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营建之谜

147小编 111 2025-06-12

规制之谜

慈禧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境内清东陵,正式名称是普陀峪定东陵。它的营建之谜分为陵寝规制之谜和选址之谜。

咸丰皇帝的定陵选在了清东陵的平安峪。定陵地宫因咸丰皇帝的入葬而关闭了石门。地宫中陪伴咸丰皇帝的只有原配孝德显皇后,而后来的慈安、慈禧二位皇太后因“卑不动尊”,只得另选陵址了。清朝众多皇后中,慈禧是最显赫的皇后之一。在她统治大清王朝的48年里,尽管做出了许多违背祖制的事情,但在单独建皇后陵这一点上,慈禧却并非是首创。

第一位单独建陵的是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病逝于宁寿宫,享年77岁,时年已64岁的康熙皇帝得知皇太后死讯后,悲恸万分,不仅亲自带病守灵,并且还为她单独建造了皇后陵—孝东陵。

依照祖制,无论皇后死于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葬入皇帝陵内,因而孝惠章皇后应葬入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使之与先皇共息。只有孝庄文皇后是个特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薨逝,死前留下遗嘱:“太宗文皇帝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无憾矣”。对于这个遗嘱,康熙帝感到很为难。他既不想违背祖母的遗愿,又不愿打破祖制,只好先将祖母的灵柩暂时安奉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但是康熙帝也并未为祖母单独建陵。

这次为孝惠章皇后单独营建皇后陵并取名孝东陵,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康熙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后人一直争论不休。据徐广源推断,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是遗嘱的影响,认为先皇的梓宫已入葬半个多世纪,已封闭的地宫不宜重开,重开地宫则是“以卑动尊”;其二是母子情深:孝惠章皇太后虽说不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但几十年的感情难以忘怀,于是建陵以示孝敬和尊重。

在清东陵陵园之内,孝庄文皇后的儿子顺治帝是清东陵的第一主人,身份最尊,辈分最高,其孝陵位于后靠山昌瑞山主峰之下。因东陵西侧是西大河,而东侧不仅无河且又平坦,土厚无沙。

清代的兆葬制度中,以左为尊贵之位,所以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选在那里是最合适的。雍正即位不久就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并按照康熙帝确立的为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雍正帝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康熙帝生前未能为孝庄文皇后建陵的遗憾,而且将康熙帝在东陵建的第一座专葬妃嫔的“妃衙门”,正式命名为景陵妃园寝,从而形成了清代皇陵中含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嫔园寝三种不同类型的皇家陵园。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同治朝,已成为名正言顺皇太后的慈禧,为自己单独建造陵寝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慈禧陵地宫剖面图

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被镇压下去,咸丰皇帝和孝德显皇后已经入葬定陵,当时清政府与外国也没有重大麻烦,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就是被一些史家所称誉的“同治中兴”。这时慈禧腾出了手脚,终于有精力操持早就想办的自己的百年大事了。

如何为两位皇太后建陵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两位皇太后同时建两座陵,这不仅在大清国是头一次,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没有先例。大臣们根据历史上的惯例,进行了仔细、谨慎的商量。

慈禧定东陵烫样

据说最初想为两位皇太后建一座陵,百年之后,两位皇太后的棺椁并排奉安在一座地宫里。但遭到慈禧太后的否定。后来又曾想按照康熙皇贵妃陵的模式“同陵不同穴”的方案,都遭到否决。最后定下的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两个皇太后各自为址建陵的方案。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整理样式雷图档时,在浩繁的档案中找到了一份由雷思起设计的仿照景陵皇贵妃园寝格局设计的图纸。

在这个方案中,在同一陵园的后院内分别设置两座地宫、宝城及方城、明楼,东西平列。方城前各设一座台石五供;隆恩殿一座,双方共用。在隆恩殿两侧设面阔红墙,面阔红墙上各辟陵寝门一座,分别与一座方城、明楼相对。东西配殿、燎炉、隆恩门、值房、东西朝房、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下马牌皆统一配置,为两后共用。神道碑亭内,立碑两统,每后立一统。这一设计方案因未获皇太后认同而被否定。

根据样式雷图案得知,当时还有按景陵皇贵妃园寝和慕东陵格局,在定陵妃园寝后院建并列的两座地宫、宝城和方城、明楼的设计方案,自然也未能实施。

20世纪30年代慈禧陵小碑楼照片

在慈禧、慈安两座皇后陵兴建之前,清朝已有昭西陵、孝东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等5座皇后陵,其中昭西陵是由“暂安奉殿”改建的,规制最高;孝东陵是皇后陵兼妃园寝,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泰东陵的规制最为完整,但未建神道碑亭;昌西陵规制缩减,连方城和明楼都未建;慕东陵是由妃园寝改造的,规制更为简陋。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慈禧规定:总体上仿泰东陵规制,地宫仿慕陵,陵寝门仿昭西陵三座门式样,依照昭西陵为例,建神道碑亭。

选址之谜

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的陵寝建筑规制在慈禧太后直接参与的情况下,终于确定下来。下一步就是为两位皇太后选择万年吉地。

堂谕档普祥峪菩陀峪纪事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慈禧派周祖培、英元、全英等大臣带领张元益、高士龙、宽惠三位风水官在东陵境内为两宫皇太后选陵址。对此,清宫档案样式雷图档《堂谕档普祥峪菩陀峪纪事》有详细记载。这些人在东陵分别察看了菩陀山、平顶山、羊肠峪、成子峪、松树沟等5处地点,并采集了相关资料,以便查证是否与要求吻合:

