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赢牌先选座!麻将桌这几个“黄金位”,坐对了手气顺到停不下来
148 2025-09-22
众所周知,赵文卓擅长通臂拳著称。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段超燃的武术表演视频,一群武者身着传统练功服,在空旷的场地中列阵而立。随着一声令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行云流水般地挥拳、踢腿,一招一式尽显力量与速度之美。那伸展的手臂,仿佛能触及天际,每一次出拳都伴随着呼啸的风声,如同击破长空气流,爆起声声脆响,看得人热血沸腾。而他们所演练的,正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 通臂拳。
通臂拳,又称通背拳,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在中华武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这一拳种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想象一下,猿猴在山林间跳跃、攀援,动作敏捷且舒展,通臂拳便是汲取了这种灵动与力量,将其融入到拳法之中。从视频里武者们的演示就能看出,通臂拳的动作大开大合,连环密集,透着一股勇猛无畏的气势,让人不禁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臂拳的历史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岁月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关于它的起源,却如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和学者的探究。
一种说法认为,通臂拳是战国时的白猿公所传。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位名叫司徒玄空的武士,道号动灵子。他常着白衣,被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 或 “白猿道人”。司徒玄空在山中与灵猴朝夕相处,仔细观察猿猴的动作,将其融入到武术之中,创编出了一套攻守灵活的 “峨眉通臂拳”,并广收学徒传授这门独特的技艺。《中国武术史》就有相关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李白在《结客少年场行》中所写的“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以及杜牧《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中的 “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都能看出白猿公在剑术传承中的深远影响,从侧面反映出通臂拳可能与白猿公的渊源。
白猿公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通臂拳创自五代或宋时。明代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佑神通臂最为高” ,之后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说明 “通臂,长拳也” ,为通臂拳起源于五代或宋时的说法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通臂拳由于地域、师承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衍生出了多个风格各异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起源故事。例如,白猿通背拳,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末宋初,传说它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之所长与人的功能于一身,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其形。直到清代道光二年,山东皮货商鲁云清将白猿通背拳传给在北京玉顺诚皮货店的专聘武术教师石鸿胜,自此,白猿通背拳在北京地区落地生根,逐渐发展起来。
再如猿仙通背拳,始创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据传,北宋徽宗年间,净影寺内一位名叫“亨” 的和尚仿照猕猴跃岩、攀枝、舒臂等动作技巧创编而成,后经历代净影寺僧长期演练而渐趋完善。南宋时期,中原各寺院禅师相互调换,猿仙通背拳传入少林寺,被少林武僧极为看重,遂与大悲拳齐名定为秘传拳种而深藏不露。明朝正德元年,洛阳人董成习得该拳真谛并将其系统整理、创诀成谱,流传至今。清朝乾隆年间,猿仙通背拳传于山西泽州府许圪套村许秀文、许秀武兄弟,后许氏二人携家小迁居河南焦作市高窑河村,从此猿仙通背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繁衍,由许门世袭相承。
通臂拳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师承等因素的影响,衍生出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共同构成了通臂拳丰富多彩的武学体系。
白猿通背拳是通臂拳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流派,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末宋初。传说此拳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之所长与人的功能于一身,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其形,将猿猴的灵动与人类的智慧完美融合。在拳法特点上,白猿通背拳强调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其动作灵动快捷,犹如白猿在山林间穿梭跳跃,令人目不暇接;手法更是多变,包含了摔、打、踢、拿等多种实用技法,在实战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克敌制胜。从劲力特点来看,它讲究“冷、脆、硬、急、抖、涵、虚、缩、侈” 等九种劲法 ,每一种劲法都蕴含着独特的发力技巧和实战应用,使得拳法在攻击时刚猛有力,劲力能够迅速传递并爆发出来,给对手造成强大的威慑力。
五行通背拳也是通臂拳中的重要流派,它以独特的五行理论为基础,将金、木、水、火、土与拳法的五种基本动作和劲力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武学体系。五行通背拳的手法丰富多样,有摔、拍、穿、劈、钻等,这些手法在实战中各有其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对手发起攻击。步法同样灵活多变,行步、散步、连环步等,每一种步法都与手法紧密配合,使得习练者在移动中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快速地调整位置,寻找最佳的攻击时机。腿法有勾、踢、蹄、弹等,这些腿法不仅增加了攻击的范围和威力,还能够与手法和步法相互呼应,形成全方位的攻击体系。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充分展现了五行通背拳的独特风格和强大威力。
独流通背拳则是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一个地方拳种,它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清朝乾隆年间,一僧一道两位太祖拳师云游至独流,将太祖门拳法传至当地。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独流通背拳吸收了当地流传的通背拳、少林拳以及其他拳派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门风格独特的拳法,有“太祖拳通背劲” 之说。其招式技法和风格特点既与其他种类的通背拳有相通之处,又融合了太祖、少林流派的风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实战中,独流通背拳注重以快打慢,以巧取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巧妙的招式和灵活的身法,迅速突破对手的防线,给予致命一击。
