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古镇烟水路

147小编 66 2025-10-02

——笨犬游记三十三

作者 笨犬

水韵江南古镇

作者

在江南大地纵横密布、状若经纬的水网中,镶嵌着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古镇,它们天生就带有诗意,既有风雅的书卷气,又有舒适惬意的烟火气。

水韵江南古缤

对江南古镇,我一直有一种系统探访的心愿。2024年9月上旬,我如愿来到江南,游览了周庄、同里、乌镇和西塘等四大江南名镇,透过那一条条河流、一孔孔小桥、一户户枕水人家,我认识了古镇,也深深感知了吴越文化。

水韵江南古镇

因水而兴,激扬灵动的水木清华

水韵江南古缜

江南古镇都是清一色的水乡,不是被水环绕,就是小河穿城,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水文化的特征。因此,水是古镇的灵魂,也是滋养古镇的源泉,更是接纳和传播文明的路径。

周庄古镇

它们因水成街。缘于水系和地势的不同,古镇的水形态各异。西塘的“米”字形、同里的“川”字形、周庄的“井”字形、乌镇“十”字形河水,把各自的古镇分割为若干区块,在这些或小岛、或栅区的地块,人们逐水而居,在时光的打磨下,形成了陆巷和水巷并行的街道。这些街道,全是河道、陆巷和民居的排列组合,或一街一河,或两街一河。多样的空间结构形态,加上江南传统的生活场景,使古镇的优美画面感和肌理感凸显无遗。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周庄,小巧规整,河流纵横,街河相依,房桥相映,一幅唯美的水墨画卷。西塘的古弄有132条,遍布古镇,尤以76米长的石皮弄著名。

西塘石皮弄

它们因水成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古镇水交通的生动写照。镇内小河互通,成为小水网。又与镇外大河相连,进入大水网,可以绕太湖,入运河,进而远溯长江。水为路,船为车,成为古镇人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走亲访友、外出采买等,只需一叶乌篷,便会来去自由。如果从事贸易,驾船出镇,便可通江达海。千百年来,小河是流动的公路,而橹声是不竭的歌声,吟唱着生生不息的生活。同里古镇被叶泽湖、南星湖、九里湖、同里湖和庞山湖五湖环绕,使其水路四通八达,成为一方风水宝地。

同里古镇明清街

它们因水成市。四大古镇的形成,最早是因为贸易需要而形成的“市”,后来人口越聚越多,规模日渐扩大,便形成了“镇”。这些“镇”,介于城乡之间,是物资交流的中转与集散之地,也是连接城乡的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镇民多以商工为业,商铺鳞次栉比,商品云集,贸易兴隆,“前店后家”的模式,成为镇上最普遍的居家与从业方式。明初富商沈万三,曾于周庄以农发家,后以周庄为基,广集货资,累金积玉,迅速成为江南第一富豪,从而带动了周庄的发展,使之成为“江南第一水乡”。

周庄古镇

跨水而筑,“桥”见古老的文化符号

江南古桥

桥,是江南最具特色的地域符号,记录着过往脚步,承载着历史沧桑。桥面跨过的是水乡泽国,桥下流淌的是烟雨江南,从一块块袒露的桥石上,似乎能够瞧见水乡的情感和记忆,阅读久远的故事。

江南古桥

一桥一坦途。每个古镇都有多座小桥,最古老的桥可经追溯到唐宋,晚的也是清民时期。它们连接的是两岸,沟通的是古今。西塘的104座小桥,将镇区的八个板块有机相联。‌乌镇的72座小桥,使东、西、南、北栅连为一体。同里水网中的七个小岛,由49座桥联通。而周庄,则由14座古桥连成雅正的水乡。最著名的桥要数乌镇的逢源廊桥,它以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该桥位于西栅,石拱形,石面板,木廊屋,两端连接着河两岸的房屋,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古朴而典雅。

乌镇逢源古桥

一桥一美学。拱桥梁桥居多,廊桥索桥兼具。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如长虹卧波,如半月出水,如水帘门洞,透射着秀慧与智巧。站在桥上,看岸上垂柳扶风、河中小船穿桥,听船娘吴语小唱、船橹摇水低唤,好一派诗情画意。周庄双桥,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形似古钥匙,也被称为“钥匙桥”。双桥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极富神韵。著名画家陈逸飞以此为题材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使双桥更让周庄闻名天下。无独有偶,乌镇的双桥也很有名。通济桥和仁济桥建在大水桥港和西市河交汇处,相互成曲尺形,连通隔河三岸,两桥相为犄角,相连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被称为“桥里桥”。

