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147小编 161 2025-10-02

明末,说起那些顶天立地的将领,大家都先想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达和常遇春,或者为亡国而死、令人叹息的袁崇焕和熊廷弼。但要论《明史》里的真正“大角色”,其实还有一个名字特别扎眼——孙承宗。史书里不仅给他一整个独立的长篇传记,还说了句豪气十足的话:“孙承宗不辞官,明朝不亡。”听着像夸张,其实里头苦味、悲凉,都是那时世道最真实的底色。

你要说他有多厉害,关宁锦防线这几个字就够了。这道防线,是孙承宗亲手在东北修起来的,一度让八旗铁骑都没法子过去,明朝老命,硬是靠这道线撑了二十年——别小看二十年,清军刀下哪有几个明军能活那么久?可惜,再壮的骨头,终究没拦住历史的洪流。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孙承宗既做过天启皇帝的老师,也一手提拔了袁崇焕。但风水轮流转,等到崇祯年间,他成了政敌斗争的牺牲品,最后命运收场——家破人亡,满门殉国。你要说“家国天下”,他是活成了一块血写的碑。

故事还得从头说。孙承宗生在嘉靖四十二年,说白了,也是个“书香世家”的后生。小孩时候就机灵得很,学什么都快,长大了更不怯场,站在人群里一站,眉宇之间写满了志气。可那时候的他,倒不急着去赶考做官,反而喜欢边关的风霜,常年在大同那边教书游历——说他是军事迷不过分,有点像那些打小就爱琢磨兵法的少年。

时间一转,孙承宗都四十一岁了,忽然像是被什么点醒一样,收心回家,拎包赶考,然后一举考中了进士第二名。榜眼,听着体面。但别急,故事没那么简单。新官上任,他被安排进了翰林院干活,差事其实很枯燥,天天写文书、起草诏令,好几年都没什么大动作。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轰轰烈烈的“梃击案”把整个朝堂都搅得天翻地覆。孙承宗在这个案子里露了回脸,给主审吴道南出了不少主意,人们开始注意他——一个能办事的硬角色。而且,他还被派做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帝师”这头衔听着威风。不过世事无常,万历皇帝心里总是琢磨着废掉太子,所以这个老师其实是个火山口上的差事,随时都有麻烦缠身。后来闹出的“争国本”事件,孙承宗也没能逃开漩涡。

到了1620年,万历驾崩,不少人心里都乐了——朱常洛总算翻身当上明光宗。老孙,大概以为自己也要顺水推舟了。可新皇帝才坐热龙椅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给明朝又添了一桩离奇惨剧。风头一转,轮到朱由校做皇帝了。孙承宗继续做帝师,今天看这官职,好像是辅佐少年天子拯救江山的大角色,但在那波动的朝堂,其实像是半个陪读老师,多一点尊重,少不了提心吊胆。

很多人可能疑惑,这么一个文官,怎么后来成了“明末第一武将”?戏剧就从这时候开始了。天启元年,后金发兵,沈阳、辽阳接连失守,整个辽东都快被女真铁骑卷走。负责守边的袁应泰自杀了,全朝堂乱成一锅粥。有人建议:让孙承宗当兵部尚书,主持辽东大事,可天启皇帝舍不得自己的老师去苦寒边地,事儿便拖着没办。

拖到天启二年,女真人打到广宁卫,大明都快剩下山海关这一条气了,天启只能“壮士断腕”,终于放孙承宗上前线。孙承宗六十出头,壮心依然,走到山海关,没吃几口干粮就开始巡视,亲自指点防务,把边疆乱成一锅的防线重新捏紧,打算亲手建立“关宁锦防线”。

这事一干,还没等人赞他,两边意见就碰上了。辽东的老将王在晋主张死守山海关,不如丢了辽东,把防线往内收,并在重要口子修新城,结成掎角之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王在晋的如意算盘。但孙承宗根本不买账。他觉得“丢城保关”,一旦新城守不住,溃兵无处可逃,反而败得更快。与其守着口袋里的几个城堡,不如主动出击,重新拿回失地,然后筑牢防线,逐步驱逐女真人。这矛盾,明朝的生死都悬在这道选择上。

争来争去,最后是孙承宗赢了。在拼搏不休的明朝官场,有时候,谁的声音大,谁的手里有权,谁“就能拍板”。王在晋灰溜溜地回南京赋闲,后来的辽东归于孙承宗指挥。至于两人到底孰对孰错,时至今日,也没人能说得特别清楚。我们坐在后世,能冷静分析,但当时人的压力和眼前的急火,比我们想的要滚烫得多。对于皇帝来说,“丢土地”就是割肉,难呐。孙承宗这条路,能说也是被逼出来的。

事实证明,他这一招,不是纸上谈兵。关宁锦防线杳然矗立,努尔哈赤、皇太极折腾多年,都没能把这道铁墙踩碎。明朝能多活二十年,很难说不是因为他死守辽东的信念。那几个堡垒,几十座大城,每一砖一瓦都凝着他和无数将士的汗水。还有那些车营、水营、火器营,全是底气。许多兵器,都是他拍板造出来的,一时间辽东变得坚不可摧。

这些年,他用的兵,都是从辽东本地抽的。外头来的精兵,他都尽量遣返。因为只有丢了家园的人,才会为家拼命。他深信这一点——不是冷血,更不是保守,是明白人心间的苦痛,比理论都扎实。

可明朝的权力可没这么好糊弄。阉党势力正疯长,以魏忠贤领头的一伙人,看谁不顺眼,谁就得“吃苦头”。孙承宗在辽东扎根太深,威权太盛,最终顶不住朝堂的风头,只能辞官。天启虽然不舍,但政治风向历来凉薄,辞了就是辞了。

他在辽东的四年,但凡大城堡垒,只要有裂缝,孙承宗都让人修得密不透风。要钱要人,天子全力支持他。辽东有点短暂的太平,你翻查营造、兵器数目,连明朝晚年那些数据都让人咂舌。铁打的关宁线,从地图上刺眼多年。

轮到崇祯登基,后金又一次卷土重来,兵锋直逼京城。孙承宗再度披甲,年过七十,赴通州堵上最后一口气,硬是又守住了一回。但世事终究不是天心。老将身里,心头的惆怅,只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最终归乡,年岁已高。直到崇祯十一年,清军打到高阳,说白了,连躲的地方都没有。孙承宗七十五岁,再度穿甲而出。这一次,他和满门四十七口,煮干了命,“以身殉国”。你很难想象,明朝最后的殉城,不是雄师铺阵,而是一个老人、一家人、一口气守着的高阳城。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在这场浩劫里没了。

死后,弘光皇帝追谥“文忠”,是朝廷能给的最后抚慰。但家国之痛,谥号弥补不了。再往后算,三百年后进入紫禁城赶走溥仪的国民军将领孙岳,正是孙家的后裔——你说这是轮回还是宿命,算得清吗?

说到这,不禁多想了一句。如果不是党争内耗,明朝会不会多撑几年?如果没那一道关宁防线,那批八旗兵是不是早就打到北京?历史没如果,只有回头时满地遗憾。孙承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死心塌地的文臣,也有人说他是血战到底的武将。在这道国破家亡的裂口,他选了自己的方式——守到最后,一家都死在了最后一场仗上。

人心就是这样,冷的时候比铁还硬,热的时候,就是满江悲歌。

上一篇: 天津、河北、山东常见的地名字“堼”什么意思?字典都没解释清楚
下一篇: 1966年,袁崇焕墓被挖掘,专家抵达:我们被骗了30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