通臂拳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拳种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技法是关键所在。它的技法丰富多样,包含了精妙的手法、灵活的步法和凌厉的腿法,每一个招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武学智慧和实战技巧。
先来说说通臂拳的手法,那可是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摔、拍、穿、劈、钻等手法最为常见。摔手时,手臂如同鞭子般迅猛甩出,借助身体的扭转和手臂的伸展,将力量瞬间爆发出来,给对手以强大的冲击力;拍手则是快速有力地击打,如同一记记重锤,直击对手的要害部位;穿手似闪电般迅速,能够在瞬间突破对手的防线,直插其空当;劈手从上至下,力大势沉,仿佛开山巨斧,势不可挡;钻手则是小巧灵活,以螺旋之力钻击对手,寻找其破绽。这些手法在实战中相互配合,根据对手的动作和位置灵活运用,让对手防不胜防。例如,在与对手对峙时,先用摔手吸引其注意力,然后趁其不备,迅速使出穿手,直取其咽喉或胸部,一招制敌。
通臂拳的步法同样别具一格,行步、散步、连环步等,每一种步法都有着独特的作用。行步稳健扎实,能够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在移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散步则轻盈灵活,如同闲庭信步,却又能在不经意间靠近对手,发动攻击;连环步更是快速多变,通过连续的脚步移动,让对手难以捉摸自己的意图,同时也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位置,寻找最佳的攻击角度。步法与手法的配合堪称默契,步法的移动带动着身体的转动,为手法的施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在使用劈手时,通过行步向前,增加身体的冲力,使劈手的力量更加强大;在使用穿手时,利用散步的灵活,迅速贴近对手,让穿手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
再看看通臂拳的腿法,勾、踢、弹等腿法,虽然不像手法那样变化繁多,但每一招都简洁实用,威力十足。勾腿能够巧妙地勾住对手的脚踝或小腿,使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踢腿则是直接有力地攻击对手的腿部、腹部或胸部等部位,给予对手沉重的打击;弹腿速度极快,如同弹簧般弹出,能够在瞬间击中对手的要害,让其来不及反应。腿法与手法、步法相互呼应,形成了全方位的攻击体系。在实战中,当对手用手臂防御自己的手法攻击时,可以突然使出踢腿,攻击其下盘,使其顾此失彼;或者在使用步法移动的过程中,突然弹出弹腿,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臂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14 年,通臂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无疑是对通臂拳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度认可,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通臂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之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拳种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意义。
在通臂拳的传承过程中,有许多杰出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武术。韩宝顺,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五行通臂拳的第五代传承人 ,自小就对中华传统武术充满浓厚兴趣,尤其钟情于五行通臂拳。过去二十多年里,他一直专注于五行通臂拳的推广与传承工作。为了教学方便,韩宝顺汇编了多本教材,自 2000 年年初开始至今,编纂了超过 100 万字的文字资料。他编写的《五行通臂拳练法与用法》,配有光盘指导读者练习,该书详细介绍了该拳种的历史渊源、基本动作要领及其实战应用等内容,成为许多爱好者入门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同时,从 2000 年起,韩宝顺便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工作,并且一直是以公益性质进行 ,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武术人才,为五行通臂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行通臂拳第四代传人董瑞春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传承者。他从早年习练拳法到对拳法的文化认识和传承,已经坚持了 47 年。为了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下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他创办了香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培养了大批优秀武术人才,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全面地认识了武术,学到了武术。董瑞春经常到当地学校开设的武术课堂讲解拳法知识,将通臂拳带入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接触这门传统武术,为通臂拳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通臂拳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社会中,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少,通臂拳的传承人群体逐渐缩小。此外,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相对保守,主要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满足大规模的传承需求。而且,武术传承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资金支持,但目前许多传承者在这方面面临着困难,这也影响了通臂拳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通臂拳的传承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传播通臂拳的知识和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通臂拳。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武术培训活动,推广通臂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通臂拳的魅力。他们深知,通臂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传承通臂拳,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传承的道路上,通臂拳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传承者们在保留传统技法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身体特点,对通臂拳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健身和审美需求。例如,在动作编排上,更加注重动作的简洁明了和实用性,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在训练方法上,引入了现代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训练效果。通过创新与发展,通臂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