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山海经》五臧山经分布解密

147小编 105 2025-09-29

古本《五臧山经》的分布秘密

本研究报告以袁珂先生《山海经校注》为底本。而袁书以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郝书统计了明《藏经》本与《玉海》所校18卷各卷在字数上的出入。实际上,宋淳熙七年(1180)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即已经列出了18卷目录及字数,就是《玉海》校所本,只是郝懿行没有说明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据郝文内容进行列表计算,总体来看,两版总字数出入在千分之三至百分之三之间,并不算多。而具体到18卷各卷,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比如增加幅度最大的《中经之山》增加了78%,计3698字;减少幅度最大的《南经之山》则减少了近半,计1686字。另外《西经之山》《北经之山》也都有超过20%的减少,均减少上千字。上千字在《山海经》里是什么概念?很多章节的一节都没有一千字。减少上千字,就说明很可能整整少了一节。

《玉海》是南宋王应麟编的一部类书 (来自网络)

此消彼长,此增彼减,全书整体上反而出入不大。而分卷的大幅增减,原因无外乎有些内容去此就彼,被内部调整了。也就是说,南宋王应麟所撰类书《玉海》所反映的《山海经》早期版本里,《南经之山》《西经之山》《北经之山》内容本来更为丰富,而在后来的明《藏经》本里,原来属于这三个部分的一些内容被移入《中经之山》,造成后者的字数大幅增加,而前三者的字数明显减少了。《东经之山》两个版本字数出入不大,估计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文中所言明《藏经》即正统道藏,收录了《山海经》(来自网络)

这样的猜测也得到了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笔者还原的《五臧山经》26列山系447座山峰分布图,发现原书南3+西4+北3+东4+中12这个五臧五方归并与实际情况有些不符。

属于《中经之山》的范围过大,比如——

《中山经》即今山西中条山-太岳山,在黄河以北,归入《北经之山》更为合理。

《中次九经》即岷山-大巴山-荆山,主体在西南,属于《西经之山》更为合理。

《中次十二》在长江南岸的洞庭湖-鄱阳湖一线,其尾与与《南次二经》西端正好相接,可以看作是《南次二经》向西的自然延伸,当然应该属于《南经之山》。

《中次八经》,从湖北荆山-桐柏山-大别山,向南过江延伸至皖南、浙西山系,归入《南经之山》也更为合理。

移出这4列山系之后,《中经之山》就剩下8列山系,集中分布在豫西,这是古今一致的概念中部地区,以东紧邻狭义的中原,至今仍属于“华中”。虽说湖北、湖南也属当今华中,然而毕竟都在秦岭-淮河这个南北分界线以南,是可以视为“南方”的。如此说来,真正的“中”就是河南一省了,古本《山海经》正是体现了这一观念吗?

结合古代不同版本的字数出入,可以更加笃定这种想法。具体字数可见文后附件。

重新归并划分的具体方案是:从《中经之山》移出4列,

《中山经》移入《北经之山》,在原来三列山系基础上编为《北次四经》;

《中次九经》移入《西经之山》,在原来四列山系基础上编为《西次五经》;

《中次十二经》移入《南经之山》,在原来三列山系基础上编为《南次四经》。

《中次八经》移入《南经之山》,在先前四列山系基础上编为《南次五经》。

《南山经》在最南边,《南次五经》是《南经之山》中分布最靠北的一列。

中经之山,古本只有八列,都在豫西

根据不同版本的出入数据可知《南经之山》缺字最多,所以根据方位移入两列山系。

由此,将来自正统《道藏》的当今通行本《五臧山经》南3+西4+北3+东4+中12布局结构还原为

《玉海》所言之古本《五臧山经》南5+西5+北4+东4+中8的布局结构。

由此可知古本《五臧山经》五方山系分布如下:

《南经之山》5列:秦岭-淮河以南(浙东山系除外),与今大致相合。

《西经之山》5列:秦晋豫三省交界河华之所南至荆山-壶瓶山-雪峰山以西;即当今西南、西北黄河(自积石起)以南地区。

《北经之山》4列:黄河(自积石起)以北;即当今华北及西北黄河以北的部分。

《东经之山》4列: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淮平原以东,浙东山系;即当今东北、华北、华东沿海地区(不含闽南、台湾)。

《中经之山》8列:豫西,是名副其实的“中部山系”。

如此一来,就会发现。东南西北中,五方概念,其实从古到今,基本上是一致的。

还原古本《五臧山经》26列山系五方分布图:5+5+4+4+8

附: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山海经》目录

总十八卷 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懿行案:此《玉海》所校也,今校经三万八百二十五字,注二万三百八十三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八字。

南山经第一 本三千五百四十七字,注二千一百七字。

懿行案:此已下明《藏经》本所校也,今校经一千八百六十一字,注一千二百四十六字。

西山经第二 本五千六百七十二字,注三千二百二字。

今校经四千六百四十四字,注三千七百二十六字。

北山经第三 本五千七百四十六字,注二千三百八十二字。

今校经四千二百四十一字,注一千六百三十九字。

东山经第四 本二千四十字,注三百七十五字。今校经二千一百三字,注四百五十五字。

中山经第五 本四千七百一十八字,注三千四百八十五字。

今校经八千四百一十六字,注三千五百八十二字。

右《五臧山经》五篇,经二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字,注一万六百六十一字,总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六字。

