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65位博士 会宁新庄塬 鲜为人知的故事

147小编 98 2025-09-23

故园深深深几许

在西海道家塬,我有三个故园,东坡老庄,北沟,新庄子。

人越成长感情便会变得越来越孤单,同心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少,想看外面世界的想法也会越来越淡,唯一越来越浓的便是想着故园的那些山山水水,沟沟壑壑,点滴往事,然后陶醉在那片唤不醒的宁静记忆中。

前些日子,闲赋在会宁县城十多年的克靖叔在电话中告诉我:若有空,多拍点故园的风景,他很想看看曾经熟悉亲切的故土。正好我因疫情封在故园,也有时间去亲近故园的每一寸土地,也可以通过走访一些健在的老人了解一些关于故园变迁的痕迹。

关于我们新庄李氏一支来甘肃,最为普遍的说法是:600多年前,始祖随大明第一任肃王朱楧从当时的京城南京渡江北上来到甘肃。据青城李氏宗谱、甜水岔(迁靖远河靖村一支)李氏宗谱、马泉坪李氏宗谱、李家新庄子李氏宗谱记载,始祖初来甘肃是一位随军的牧马官,随着大明的屯兵戍边等政策的推行,始祖和他的子孙们再也没能回江南应天府高桥镇大柳村,而是散居在兰州、榆中、会宁、靖远一带。有关川八百户“小先生”李映泮为新庄子李氏所撰谱序之七言赞诗为证:

籍隶南京府应天,高桥大柳溯家源。

宦游甘省职畜牧,驾护肃王镇漠边。

枝阳北乡落业土,道家西塬种桂兰。

散居他处族无考,新庄一支衍瓜绵。

除此之外,对于始祖来甘还流传着三种不同的版本。

其一,当年明军在渡江北上的时候,长江连日风急浪紧,几次渡江无功而返。正在肃王朱楧无计可施时,见我李氏始祖怀揣一物跪地祈祷,便问怀揣何物。始祖答曰:所揣乃吾氏族谱。又问:汝祖可否灵验?答曰:屡应。肃王喜,遂拈香望空而祝曰:“尔灵尔魂,若能保我部伍大江得济,吾定上报父皇封尔为神!”三日后,果然风平浪静,肃王率大军顺利渡江,明庭遂封我祖灵为白马都督。

其二,当年徐达出征时,曾向朝庭要求增兵,指名邀请应天府我李氏始祖兄弟四位骁将随军出战。并封为青、红、黄、白四马爷,各赐将名曰:文、辅、天、成。征战结束后因戍边而落居甘肃各地。

其三,我叔祖成渊公曾言除普遍说法外,我们李氏一支系唐朝最后一个王爷的后裔,因故遭流放至甘肃以牧马为生。肃王来甘后因急需人才而重新起用我祖,专门为部队牧养军马。

当然,这三则故事毕竟流传了600多年,肯定有所递邅演变,是实是虚,口耳相传之语,无需细究。据新庄子李氏一支族谱所述“其时兄弟子侄,分类成群,因有青、红、黄、白马爷之名称,遂散居于枝阳北乡之南山堡(东坡)、李中坪、段家河、陈家湾等各处。”这是对“四马爷”的唯一书面记载。而从南京抱到甘肃的李氏总族谱,据从榆中县园子乡甜水岔迁至靖远县河靖村的李氏后裔李志梁说同治年间在宁夏中卫逃难时被人所窃于客栈而流失。今人所传,皆失据无考。

东坡老堡子

而故园东坡堡历经六百年沧桑岁月,到现在还巍然屹立,虽无声无息又暂未发现官私文字记载,却如一本神秘而难解的书籍横亘在李氏后裔的眼前。小可时常会自言自语:难道东坡堡和新庄李氏一族在道家塬白白虚掷了五、六百年,至多生成了一些文明的碎片么?

不,当然不是,应该不是。带着这一问题,会宁县地方文史研究者张克靖老师一面在古籍文献的字里行间索隐钩沉爬梳剔抉,一面刻意委托我多走访东坡堡的一些健在的老人,试图在沉睡的土层里发掘整理,渴望有一个惊人的“秘密”浮出地面,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东坡老庄是我们新庄李氏一族最先立足生息的地方。我们新庄李氏一支来东坡老庄筑堡而居的具体年份由于族谱几经兵燹匪乱、世事更迭而断续不全。现存族谱只记祖源何地,而具体始迁年代失载,经与张克靖老师,马泉坪老四李德忠之孙,甜水岔李氏后裔李志梁,十八爷成潭公,叔公李克靖、李克裕、李克选、李克昇、李如冰等人多次沟通与探讨,新庄李氏一族与甜水岔李氏,马泉坪李氏皆为同祖同宗,来甘到现在已有26世,经推算已有600年之久。

