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手术和肛周脓肿手术,被低估了的术后疼痛,建议来看看

147小编 119 2025-09-21

你可能听说过“拔牙疼”“剖腹产疼”“烧伤换药疼”,但你知道吗?

在一份真实的疼痛评分调查中,肛门区的手术,尤其是痔疮手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居然名列前茅,甚至高于一些开腹手术和骨折治疗。

这两种手术的术后疼痛严重性,远远被大众低估了,而且——不好意思说,疼起来真的能让人怀疑人生。

说到底,谁也没想到,一个“屁股上的小毛病”,居然能让成年人疼得满床打滚、夜夜失眠、下床如蹲坑、如厕像渡劫。尤其是那些“手术前淡定如老狗、手术后哭爹喊娘”的病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真香”现场。

那问题来了——为啥这俩手术这么疼?疼的机制到底是咋回事?疼了之后该怎么办?咱们今天就把这点事说开了,说透了。

先说个最“接地气”的例子。你被纸割破过手指没?是不是小小一道口子,疼得心跳加快?那你想象一下:在你坐着、走路、上厕所的地方,划上几刀,然后每天要擦、洗、拉,还不能结疤,天天“回忆”创伤,这种反复刺激,是不是很折磨?

肛门这个部位,神经密布、张力大、活动频繁,是人体的“疼痛密集区”,一点小动作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痔疮手术和肛周脓肿手术,偏偏就发生在这个“风水宝地”。术后伤口暴露、创面大、恢复慢,而且不能缝合,只能靠它自己慢慢长肉。这种“肉包肉”的恢复方式,说好听点是生理性的,说直白点就是“天天撕裂重创、重走长征路”。

你要是觉得术后疼几天算正常,那你可能还没经历过术后第3天——俗称“地狱开门日”。因为麻药彻底代谢,加上组织水肿达到高峰,这个时候的疼痛,堪比“用刀反复剐蹭神经末梢”。有患者形容:“每次上厕所像在火山口蹦极,拉完一泡汗,躺回床上喘半小时。”

再夸张点?有位30出头的公司白领,术后第5天凌晨3点,实在忍不住疼,自己掏出手机打120,说:“医生,我屁股疼得快疯了,真的想求你们打个麻药让我睡2小时。”这不是个例,这是常态。

那为啥这么疼?说到底,是肛门区神经密度高、伤口易污染、局部张力大、排便不可避免这几个因素叠加,构成了“疼痛完美风暴”。

特别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这种操作,本质上是把一个已经化脓的区域彻底打开、清洗、暴露,然后——放任它自己慢慢长起来。这不是简单的刀口疼,这是脓腔塌陷、组织坏死再重建的那种生剜活剐。这种创口必须每天换药,清洗、消毒、敷料更换,每一步都像在“用盐搓伤口”,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

术后疼痛不只是生理的折磨,更是心理的拉扯。有病人甚至出现术后抑郁、失眠、焦虑症状,每天最怕的不是伤口,是“上厕所”和“换药”这两件事。有的患者排便时会咬毛巾,换药时需要握着家属的手才敢进诊室。这种疼,是不是应该被认真对待?

那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能避免这些痛苦?答案是:术前准备、术后管理、心理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术前要有“疼”的心理准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身体的尊重。很多人以为“做完手术就好了”,结果术后疼到怀疑人生,反而心态崩了。正确的心态是:疼是正常的,疼是可以控制的,但疼不会立马消失。

术后管理要用科学手段,而不是硬扛。口服止痛药、局部坐浴、冷敷、适当锻炼、调整排便习惯,这些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需品。尤其是坐浴,每天泡三次,比念经还重要。它可以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少肿胀,清洁伤口,缓解疼痛。

别指望一泡就不疼了。但你不泡,疼得更凶。疼痛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忍就能扛过去的。有些医生会根据情况开一些局部麻醉药膏或坐浴液,这些不是“安慰剂”,是真正能减轻痛感的“神器”

还有个被忽视的点——饮食和排便管理。术后前几天,排便是最大挑战。如果便秘了,那就是“伤口火烧连营”;如果腹泻了,那是“伤口泡汤连环炸”。

吃点清淡、软烂、富含纤维的食物,多喝水,必须的。有时候医生还会建议术后初期使用轻泻剂,别抗拒,这是为了让你“顺利过关”。

说到底,痔疮手术和肛周脓肿手术,不是“轻轻松松割个包”,而是一场“屁股上的修罗场”。它之所以痛,不是因为医生技术差,也不是你体质特殊,而是因为这个部位的特殊解剖和生理结构决定了它天生“敏感+高危”。

我们不能因为“痔疮是小病”“脓肿是点脓”就轻视这类手术带来的后果。真正的成熟,是面对疼痛时的坦然,是对身体的尊重和照顾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准备做这两类手术,请务必记住一句话:

术前做好功课,术后科学管理,疼痛这关,能过;但别指望轻松过。

你也经历过这类术后疼痛吗?或者正在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感受,我们一起熬过这段“坐立难安”的日子。

疼痛虽苦,有人陪着,总好过一个人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6):501-50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1,27(5):421-42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免责声明.mp30:18
来自薛医生健康科普
上一篇: 文史丨涨知识!原来古代的礼仪还有这么多讲究
下一篇: 三代人的书桌:一个家庭最上等的风水,就藏在这三个角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