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爷退休后,把家布置成“热带雨林”,有品位,拍照给您瞧瞧
52 2025-09-23
清明节的禁忌:“七十不上坟,八十不扫墓”的来由与人情
小时候,总觉得清明节是个三件套——放假、青团、还有大人们嘴里反复念叨的“别跑太远,山上湿”。可真正长大后,才发现这个节日比青团还有滋味。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老话:“七十不上坟,八十不扫墓”?有人说是规矩,有人说是讲究,但说白了,里面全是人情世故。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备青团、插柳枝、背着祭品上山。可有些老人却低头摆手,说什么也不肯去了。我奶奶就是这样的人。小时候我好奇,逢年过节看她往家人墓前跑得比谁都快,可自打七十大寿后,便一次也不去了。问她原因,她只说:“年纪大了,不能添乱。”
说起来,清明节最初没多少悲伤的气氛。古人把它当春天的入场券,用来提醒大伙儿——地该翻了,种子也该撒了。那时候,清明像个敲锣打鼓的信差,把万物唤醒。后来,才渐渐混进了思念和哀伤,把寒食节的冷意也一块带了来。
寒食节原本是个挺冷峻的节日。说起它的来由,得提晋文公和介子推——一个流亡在外的国君,一个陪君如影的小臣。重耳饿极了,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救命。若是换做别的人,估计这恩情一辈子难忘。可人一旦回到高位,对旧事就容易忘干净。重耳做了国君,赏了七七八八的人,就是把介子推落下了。人家也不哭不闹,带妈钻山林隐退。重耳回过神,却怎么也请不回来,最后一把火下去,烧没了人。只有一片白地,留给后人念叨。
所以寒食节这天,家家不生火,全靠冷菜冷饭,心里头一面是悼念介子推,一面也是怀旧——这么多年,人情冷暖总是时光的辅料。
时过境迁,寒食和清明混在一起,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可这种融合,不光把祭祖的仪式请了过来。踏青、放风筝、斗鸡蛋、荡秋千……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活法。曾经的清明,是孩子们奔来跑去的大好时节,不记得多少次踩断了田埂上的野花,还听大人们半扯半笑:“别折腾了,小鬼上山去吵着老祖宗!”可等渐大,轮到咱们自己登高碰头,心里滋味就全变了。
你要真去问那些年长后的老人,为啥清明节反倒远离热闹?一多半是身体不撑用了。古人常说,“七十古来稀,八十已是人瑞”。旧时候,寿数能撑到七十八十,已算大福大寿。年纪大了,腿脚一步三晃,上坟多半在山上,坡陡石滑,趟一趟,心里胆战。前些年,泉州有个老奶奶拄着拐杖,上山祭祖,一脚踩空,跌得骨头都断了。那场面,不只是肉疼,心更疼。家人着急忙慌叫消防队,担架绳索才把人抬下山。住几天医院,老奶奶常叹气:“早该听人劝。”
除了怕摔着,老人心里更难受的,是故人不断地减少。年轻时扫墓,是去缅怀,是寄托;渐渐地,身边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刻进墓碑,有时候一把香点下去,心头一阵凉。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反复触动,可能比爬山还伤身。祭祖本是寄托哀思,若反而让老人添愁,不如想着让他们顺顺当当,陪伴在世的孩子、孙辈多享清福。
你要说“七十不上坟,八十不扫墓”是老一辈的迷信么?倒也不是。其实多一份体贴,少一场意外。小时候嫌规矩麻烦,觉得大人们怎么这么多讲究,后来才明白——这些老规矩,全是用心换来的。
再说坟,古时候也有讲头。坟、墓、冢、陵,说白了,就是谱排场。贫富有别,地位有别。一口土坯,一方碑石,山头高冢,帝王风水,好像每个人的归宿都有讲究。但不管坟有多高,终归就是一座土丘,供后人来一柱香而已。
不过有些地方,山高路远,墓地多在荒林石岭。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扫墓,上下不过几百米山路,哑巴般喘气还当是锻炼。可换做七老八十的,哪还敢拚身子赌命?体力一夜滑坡,磕一跤怕是站不起来,连天晴下雨都得讲究。那时候,家里的老人就劝:“能去自是好,不行就别凑热闹。”
说来时代变了,人们祭扫方式也变了。哪像老辈那样枝枝蔓蔓,取一透气的清明假日,一家人开车去陵园,鲜花素果,不用跋山涉水。国家提倡火葬,城市里祭扫更省心——一句缅怀寄托,或许比长途跋涉更纯粹。也有些人,带着孩子去烈士陵园,站在历史的碑前,讲一讲家里的故事,或者只是默默鞠一躬——新与旧,都是怀念的样子。
哪怕是海外,有些国家还保留清明的风俗,说是延续中华血脉,其实都是人间烟火的共鸣。礼仪的种子落在哪儿,都得发芽。过去我们走山涉水,如今可能打开手机点上一柱“云香”。有人说味道变淡了,有人觉得与时俱进,但那份思念和敬畏,总归是要表达出来的。
至于清明节的讲究,除了年纪,选时间也有说头。老人们总念叨,扫墓要趁白日,三点前要回来。说得神秘,莫过于阳气阴气的区分。下午三点,阳气收了,不宜停留。听起来迷信,其实不过是担心入夜祭扫,山林更危险罢了。
穿着打扮也有一套:别穿奇装异服,莫要太招摇。扫墓就像一次静谧的对话,得有点敬意,别拿繁花锦服去抢了风头。那些长辈的规劝,有时听着唠叨,细想却全是关心。
后来才明白,清明里的叮嘱和规矩,底子里是人心柔软。它藏在长辈的唠叨里,也藏在孩子们提着篮子的欢笑里。这个节日,不只是缅怀逝者,也是彼此关照的借口。一个季节的轮回,一次祭扫的跋涉,生与死、聚与散,都在其中。
你说,清明节为什么变了味?只是我们都长大了,回头去看才懂。曾经热闹的节日,变成了静悄悄的日子,两代人间的误解和体谅,被一条条老规矩串起——像那句“七十不上坟”。这道边界,是岁月的温柔,也是对生命的宽容。
所以,有些讲究不是禁忌,是温情的护栏。你又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