东坡堡建筑在东坡村之南,也称“南山堡”,地处北纬36度,东经104度,海拔1979米,系丙山壬向,坐南面北,地势南高北低,门开玄武。其南背靠燕麦岭,与沿岭而上耸峙山巅的亮羊烽火台互照互应,向北望靖邑常家塬,明堂层层,左有西坡棱干岭、右有李家新庄子拱围相迎,从苏嘴上望,如巍然磐石;立后所下看,如大军宝帐。屏风几案一应俱全,气势非凡。可以想象,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堡门一关,自成一体,易守难攻。堡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堡门洞深20米,宽4.8米,高6米,堡外有两道护堡壕各宽20米,中间有矮墙相隔,系“双水绕城”之堡,占地近40亩。堡墙基本原貌尚在,墙底宽约6米,高约10米,堡子东南、西南两角哨所基址轮廓清晰,与堡墙等高,上部3米见方,东北、西北两角哨所因居民取土,大失原貌。堡门洞左右各有宽约20米的平台,低于堡墙4米。砖砌拱门洞顶部建有出角架斗的关爷楼,至今还能挖出残砖瓦砾,彩绘墙皮,并流传着关爷显灵破匪的故事:话说同治年间,贼匪围攻东坡堡,气势汹汹,眼看堡寨即将失守,人们纷纷走上墙头,有的挥刀舞棍,有的丢抛砖石,奋力阻止贼匪登梯犯堡,有的到关爷楼焚香祷告。不一会儿,堡外围攻的贼匪,忽然望见堡子上空的云头中隐约现出一位身骑红马腰跨大刀的威风凛凛武将,墙头上有很多“红衣红马”的兵卒往来穿梭,飘忽不定,地面上只听人喊,不见人影,满地的匪头乱滚,贼匪以为是天兵天降,慌恐之下,纷纷逃离。事后,人们发现庙内关爷身边的“站帅”周仓爷的三个手指齐齐断落,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是关爷大显威灵,救了全堡人的性命,周仓爷的手指一定是在和贼匪的激烈厮杀中被砍断的,感激涕零之下,誓言事后一定要好好答谢神恩,敬祀关爷。时局刚一稳定,堡民便开始忙着维修庙宇,补塑金身,可奇怪的是周仓爷被砍断的三根手指,老是塑不好,屡塑屡断,再补也无济于事,还会自行断裂,好似在警示后人,要永远牢记这场劫难,自奋自强,让沉痛的悲剧不再重演。

可惜关爷楼最终在同治战乱中焚毁。但东坡老庄李氏后裔不忘神恩,曾在堡外重修关爷殿宇,后来虽又拆毁,但李氏秉余公却曾东躲西藏,在老庄堡墙上掏窑供奉上书“天地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神号的石头牌位。

最近,我先后六次和十八爷走访了东坡老庄的国钢、国统,国义,生寿,生龙,克聪,克章等族中长辈,釆集先祖轶闻,寻觅东坡堡的历史陈迹,虽然没有找见秉余公供奉过的石质神主,只找到了半截残碑碑帽和一口古罄(考古专家张克仁先生初步判断为清代文物),但闻听了比史书真切、比考古鲜活的民间记忆,并通过与张克靖老师多次沟通交流,且依据他搜集的亮羊滩景氏族谱、后所武当山香炉铭文等资料推测:

景氏宗谱所祀始祖友全公明末就举家迁居在东坡堡。景门弘毅法师舅父李明铺疑为东坡李氏一支先祖。弘毅七岁(崇祯14年,1641年)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指姓归宗。至后游于平凉崆峒山以学道业,十有馀年方才回家。于康熙七年(1668),延请他为省城巡抚衙内扫除不祥,被例赠为甘肃阴阳学训导。而东坡堡内的“景家台子”,就是东坡李氏为感谢景弘毅法师安镇东坡“犯丧”事赠给他家的居住之地。后所武当山遗留香炉铭文中所署四位术士中,李联捷,李腾云,李春真位列景弘毅之名前,也可推测三位李氏术士年龄或长于景法师,或名气高于景法师,也可推测三位李氏术士中有可能就有东坡李氏的先祖,也可验证民间口耳相传东坡李氏一支代有阴阳术士的说法。

目前能证明东坡堡所筑年份的亦为当地民间口耳相传的“先有东坡堡,后有靖远城”一说。三年前成忠爷就为张克靖老师讲过民间流传的这样一则趣闻:当年东坡堡和靖虏卫城是同一年由官府主持用公帑开筑的,东坡堡是靖虏卫管下的一个屯堡,因为工程远没有靖远城大,所以先筑成,剩下的青砖被调运到快要收尾的靖虏卫筑城工地,奇巧的是,东坡堡所剩之砖的数字刚好和靖远城所缺之砖的数字吻合。据《靖远县志》载,靖虏卫城创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说明东坡堡已有585年的历史 !

