩序生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说了算。
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心理机制是由于恐惧或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极端的控制欲。洁癖的人会尽可能控制身边的一切,通过营造绝对安全环境或心境来获得一种掌控感,从而缓解内心的不安。有的强迫症者还追求绝对成功、绝对优秀(工作狂)、绝对完美、绝对强大。
厌食与贪食的背后
吃东西,不仅仅是满足身体的营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吃还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因为吃会让人感觉安全、舒适和满足。当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就可能通过“超出常规的吃”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从而表现出某种进食障碍,主要有贪食症和厌食症。
一位曾患重度厌食症的美国女孩,在康复后这样描述当时她眼中的食物:三明治是充满浑浊油腻脂肪的臭海绵,鸡蛋沙拉是粘稠的呕吐物,在身体里会融化成丑陋的肥胖纹。即便骨瘦如柴,体重已经减到危及存活的警戒线,她眼中的自己依然属于肥胖,只有清晰地抚摸到突兀的骨架,才会感到安心。
从表面上看,患上厌食症的女孩,是受到同伴、家人以及不良审美观和社会舆论的潜移默化影响,导致对自己的身材不满、焦虑或感到羞耻,对自己的身体意象发生了认知扭曲,甚至对日常食物产生了病态般的认知扭曲。
从深层来看,进食障碍的背后往往是应对痛苦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安慰机制。有的人通过暴饮暴食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排解创伤性体验,比如童年遭遇过的亲情冷漠与情感忽视。有的人在生活中充满无助感时,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过度节食来获得某种掌控感。有的人遭遇过身体侵害的不幸经历,内心充满愤懑的同时,还对身体产生羞耻感和厌恶感,进而出现一种有意毁坏身体的冲动,他们放纵自己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以对身体的伤害来表达不满和愤怒。
有的孩子到了寻求自我认同的年龄段,为了摆脱专制型父母的过度控制,会通过竭力掌控自己的饮食来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从而彰显自我的独立价值。这种情况在《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厌食的十岁男孩》里面有较为详细的案例解析。
总之,每一个心理症状的出现,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每个人都要多多关爱自己,关爱自己的内心,认真聆听自己的内心,可以在每天睡前的几分钟,静下心来与自己平和对话,梳理自己的情绪,平衡自己的认知,用尽可能科学健康的方式应对不良情绪,必要时拨打12356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