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的社会地位有多高?一切都在这场“政商争霸”的豪门丧礼里
170 2025-09-23
哎妈呀,一提坟头长草这事儿,咱东北人能吵吵出二里地去!有说“那草得留着,是祖宗显灵”的,有喊“必须薅干净,不然是对老辈不敬”的,整得跟俩人争锅包肉放不放糖似的,各有各的理儿。今儿个就掰扯掰扯这坟头草到底能不能拔,咱不整那些玄乎的,就用咱东北人能听懂的嗑唠明白!
先说说老辈传下来的“讲究”
咱东北这嘎达,老人对坟地的事儿讲究多了去了,比过年包饺子放多少馅儿都较真。就说这坟头草吧,有老人瞅着草长得旺,能乐颠颠地说:“瞅瞅,老祖宗家‘房子’风水好,草都长得这么精神!”他们觉得这草是“地气”养出来的,草越密越绿,说明老辈在那边过得“舒坦”,家里后代也能沾光。
前院王大爷他爹的坟头,去年夏天长了半人高的拉拉秧,盘得跟个小绿帐篷似的。王大爷儿子想薅,被王大爷一烟袋锅子敲手上:“小兔崽子懂个屁!这草是你太爷‘穿’的衣裳,你给扒了他不冻着?”这话听着邪乎,其实是老辈的念想——坟头有草,说明这地“活泛”,不是块死气沉沉的绝地。
但也有另一拨老人,见不得坟头草乱哄哄的。就像我姥,每年清明去给我姥爷上坟,非得带着镰刀把草割得溜光,边割边念叨:“老头子爱干净,坟头乱糟糟的,他瞅着闹心。”在这些老人眼里,坟头就跟老辈住的“院子”似的,草长疯了不收拾,那是当小辈的“懒”,是没孝心。
再唠唠“能拔”和“不能拔”的门道
其实啊,坟头草能不能动,得看是啥草、长啥样,还得瞅时候。咱东北地大,坟地有的在山根下,有的在河套边,草的性子也不一样。
像那种贴着地皮长的“马莲草”“星星草”,绿油油一小丛,老人一般不让拔。说这草“护坟”,根扎得浅,不抢地气,还能挡挡风吹雨淋,跟给坟头盖了层“小褥子”似的。去年我去给太爷爷上坟,见旁边坟头的马莲草被羊啃了,坟主家老大娘心疼得直抹眼泪:“这草多好啊,羊咋这么不懂事!”
但要是长了那种带刺的“拉拉秧”、能串根的“野蒿子”,那就另说了。这玩意儿长得疯,根能扎半米深,把坟头的土都拱松了,赶上连雨天,保不齐能把坟包泡塌了。我二舅姥爷的坟头就长过这玩意儿,去年夏天暴雨,草底下的土塌了个小坑,吓得我舅连夜带着铁锹去填,边填边骂:“这破草,比我那不懂事的侄子还能惹祸!”这种草别说拔了,就得连根刨,不然老辈的“家”都得被作践了。
还有时候也得分季节。清明前后上坟,一般是“剪草”不“拔草”。拿小剪子把高出坟头的草修修,显得利索就行,不能像薅菜地似的连根拔——老辈说这时候草刚冒头,是“地气往上拱”,拔了伤“元气”。到了秋天,草籽都熟了,就得趁着上冻前除干净,不然来年草能长疯,那时候再拔,就得费牛劲了。
最关键的:心意到了比啥都强
其实啊,咱东北人讲究这些,说到底还是个“孝心”的事儿。你要是真心惦记老辈,拔不拔草都在理;要是平时连坟头在哪儿都记不住,就清明来装个样儿,那拔得再干净也白搭。
村东头老李家就有这么回事。老李头活着的时候最疼小儿子,结果小儿子在城里住,三年没上坟。去年清明回来,见坟头草长疯了,掏出打火机就想烧,被他哥一脚踹地上:“你烧草?你咋不烧你那没良心的肠子!爹活着你不伺候,死了烧把草装孝顺,你糊弄鬼呢!”后来哥俩把草一根根薅干净,边薅边聊爹生前的事儿,那才叫真上心。
所以说,坟头草能不能拔,没那么多死规矩。咱东北人讲究“活人敬死人,心到就行”。草长得太疯,影响坟头稳固了,那就利利索索除掉,老辈在那边也能踏实;要是草长得规矩,能护着坟头,那就留着,也算咱当小辈的替老辈“收拾院子”了。
说到底,拔草不是目的,是借着这活儿跟老辈“说说话”,想想他们活着时的好。就像我爷常说的:“坟头那点草算啥?心里有老辈,啥时候去都亮堂;心里没数,拔光了草也捂得慌!”
咋样,这么一唠是不是就明白了?别被那些虚头巴脑的说法唬住,咱东北人办事讲究个实在,对老辈的心意真了,拔不拔草,老辈都能瞅见。下次上坟再遇上这事儿,就按咱唠的这些掂量着办,保证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