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墓碑三不立”:禁忌背后的文化密码
85 2025-09-23
房基台阶要是超过九级,家里的水四散而去,想发大财都难——这样一句话,老一辈人讲得神神叨叨、板上钉钉。可你要真碰见住在山里头、家门口几十级石阶的人,难道他们就注定发不了家吗?别急,这中间有门道,咱们慢慢说。
说起来,这句老话从嘴边飘到今天,早都不只是盖房那点小事儿了。小时候路过村头老人扎堆,往往能听见这句话,两个人唠嗑,一个低头抽旱烟,一个抱怨家穷、做啥都不顺,旁边人拍拍裤子:“你那房基嘛,台阶贼多,水都流光了,财能聚得住吗?”听得你一头雾水,还真有点信了。
可是,真到自家盖新房的时候,家里人却分成了两派。有一句争半天:“到底是屋门口的台阶算,还是院门口的石蹬算?”你会发现,这回头一想,哪级台阶都能让人絮叨出个道理来。
其实,这“房基台阶”,说的不是大院门外那长长的石磴,也不是每次祭祖必走一遍的小道,而是指着你家正屋、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抬高屋基往上垒的那几层石台。说简单点,你进主屋那得跨几步,那个就是“房基台阶”。地方上的讲究,满中国都不一样,但这个说法,基本是这么回事。
你要问为啥搞得这么玄乎,说到底还是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早些年月,房都是土坯垒的,地面不抬高一点,夏天一场雨下来,地气上来、污水倒灌,屋里又潮又冷,根本住不长久。于是大家伙学精了,干脆在地上堆个高台子,上面再搭房子,从此房基高,屋里干爽,住得自在。至于台阶嘛,初衷还就是为了实用。
不过,后头的事就变了味道。王公贵族讲排场,谁家地基高、台阶多,看着威风。结果呢,规矩也就跟着立起来:什么正经官宦之家能用几层,百姓只能用几层;就连台阶的数字,也得讲个吉利,全是单数。一说到九级台阶,讲的就是最高的规制,你看看故宫三大殿,台阶一个不少,都是摆明了天子气派。
庄户人家要真是没个规矩,误把屋基抬高过了头,可就捅了大篓子。老社会讲究“越祖制”,被邻居告了,轻的扒房、重者丢官破产。最倒霉的,还得让自家在族谱上蒙一笔“僭越冒犯”,没好下场。于是这门风水讲究,干脆就变成了“台阶多了要破财”。
可再往小处说,你也不能全怪老百姓胆小怕事,说到底,那时候等级压得人喘不过气儿来, 犯不着因为房子的台阶折了性命。一个普通人供一家老小活命,谁冒得起险呢?
这就难怪你到浙西、闽南、还有西南的山里,那些一户连着一户的老宅院,一个个建在半山腰,台阶一层紧挨一层,三十级、五十级随便有。仔细一瞧,台阶从山底盘上去,弯弯绕到屋门前,那些老人推着扁担慢慢走,压根不信“超九级就破财”这一套——在那儿,种田挖地最实在,山多地少,哪里讲究什么规矩?能把房盖在能用的地方,才是头等大事。
这些地方的官府自有鼓励,谁还管你台阶几级?讲白了,“房基台阶”讲的是平地上的规矩,挪到山里边就不灵了。到头来,规矩是给能立规矩的人立的,穷苦人家就只能在实用和传说里凑合着过日子。
说回到“四水不聚难富有”这句,估摸也难住不少人。四水到底是哪“四水”?家里要真有个四条小河流过,估计进屋的人得先学会游泳才行。有的说是风水上讲究的“元辰水、干流水、合襟水、天心水”,听得绕口,实则跟大多数人没关系。说白了,那是风水先生坑银子的话头。
要说这句更地气点,其实家里盖房讲“聚水归堂”。去过两广江浙的朋友大概知道,大户人家喜欢四栋房屋围合,里面围着一口天井。雨天,四面的屋檐水全流进院里头,啪嗒啪嗒滴个不停。老人都说,这叫“水聚天心”,水能生财。俗信嘛,听个乐呵。
还有的说,宅院四面的雨水要想办法凑在一块,不能让水往外流,一向聚合、一块往家里拢——这样全家和气财运旺。说得朴实,都是盼着过点好日子的美好心愿。可偏偏房基要是垒得太高,就成了“凸”字,雨水一打全往下滑,水聚不起来,大家就信这个家里财气散了,日子也像这水流一样,攒不住。
后来想想,这类老话儿,多少带着些“吓唬”的意味。谁都怕沾上“不孝”或“犯规”,干脆宁信其有。既然规矩难违,就用这种“水聚不拢、穷三代”的说头,吓得大家都老老实实,官府也省了不少心。
只不过世道变了,这些规矩慢慢就松了。王朝没了,谁还拿着“台阶九级”算身份?现在城里农村盖房,谁家不是大开大合,房台矮的高的,听自己打算,没人再管你按哪条老话办。
倒也不是说这些讲究一文不值,人嘛,总得信点啥才安心。可时代走到今天,科学家提个图纸、结构师掂量千斤巨石,水能不能聚,家里能不能富,全靠自己的手艺和辛苦拼。要真是台阶高低就断生死,世界早混乱了。
不过到现在,村里还有些亲戚见面唠嗑,说起台阶、聚水、发家致富这些事儿,还是小心翼翼、思来想去,仿佛“老规矩”没那么容易断了根。老房子台阶数来数去,总归是祖传的,不舍得改。但你仔细想想,有时候,这些唠叨未必真讲道理——倒像是穿堂风,把过去的日子轻轻拂了一遍,也带来了点家的味道。
所以,房基台阶该怎么修,四水能不能聚,关乎财富吗?还是只是我们心里不肯“搬走”的老习惯?谁也说不清。只是不管住在哪里、台阶几级,有人进出,有锅有碗,柴米油盐,就是个家——剩下的,留给亲戚们喝闲茶的时候慢慢絮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