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祖传的旧药箱送人,他嫌不吉利,老国医却说里面是绝版药材
88 2025-10-01
金坛籍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注》中,说“桥”是:“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大而为陂陀者曰桥。”桥是高大架空的意思,历史变迁,造桥技术的不断演进,赋予了桥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美学价值。
指前,地处太湖支流的长荡湖之畔,区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大小河道500余公里,大小桥梁1000多座,历来就有“无船路不通”“无桥路难行”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桥,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特有的绮丽画卷。
再踏时间的桥,
见证历史变迁的渔村生活
这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初维修过的水泥桥,名曰洮西桥,始建时间不详,坐落于小镇“普慈寺”的东北角。民间往往把修桥铺路造庙宇作为一项善举,于是就有“有桥必有庙,有庙必挑桥”的说法,当年建桥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或由寺庙僧侣发起募捐造桥,或由当地乡贤串联发动集资造桥,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洮湖”(长荡湖别称)集镇的交通要道而存在。
这座见证长荡湖首创全国网围养殖、大闸蟹出口香港的辉煌历史之桥,历经风雨侵蚀的班驳痕迹依稀保留着青石的印记,它不辱使命,默默的蛰伏在这片渔村里。
重走过去的桥,
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
这座桥上发生了当地最大规模的抗日战斗,戴家桥阻击战在这里打响,“向东转移10多里,从溧阳进入金坛后,当天打散又归队的新四军战士集中到一起,区游击中队中队长吕帮金马上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配合组织了一场阻击战。”今年76岁的指前镇东浦村老年协会会长吕余炳说,“这场战斗有力地牵制了尾随而至的敌军。它粉碎了敌人企图一举消灭苏南抗日领导力量的阴谋,对以后苏南抗日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从进村到阻击敌人、再到突围出村,桥都发挥了大作用。建党百年,全体镇村干部重走革命路,在这座桥上感悟革命先辈血肉奋斗的感恩之旅,现在东浦村以戴家桥为革命遗迹成功申办常州市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进一步深化特色党建品牌“漾漾红”建设。
常游文化的桥,
感受水乡风光的人文情怀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江南农耕、稻香蛙鸣的田园风光;看见层层叠叠的山野丘陵、千米浪漫的紫藤凌霄花廊;看见漫溢甜香的草莓基地、坠满枝头的千亩梨园;看见仁者乐水的村容村貌和智者乐渔的智慧化农业示范园……
新的一年,农民又将延续从种到收的忙碌,乡村继续滋补人们的胃、涵养人们的肺、抚慰人们的心。如期而至的农民丰收节、农民健身节、大闸蟹美食节、“三下乡”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庆吸引八方来客;彩绘扮靓的民居外墙和深厚的民俗传统文化,让村民和游客感受水乡魅力和乡村振兴新愿景;“月光经济”“后备箱工程”,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水产、水稻”,更多的是丰收的情怀和记忆的味道。
再看生态的桥,
拥抱绿色发展的一湖碧波
2016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指前镇陆续完成112公里千亩以上圩堤平台的土方加固、总长5.2公里的四条入湖港口整治、24公里的万亩圩骨干河道护岸加固;开展退田还湖工程,先后进行四轮网围整治工程,对长荡湖金坛区域内近5万亩网围彻底拆除,养殖、捕捞渔民全部离水上岸、转产转业;实施生态清淤工程,修建环湖防洪大堤,建设亲水慢道,串起沿湖景观。
这里网围拆除,渔船离水,渔民上岸,彻底改变了临湖不见水的历史,这里湖畔旖旎,清水悠悠,鱼鲜蟹肥,还湖泊以天然风貌,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展望未来的桥,
浇筑新农村美好宜居生活
这座桥与溪流江河为伴,与山川大地相依,与日月星辰相望,始终带着全镇人民最美好的期盼。桥的这一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拉开了全省试点工作的大幕,并由此成功探索出“钱从哪里来”“地向哪里转”“人往哪里去”的好路径。那一边,智能化渔场按照河蟹养殖池塘设施水平全国最高、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国最高的标准建设,率先在全国开展河蟹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以物联网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机器换人”。
指前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这里的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实现了农民权益、土地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方共赢。
走好现在的桥,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桥,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