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北山丧葬礼仪

147小编 83 2025-10-02

陇西北山靠近定西和通渭,丧葬风俗颇与渭河以南地区不同。陇西北山的丧葬文化融合了中原礼制、地方信仰与游牧民族遗风,形成了一套严整而神秘的仪式体系,其核心精神在于“事死如生”的伦理观与对阴阳两界的沟通渴望。

一、棺材工艺:结构与象征的精密编码

陇西北山的棺材制作以“三底两盖”(属“三箱五盖”的简化形式)为代表,其结构蕴含宇宙观。

空间象征: 三块底板喻“地”,两块盖板喻“天”,侧梆与档板围合形成封闭的阴阳交界空间。

尺寸规制:

盖长7尺2寸(天圆),底长6尺4寸(地方) ;内净长5尺7寸(五行为基),宽2尺7寸(北斗七星);厚度分“二三四”(底2寸、梆3寸、盖4寸),体现“天重于地”。

雕饰主题: 盖刻“二龙戏珠”或嵌“天河盖”供瞻仰遗容;梆饰“鱼闹莲”祈子孙绵延;底雕“脚蹬莲花”或女性专属的“双凤展翅”。

陇西北山“三底两盖”棺材

二、核心仪式:贯通生死的动态实践

葬礼流程以时间轴为纲,贯穿临终关怀到灵魂安顿。

送终(跟气):

子女守候聆听遗言,外归者星夜奔回。

净身更衣:

由儿女沐浴、理发、穿寿衣,含古币防“咬舌”,停尸头东脚西,拴“看丧公鸡”。

孝服制度: 长子披麻执柳棍“丧棍”,亲属按血缘分长孝(麻)、短孝(白)。

外家权威:

报丧需长子跪禀死者母族(“外家”),获其允准方可发丧。

神秘通灵:

开吊日选白绵羊为媒介,洒酒于羊身,羊若抖动(“开毛大领”)则示亡者安心,否则需倾诉未了心愿直至羊应。

社会功能:

借羊代言公开亡者遗愿,警示后人,强化家族责任。

起丧队列: 男孝前引,女孝后随;纸扎仪仗(金山、童男女)开道,车队殿后。

抱砖立祖:

另立新坟者必置砖券于棺前,刻四至界址,向神明申明阴宅产权,防“冢讼”。

葬后祭祀: 三、七、百日:每七日“忏七”(五七最重),百日“念经”;三周年除服:换孝服终礼,标志丧期终结。

墓砖形式

三、墓葬与阴间观:土地契约的幽冥投射

墓券(抱砖) 仿人间地契,刻“东青龙、西白虎”四至,宣告亡者对墓地的合法占有权。宋建炎元年(1127)定西墓券砖实物印证此俗千年延续。

风水择穴:

背山面水为吉,“撒麸勾界”象征福地。

纸扎祭品: 纸扎以苇骨彩纸制“五供养”“七星箭”,焚化供给阴间,涵括生活所需至现代电器,技艺濒危。

四、社会整合:伦理秩序与生命庆典

贺材礼的反悲为喜 棺材完工时宴宾披红,奏《我的父亲》,棺内填柏屑喻“饱财”,体现对生命循环的豁达。

等级制度化: 棺材拼板数(四独板>十二页)、铭旌题写者身份(官衔者题主旌),均强化社会阶层。

三长两短隐喻: 空棺未盖时呈三长板(底+双梆)加两短板(档板)之态,固化汉语死亡隐语。

陇西北山的丧葬仪式,是宗法制度、阴阳哲学与游牧遗俗的结晶——从“三底两盖”的天地架构,到“领羊”的通灵展演,无不映射出对生死互渗的深刻理解。这些习俗虽面临现代化消解,但其承载的家族伦理、宇宙认知及艺术表达,仍构成中华多元丧葬文化中极具韧性的基因序列。保护此类传统,不仅是存续技艺,更是守护一种通达生死的古老智慧。

上一篇: 你能看懂的风水名著---《乘生秘宝经》
下一篇: 中国县城之最知多少?(上)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谁是大哥和小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