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葬人有讲究,从夏朝到清朝,各朝丧葬藏着多少门道

147小编 63 2025-09-23

你可能在古装剧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大户人家办丧事,灵堂前摆满祭品,亲人披麻戴孝哭成一片,还有和尚道士围着念经。但你知道吗?古代人葬逝者的规矩可比这复杂多了,不同朝代的丧葬习俗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藏着当时的文化、等级和人情冷暖。

早在夏朝,虽然咱们能找到的实物证据不多,但从后世文献里能看出,那会儿的丧葬已经有了初步的规矩。那时候的人相信“灵魂不灭”,觉得人死后只是换了个地方生活,所以下葬时会把逝者生前用的陶器、石器随葬。你想想,一个普通的先民去世,家人可能会把他常用的陶罐、石斧放进墓里,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用上。到了商朝,这规矩就变得讲究起来了,尤其是贵族丧葬,简直是“排场”的代名词。商王和贵族的墓不仅挖得深,还会用巨大的木料搭建墓室,就像在地下盖了间房子。更特别的是,商朝流行“人殉”,也就是用活人陪葬,殷墟遗址里就发现过一座大墓,陪葬的奴隶和侍从多达上百人。这在今天看来很残忍,但在当时的人眼里,贵族死后也需要人伺候,奴隶就成了“随葬品”。周朝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周公制礼作乐,把丧葬也纳入了礼仪规范,等级分得清清楚楚。天子的棺材得用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老百姓只能用一层。而且还规定了守孝时间,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不能结婚生子,得专心尽孝。

这种“以礼治丧”的观念,一下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到了秦汉时期,丧葬习俗又掀起了新的“潮流”,尤其是厚葬之风特别盛行。秦始皇陵咱们都听说过,那简直是把整个天下都“搬”进了地下,兵马俑、铜车马、各种金银玉器,恨不得把生前的荣华富贵全带走。普通百姓虽然没这实力,但也会尽力给逝者准备随葬品,陶罐、铜镜、铜钱是标配,条件好点的还会放几件漆器。汉代还有个特别的规矩,就是“黄肠题凑”,这是天子和诸侯才能用的丧葬规格,用成千上万根黄心的柏木整齐排列在墓室四周,听起来就特别气派。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常年战乱,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厚葬就扛不住了,于是“薄葬”开始流行。曹操就是薄葬的代表,他生前就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不要陪葬金银珠宝,墓地也别起坟头,免得被人盗墓。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隋朝,直到唐朝国力强盛了,厚葬才又慢慢回来。唐朝的丧葬等级更严了,官员的坟头高度都有规定,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二品一丈六尺,老百姓的坟头不能超过八尺,要是超了规格,那可是要被治罪的。而且唐朝人还讲究“停灵”,就是人死后不能马上埋,得停在家里几天,让亲友来吊唁,这习俗咱们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

宋元明清这几朝,丧葬习俗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少了些贵族的奢华,多了些世俗的温情。

宋朝的时候,商品经济发达,丧葬也变得“市场化”了,城里有专门的“丧葬铺”,你要是办丧事,从棺材、寿衣到哭丧的人、吹唢呐的乐队,人家一站式给你配齐。这时候还出现了火葬,虽然儒家一直提倡土葬,但有些贫困人家实在没钱买墓地,就选择火葬,把骨灰装进陶罐里下葬,朝廷虽然不鼓励,但也没严令禁止。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他们的丧葬带着游牧民族的特色,贵族去世后不用棺材,而是用一块巨大的木头劈开,把遗体放进去再合上,然后埋在草原上,还要用马把坟头踏平,不留一点痕迹,这样就不会有人盗墓了。明朝的时候,丧葬制度又变得严格起来,尤其是对孝道的要求更高,子女要是在父母丧期内吃喝玩乐,那是要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的,严重的还会被官府处罚。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习俗,但也加入了一些满族特色,比如贵族下葬时会穿“寿衣”,上面绣满龙纹和吉祥图案,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富贵吉祥。而且清朝人特别讲究“风水”,选墓地要看山看水,觉得只有风水好的地方,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富贵。

其实不管哪个朝代的丧葬习俗,说到底都是活着的人对逝者的一种思念和祝福。从夏商的简单随葬到明清的复杂礼仪,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事死如事生”的人情味。如果换做是你,了解了这些古代丧葬的门道,会不会对咱们传统的生死观念有新的认识?你家乡现在还有哪些特别的丧葬习俗呢?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上一篇: 女性进施工隧道不吉利?这样的封建迷信最不该进隧道
下一篇: 卧室风水布置有讲究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