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罗盘的古人,如何“看”风水?
53 2025-09-22
最近,南通海门区三星镇一家刚开的丸子汤店,因为招牌上的字火了——只不过,这"火"带着点争议的味道。
有网友发现,这家店的招牌上用了几个当地的方言词,听起来却有点像粗话。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店主的个人绰号,他自己倒是挺认可的,所以干脆就用在了店招上。
事儿一传开,大家的讨论就没停过。有人觉得,做生意嘛,招牌还是得讲究点,公共场合用这样的字眼,确实不太合适;也有人说,可能是方言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或许当地人听着没那么刺耳?
不过,当地相关部门很快就关注到了这件事。在沟通之后,店主也表示会马上整改,把招牌换了。
其实,类似的事儿这两年在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说到底,这背后藏着两个值得琢磨的点:一方水土养一方话,方言的"边界感"该怎么把握?另一方面,个人表达和公共空间的秩序之间,又该如何找到平衡?
毕竟,开店是为了聚拢人气,而一个让人舒服的招牌,或许才是更好的"开场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