1. 由堪舆官员查勘山水格局,拟定穴位,栽埋志桩。以此判断此地点“龙”、“砂”、“穴”、“水”是否合乎“风水之法”;与定陵“壬丙山向系”的龙脉是否“一脉相连”。

2. 由雷思起丈量地势尺寸、抄平,绘出相应的“地势尺寸画样”、“山向定点穴图”、“志桩图”等画样。

3. 算房梁椿根据雷思起丈得的地势尺寸,勘估是否合乎陵制规模。

成子峪地势画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勘测成果还附上各处“吉地说”、“地势尺寸略节”等说帖,进呈御览,并求留有底稿。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初五日,慈禧再次降旨,命奕訢、周祖培、英元带领随同官员再次赴东陵相度地势。

因咸丰定陵选址时没有考虑其后妃的“吉地”,造成皇后陵的选址出现了困难:定陵西侧是西大河,河的西岸更不能选择建陵,以避牛郎与织女之意,所以慈安、慈禧的陵寝只能选定陵以东其他的地方。

最终,大臣和风水官们,一致认为:“定陵宝山系昌瑞山分支西来,至此耸峙而止,以东即羊肠峪、顺水峪、平顶山、菩陀山四处,均与定陵山势相连,实出一脉,再东即裕陵妃园寝,应毋庸议。”因此松树沟、成子峪、羊肠峪三处均被否定了。

慈安、慈禧两位太后的陵寝只能选在裕陵妃园寝西侧的菩陀峪和平顶山了,这两个地点,不仅“可取用”而且紧挨着。

普陀山地势尺寸画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精通堪舆的内务府员外郎宽惠、松瑞,礼部主事张元益,刑部主事高士龙等官员,在呈给慈禧的两个风水说帖中这样写道:谨看得定陵一脉,迤东附近内菩陀山山势尊严,由昌瑞山来龙至凤台山过峡起,金星圆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顿挫而下,结成突穴。左右护砂环绕,界水分明,堂局严密,唇气纡徐,内水宜出于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玉几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帐上吉之地。

又谨看得定陵一脉普陀山迤西平顶山,山势秀丽,由菩陀山分支,过峡顿起土星平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曲折而下,结成窝穴。左右护砂回环,界水分明,堂局整齐,唇毡平坦,内水宜出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天财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账,上吉之地。

为了慎重起事,慈禧太后又降旨命令恭亲王奕訢,带领刑部郎中德馨、理藩院郎中奎斌、户部主事金星榆、正红旗汉军参领德泰、军机章京江人镜、司员宗人府理事官宗室文华,以及书算人等又会同相度。江人镜等人的复奏风水说帖如下:江人镜、宽惠、松瑞、张元益、高士龙,谨覆看得普陀山、平顶山俱系亥龙入首。前拟前穴地位,壬山丙向,本与龙脉相合,其立穴有高下之分者,因用兼子午分金,今再四审度,若用壬丙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两穴方可平列,于来龙水法仍属合局。普陀山坐金星、平顶山坐土星,前者有平安岭作朝,左右护砂,互相环抱。两穴内堂水均出丁未方,与神道水会合。外堂水均出巽方,且与定陵壬丙山向系属一脉。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在东陵借祭祀先皇咸丰的机会,陪伴两宫皇太后亲自阅视了一遍 “万年吉地”,慈禧对所选的陵址颇为满意。同治帝遵奉懿旨,命:平顶山改名普祥峪,菩陀山改名菩陀峪。

三月十九日,同治帝敬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再次降旨:

普祥峪、菩陀峪即定为“万年吉地”。普祥峪著派惇亲王、协办大学士全庆、总管内务府大臣都统春佑、工部右侍郎荣禄承办;菩陀峪著派醇亲王、左都御史英元、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侍郎魁龄、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办理。

四月十七日,风水官员等再覆勘,普祥峪、菩陀峪两陵志桩时发现两陵穴位不平列,有前后之分。慈安陵落北,慈禧陵落南。这不仅有尊卑之嫌,在外观上也不好看;而且两陵地的地势低洼、沼泽遍地,对于建陵也不利。

第一道难题的解决:承修大臣们建议将“普祥峪志桩须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菩陀峪志桩须上移七尺四寸,东移八寸,两穴使能相平”,两宫皇太后同意了这个方法。

第二道难题的解决:采用起运客土,增配补垫的方法。“客土”,即外地的土。土质要求洁净,颜色纯正,细腻无沙,客土必须采自陵区外。

经过四处仔细寻找,在东陵南口子门外的南新城城西面找到了一块土地,经刨验土质,完全符合标准。这块地共有1顷25亩3分6厘,其中99亩7分6厘是内务府会计司庄头的租地,25亩6厘为陵寝祭品地。朝廷奏准后,责成遵化州从地方拨补土地。把这块地平均挖取5尺深,将土运到普祥峪和菩陀峪工地,用以解决了地势低洼有水的问题。

至此,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建陵前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的选址工作,从同治五年算起,到同治十二年止,历时7年,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慈禧陵寝的选址达到了清代陵寝“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要求,实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苦心孤诣的追求。

上一篇: 迁宁卢氏始祖卢鉴公祠记
下一篇: 《地龙经》民间秘本上下全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