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型方中带圆 面相判断女人天生好坏命
68 2025-10-0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天晚上九点半就上床,但一躺下脑子清醒得像白天;一闭眼就开始翻旧账、想工作、焦虑未来;等眯上一会儿,天已经亮了。
早上起不来,白天困成狗,晚上又睡不着。你以为自己只是“心事太多”,其实身体早就亮红灯了。失眠,不是“想太多”,而是“调错了”。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超3亿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约一半人长期处于“浅睡眠、易醒、睡不实”的状态。
不是药物不够管用,是你根本没掌握睡眠的“生物开关”。真正影响入睡、深睡和早醒的,不是你躺下的时间,而是你清醒时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以为睡觉前关灯就能睡,其实真正影响褪黑素分泌的,是你白天有没有晒到阳光。褪黑素不是自动分泌的,它依赖一个叫“昼夜节律”的系统来调控。
这个节律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控制,而这个“生物钟中枢”需要早上的自然光来“校准”。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在《成人失眠诊疗共识(2023)》中明确提出,早晨起床后30分钟内接触自然光,可有效同步昼夜节律,提升夜间褪黑素释放效率。
每天起床就拉窗帘、窝沙发、刷手机,或者出门就戴大墨镜、骑电动车戴头盔,身体根本收不到“白天开始”的信号,晚上自然也就没有“该睡觉了”的节奏。
最简单的调整方式就是:起床后去阳台站10分钟,看会儿天光,不用直视太阳,只要眼睛接触自然光源就行。坚持一两周,会发现自己晚上更容易犯困、醒得不那么频繁。
看视频、打电话、回微信、刷短剧……很多人一边喊睡不好,一边把床当成娱乐主场。问题是,大脑是能“记住环境”的器官。
在床上做了太多清醒的事,大脑会潜意识地把“床”跟“清醒”绑定,一旦躺下,它就自动进入“兴奋模式”,怎么可能让你轻松入睡?
临床观察指出,长期将床铺用作非睡眠场所的人群,入睡潜伏期延长约1.5倍,夜间觉醒次数增加20%以上。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睡前一小时,给自己一个“退场仪式”。把手机放远、灯光调暗、换上宽松睡衣、听些轻音乐等,让大脑感知“睡觉模式”开启。
一旦上床,就只做两件事:睡觉和亲密关系。躺下20分钟仍睡不着,建议起床去另一个房间坐一会儿,等犯困了再回来。这样能“重新建立”床与睡眠的关联。
你失眠不是因为太累,而是“太紧张”。焦虑、烦躁、担心、情绪压抑,是失眠的最大障碍。它们并不会在你关灯那一刻自动下线,会在安静中被无限放大。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失眠干预指南中指出,心理因素在慢性失眠群体中的占比超过60%,其中以“过度思虑型”和“控制欲型”最为常见。
这类人白天习惯“压住情绪”,晚上就容易“反弹”,表现为脑中过度活跃、难以放松、反复思考。不是你不会睡,而是你给睡眠设了太多门槛。
“明天有会不能迟到”“还有事没做完”“我今天一定要早点睡”……这些自我施压的念头,才是让你越睡越差的真凶。
真正能让你“睡着”的不是“逼自己睡”,是“允许自己不睡”。放松不是放弃,而是让身体自主找到节奏。
可以尝试每天睡前进行“放空训练”:闭眼,专注呼吸,默数1到10,思绪飘走就温柔拉回,不做评判、不设目标。哪怕坚持5分钟,也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为入睡铺路。
别再试图“对抗”失眠,而是去“亲近”它。越是努力睡着,越睡不着。越是放下执念,越容易入眠。
不是不会睡,而是太紧张;不是太累,而是太焦虑。重建睡眠,不在床上在你白天的行为里。睡得香,不靠药,不靠熬,而靠节律感、环境感、安全感。
可以从明天早上起床那一刻开始,拉开窗帘,晒晒阳光,晚上关掉手机,给睡眠一次干净的机会。
只要你愿意调整节律、改变床的用途、善待你的焦虑,大脑就会一点点回到自然的睡眠节奏里。不是立竿见影,但一定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成人失眠诊疗共识(2023年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4): 241-248.
[2]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R]. 北京: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4.
[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睡眠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路径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 36(3): 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