著名画家陈逸飞油画《故乡的回忆》

作者在周庄双桥

作者参访陈逸飞纪念馆

乌镇桥里桥

一桥一故事。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或沧桑或荣耀,有的渐行渐远消失于时光尘埃,有的却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同里的“走三桥”习俗,就跨越几百年历久弥新。三桥中的太平桥和长庆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为拱桥,典雅大气。每逢婚嫁、生日庆贺、婴儿满月等喜庆之事,伴随着欢快的鼓乐和抛洒的喜糖,人们浩浩荡荡地绕行“三桥”,口念“太平吉利长庆”,把喜庆祈愿印在桥上,也印在未来的路途。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西塘的卧龙桥颇具神话色彩,它原是一座木桥,因年久失修而破烂。有一天,一孕妇失足落水而死,这激起了朱姓竹匠修造此桥的愿望。没有资金,他削发为僧,奔走化缘十年,积得白银三千两,开工建造。到白银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却积病而死。恰在这时,两位神仙来到西塘,在品尝西塘有名的豆腐干时,一块豆腐干掉了下来,落在未完工的卧龙桥上,形成了桥面。

同里三桥

西塘卧龙桥

亲水而居,凝结醇正的苏派艺术

水韵江南古镇

古镇的建筑,是苏派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以水为轴,通过水网的联接,形成各具特色的亲水聚落,营造出“情、趣、神”的禅境,构建起物化的精神家园。

水韵讧南古镇

“黑、白、灰”的民居色彩。古镇的建筑,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普通民居,无一例外张扬着苏派的主色调。黑、白、灰三色,被不同的建筑挥洒得恰到好处,蕴含着古朴、优雅、恬静的特质,湖光、水色、植物的四时映衬,又赋予其动态美感。同时,与水道、与房屋、与精神和物质相伴而生的其它建筑,也都交织在黑、白、灰的渲染里,凝固成独树一帜的大地艺术。这艺术,用三色调制了江南烟雨的气韵,用色差勾勒了一青二白的风骨,用水墨描绘了婉约风雅的国风。有1300年建镇史的乌镇,有一条长达两公里的东栅老街。满街的明清建筑,姿意着黑、白、灰三色,高标着江南水乡鲜明的特色。

乌镇东栅古街

“面、枕、跨”的亲水方式。古镇的建筑皆临水而筑,向水开户。或增设埠头,近水而亲;或建筑内凹,纳水而入。所处位置不同,亲水方式迥异。有的是“面水式”,房屋沿水而建,正面面街,后面由青石叠级而成的河埠延伸至河道。有的是“枕水式”,使建筑半悬于水面之上,头枕流水,推窗远望,烟雨朦胧,枊岸画楼。有的是“跨水式”,以廊、桥跨河建宅,凸显民居与水共生共存的独特魅力。四面环水的周庄,像一片莲叶浮在水面,给人一种睡在水上的感觉,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西塘的雨棚,更延绵千余米,兼俱“面、枕、跨”三式,名冠江南古镇。‌

周庄水阁

“轻、秀、雅”的建筑风格。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采用四水归堂平面布局方式,建筑紧凑,占地较小,中轴开大门,正房设大厅,后院建楼房,四合围天井。因为屋顶内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故称四水归堂。无论园、第、宅,一般都是都是马头墙、黛色瓦,飞翘檐、圆立柱,透花窗、雕纹门,植花木、叠石景,曲折蜿蜒、藏而不露,在细腻中透着几分秀美。若再饰以文墨,命园题堂,赋诗联句,则更显得风雅而精妙。同里的退思园,充分诠释了这些特征。它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采用封闭式布局展开。从西往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建筑贴水而建,楼台亭榭俱应,花木水石相伴,幽曲素静淡雅。每一处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因而成为古镇中唯一的世遗。

同里退思园一角

同里退里园一角

江南古镇,一首水漾的温婉小令,一幅“桥”见的风雅水墨,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乌镇东栅古街

周庄双庄

上一篇: 防御“桦加沙”,同心护南沙→
下一篇: 卫生间的黄金尺寸,你知道哪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