不知是堡以村名还是村以堡名,现在的人习惯上称其为东坡堡,该村也呼东坡村。村内40多户村民全为李姓,和隔沟相望的新庄子李家600年前是一家人,到现在还是一家人。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东坡堡严然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注视着他的子子孙孙,已经成了新庄李氏一族怀念祖先的图腾和标志,新庄李氏一族在道家塬悠久历史的传统代号和符码,用以彰显其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的强大生命力。

原居李家新庄子李氏一支是大明世宗嘉靖年间从东坡迁至新庄子的伯季两房,是生员朝德公的大儿子登选公和小儿子登表公。后来小儿子一房因故外迁刘寨,族内所传“狗爷”秉海公正是其后裔,而现居李家新庄子、北沟、南沟、杜家岘子生息的李氏均为登选公后裔。据考,登选公和登表公来李家新庄子后筑庄廓聚族而居起名“李家新庄子”,现存的“大庄子”正是登选公初来新庄所筑,至少已有450年之久。而登表公一支所筑“四颗印”的庄子因多年失居失修未加修补而颓毁,旧址上已建有新居。原居东坡的朝德公三子登榜公后裔则出走靖远东湾,人丁稀少,闻听其后裔曾来东坡找过祖坟。现在东坡围堡而居者,皆为朝德公次子登第公后裔,与新庄子李氏一坟共祖。祖坟在东坡老庄迭咀,系丙山壬向,水出癸方,占地约有十亩之大,现因平田整地而只留下四座立祖坟冢(一座已塌陷),所葬之人相传为“青、红、黄、白”四马爷。

四马爷坟

为此,几天内我陪十八爷和生龙爷专门去了两趟祖坟,前瞻后顾,不胜今昔之感!期间,我又特意登门造访了88岁高龄的叔祖成忠公。据老人讲,始祖“青、红、黄、白”四马爷确有其人,祖上还流传说,其中一位马爷因扈从肃王朱楧而落居甘州,其裔后来又有散落于内蒙和外蒙等地者。1998年,他在嘉峪关古墓群中曾看到过“文、辅、天、成”四位马爷的神主石桩。榆中甜水岔,会宁东坡老庄,会宁土高段家河、李家中坪,靖远李家大庄等各地李氏后裔,同尊四位马爷为始祖,各房祖茔之首皆有四位马爷坟堆。所以东坡老庄李氏老坟地内,是否真有四位马爷的灵骨,言人人殊,迄无定论。

北沟 作者一房头的旧居

关于“文、辅、天、成”青红黄白四马爷之名曾叔祖国藩公曾给族内子侄多次讲过他和叔祖成章爷因买牲口路过条城,见有一李氏家庙过会,便上前凑热闹,被族长盘问,幸有曾叔祖博学强识,答出了“文、辅、天、成”的祖先名讳才被以礼相待,并告知来年庙会之日录家族人丁姓名前来认祖。此后,族人因种种不便至今没有去过条城认祖。又据成忠爷讲,大明安定后,肃王念李氏四马爷征西有功,特赏赐榆中条城某堡为四马爷的庄园,榆中甜水岔则为四马爷牧马的地方。如今条城、甜水岔、窦家营、石井沟一带李氏和新庄李氏一支都为四马爷之后裔。靖远县马泉坪李氏、河靖村李氏族谱总序皆根据榆中甜水岔谱序改写,谱序也皆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金县(今榆中县)秀才张焯(字桌山)所撰。