栖霞 郝懿行(来自网络)

海外南经第六 本五百一十一字,注六百二十二字。今校经五百七十五字,注六百八十五字。

海外西经第七 本五百三十七字,注四百五十二字。今校经五百五十九字,注四百五十八字。

海外北经第八 本五百八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三字。今校经六百一字,注五百二十四字。

海外东经第九 本四百四十二字,注五百九十五字。今校经四百五十七字,注五百九十六字。

海内南经第十 本三百六十四字,注七百九字。今校经三百七十七字,注六百五十六字。

海内西经第十一 本四百三十九字,注六百九十五字。今校经五百一十四字,注七百四字。

海内北经第十二 本五百九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五字。今校经五百十字,注五百九十二字。

海内东经第十三 本六百二十四字,注一千四百九十五字。今校经六百三十五字,注一千七十二字。

右《海外》、《海内经》八篇,经四千二百二十八字,注五千二百八十四字,总九千五百一十二字。

两个版本《山海经》字数出入一览表,其中大有玄机

大荒东经第十四 本八百六十四字,注八百一十三字。今校经八百五十八字,注九百二十四字。

大荒南经第十五 本九百七十二字,注五百九十八字。今校经九百七十七字,注六百一十七字。

大荒西经第十六 本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注一千二百三字。

今校经一千一百一十八字,注一千二百八十五字。

大荒北经第十七 本一千五百<十>六字,注七百六十七字。今校经一千七十一字,注八百四字。

海内经第十八 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

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今校经一千一百四十一字,注九百七十五字。

右《大荒经》、《海内经》五篇,经五千三百三十二字,注四千四百三十八字,总九千七百七十字。

对于《山经》,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山,没有太关心水,就是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的多种存在形态,尤其是对水系、流域的认识,虽然书中还有形成明确的词汇概念,但不能说作者没有这种意识与关照。以往的学者研究26列山系地理位置的分布,对山系与水系流域关联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只是片面依靠山峰的名称、本山发源的河流、生物、矿产等要素进行孤立地微观层面的推求,最后经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26列山系各自对应着相应的水系流域,如果不同时对山系、水系进行二元分析即用水系来检查对照山系,最后得出的山系位置分布往往是错误的。要么方位上重大偏离毫无意义,要么不同山系之间发生重叠冲撞而自相矛盾,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推定山峰位置而不同时考虑水系流域,把其他水系流域的山峰纳入而导致错误。在推定山系的同时如果辅以水系流域的对照检查,双重证据之下,显然更为稳妥。26列山系对应水系流域详见下表,更为详细的内容则见内文。

《南经之山》《东经之山》《中经之山》三个部分,还有《北经之山》的大部分地区、《西经之山》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都处于我国东部的季风区,属于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的半湿润区甚至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湿润区,在水系流域的概念里则属于“外流区”,就是说这些地方的地表径流最后都将汇流入海,所以一般的山上都会“有水”。在雨季形成山溪,成为河流的源头。不可能像西北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的半干旱区甚至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区那样形成“内流区”,降水太少难以形成地表径流,是真正的“无水”。

来自网络

然而《南经之山》《东经之山》的一些山被描述为“无水”,是因为作者面对的古地图没有画出该山的河流,并非真正无水,显然是由于这些河流相对较小或者其他原因而被忽略或者遗漏。对于“无水”从而失去重要参照的山,本书不作深入探讨;对于那些内容与文尾小结山数及里程自相矛盾的部分,本书亦不作深入探讨。

郭郛《山海经注证》在《山经》结尾部分(567页)引述道——谭其骧说:今本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可以指实其确切地理位置的,约计为140座山左右。

26列山系所涉水系流域的区域分布

然而就笔者研究的经验看来,不进行总体研究,只是局部实证,很可能在后面发现前面确认指实的又会落空,因为前后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而这些山系不能重复只能相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因为不同山系中的山峰名称相同,就认为是同一处同一山,比如“騩山”及“大騩之山”,全书有多个,其实分属不同山系,所指各不相同,并非重复交待。再者,谭氏所谓可以指实者,不少是基于汉代准确说就是《汉书·地理志》以来的沿革地理。殊不知汉代很多地理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对昆仑的错误认定而引发了对先秦地理的系统性错误认识的问题。

最后,由于本书支持袁珂先生《山海经》之“经”是指“经行”而非“经典”。故而在章节篇名名称及内文断句上都一改传统称谓。如传统所谓的《南山经》,既是南山三列的总称,又是南山第一列山系的名称,极易混淆。因而本书采用原书中即有的名称“南经之山”作为总称,该部分包含的三列山系则分别称为《南山》《南次二》《南次三》,其余各列山系依此类推。如此则卷名、篇名,章节名称判然有别,不再混淆。亦与内文断句统一。

欢迎关注字耕农,刷新历史考古旧观念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本号制作的表格、绘制的地图、拍摄的照片同样属于作品范畴。来自网络的配图,仅为优化自媒体读者视觉体验,不属于本作品范畴,特此声明。)

上一篇: 赵堡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要求
下一篇: 出生尾数暴露你的财运,6个农历生日尾数,年纪越大越多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