西海道家塬历有明、经晚清、跨北洋,越民国,历风见雨,荒旱兵燹,使这方桑麻遍野、牛羊成群、商旅如风,牧歌如云的人间乐土变成了十年九旱、乱象丛生、百姓流离、山河破碎的“苦瘠甲于天下”之地。李家新庄子李氏一支从东坡到新庄的这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中,艰难地繁衍生息到了现在。其间,同治匪乱之后,北沟成了新庄李氏一支小宗三房创业发家的风水宝地。同治年间冒死逃脱乱匪扣留的永珍公和左宗堂平乱后认祖归宗的永旺公秉承祖风,耕读为本,以北沟为家业基地,团结沟塬上下新庄李氏一支小宗伯仲两房艰苦奋斗,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振家声,培养出了宅心仁厚的秀才养廉公,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养荣公,造福桑梓、创办私塾的思英公等耕读英才。虽然后来又经历了民国十五年、十八年匪乱饥荒和十年文革,但李氏一族坚韧不屈,奋力向上,广耕田,勤读书,与时代同步,宏业大展,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受祖先福佑,李氏儿女也人才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建树。解放前郭城小学教师李成昭、李成统,解放初期道家塬第一位保送名校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李成渊,会宁县十大功勋校长李兰图(名国泰)、会宁县十大功勋教师李克靖,解放后道家塬第一位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道家塬籍第一位县委书记,第一位地级干部皆为新庄李氏后裔。

2021年的初冬,我去拜访叔公李克裕时,他为我讲述了高祖养廉公与当地某老爷因家事纠纷对薄公堂,县令爷以揖相敬高祖,某老爷见状撤诉和资助思英父子创办私塾等轶事,并告知依高祖读书笔记所载,我新庄李氏一支小宗三房堂号为“贞性堂”。为此我请恩师严学章先生特意题写了李氏堂号。

说来也巧,在我将“贞性堂”刻匾高悬在书院“记住乡愁展厅”中的第二天(2022年11月4日),因事去了北沟,也顺路去高祖居住过的庄子,看望了八十有三的九祖母。叔公李克念是九祖母的次子,平素在新庄陪读,刚好因疫情学生放假上网课也在家里陪着九祖母。见我来,一家人都很热情,相聊甚欢。谈及高祖,克念叔拿出了文革时差点焚烧毁坏的高祖画像。我怀着顶礼膜拜之心恭恭敬敬拍下了一张照片,所幸火苗沒有伤及人像,被九祖父偷偷从火堆中抽出来藏匿保存至今。

高祖养廉公,字让泉,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1953年,仙逝已有70年了,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相遇,作为玄孙的我内心也是荡起了难以言表的激动。的确是缘分啊!据克念叔讲,像纸因火烤,脆而易裂,每打开一次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损伤,所以轻易不会打开,族人所见高祖画像者了了无几。

可能是因为与高祖画像结了缘,也为了圆克靖叔的心愿,昨天我又去了北沟拍摄了几欲凋敝的村落。站在高祖曾经住过的庄院背后,看着那些被岁月销蚀了的断壁残垣,看着那些先祖耕作过的田地,看着半山先祖们储过粮食的大窑洞,沉思中我仿佛见到爷爷经常描述的那种如纱如雾的烟云,瞬间又涌上了一阵隐隐戳疼内心的思绪。光阴似箭,岁月易逝,走的走了,老的老了,迁的迁了,故园田野中高祖在世时的烟火气息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留传下去呢?

故园深深深几许。每个人的一生总要跨过千山万水,能在其中一处息影一生且相看两不厌的那方山水绝对是故园。东坡老庄、北沟、新庄子的昨天已经成了历史,而她的今天明天也将会成为历史,我能做且唯一能做的就是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把故园的昨天和今天写进文字里。

(2022年11月12曰小可于旭琎书院小大斋)

西海道家塬65名博士名单

01新庄村18人(在读5人)张克涛 张 燕 张 蓉 李树刚 李生英 李生杰 李树宏 李树武 李佩龙 赵彦庆 柴守刚 黄海鹰 常永哲 马文婷 李兴田 李 蕾 李 智 李佩雲

02巩昌卫村博士4人(在读1人)赵生敏 赵玉敏 霍应元 马少春

03杜家岘子村博士6人(在读2人)王彦森 张克信 罗 成 杨 佼

李 腾 戴乾军04寺寨村博士4人(在读3人)刘致远 刘 洋 刘竞中 卢 强

05中吊村博士16人(在读8人)武旭仁 武新安 武生智 武 强 武 伟 武学丽 武 婷 常正霞武 祥 武振中 武对娣 武双对武江元 武文龙 武振帅 王雪琦

06杨岔村博士4人王彦昌 马宗桓 马燕军 蔡邦荣

07杨赵村博士3人(1人在读)张世宏 杨正福 张宗倩

08泉坪村博士10人(在读2人)武承如 武 睿 柴守诚 柴守玺柴守范 柴守宁 常正实 柴雨葳陆军胜 武娇凤

来源:西雁传媒 2022-11-14

作者李铎2019年创办的旭琎书院
上一篇: 中国风水史:勘破红尘的一代国师
下一篇: 「渭川文史」中梁山探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