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解说】李世民:贞观之治的伟大皇帝
100 2025-10-04
文 | 彭乙彬
编辑 | t
每次在热闹的大集上,看到那些看似平凡但神情自若的手艺人,总有人忍不住低声争论:谁才是“八大匠”里的头牌?哪一门手艺究竟站在最顶上?有些人拍胸脯说是铁匠,力气撑场面;更多人摇头,古时候木匠的地位,只有谁敢小觑?
八大匠,这种划分其实搞不清哪一年定型,南方一提八匠,北方有地方只数五匠。一切未必有定数,口口相传,流下了铁匠、木匠、泥匠、篾匠、船匠、石匠、油匠和剃头匠,名字简单,背后的门道和曲折和市井气交杂着。哪一个没些故事?
木匠,争到现在,还是被视为“头把交椅”。一说祖师鲁班,那真能讲上半宿!《述异记》说鲁班刻了只鹤,能飞七百里!汉武帝想收服呢,派人去“取鹤”,结果一拍翅膀再飞到别峰,愣给撂在那里。这算不算巫术?不知真假,反正民间帖子都在传。
木匠和巫术的关系不是今日才有。道教盛兴时,一些仪式和符号都跟木匠工具扯上关系。一根墨线,既能量房尺寸,又说能拦邪驱恶。说起来玄乎,实际也是人们畏惧未知,想借木头挡点风水问题。外人也许觉得这是迷信,但在村子里,请木匠建房,不巴结着,真不放心。
现实里的故事比传说更刺耳。有个叫李鹏的,请木匠修屋顶,两人较了个劲。木匠心里不满,被抓包正往地基下埋木人,说是镇宅,嘴皮子一翻,也能说是招财。转念一想,这种“随口而改”的人,怎敢轻易得罪?木匠手里不只握锯子,有时候还握着你家的平安。碰上优柔寡断的雇主,家宅能不能安稳,全指望彼此不结梁子。
嘲笑木匠“巫术”没道理,他们连屋梁里塞个木偶,都能让业主忐忑好些天。还有更厉害的,半夜诵咒,想给亏待自己的雇主下暗手——很多传闻,真假难说。可老一辈的口气都很有底气:“十匠九难缠,木匠鬼不缠。”意思犹豫着转,谁对木匠多点敬畏,谁家就少闹妖事。
木匠的地位也许不是雕用品最多,却因复杂度高,技术扎实,房屋造船都少不了他们的基础打底。不是谁都夸他们高级,但其他匠人多少有点嫉妒——造船得会木工,造庙石匠也要依赖木架子。说木匠高人一等,有点理,有时也过头。
当年泥匠也是一家独大。新屋上梁,泥匠在外墙刷最后一层土,沾满泥浆的手里有成就感。农村少了泥匠,旧房一倒,很难找人补漏。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抢了泥匠们生计,却也没谁能全忘旧日黄土墙头的味道。泥匠的节奏慢,中午蹲地上吃馍,没有谁嫌弃。
石匠,搞出的大件都结实大气。比如村口的老磨盘、祠堂的青石碑。不会作画雕花也罢,敲凿声音和隔壁木匠打锯的声音混在一起,谁分得清谁先谁后?数百年前农户家建墓,大件小件一手包办,临到现在,用石器的地方变少,村里能凿石碑的,全当稀罕。
市场上的铁匠最能扛。烈日下,铁铺的炉火比夏天热三分。自给自足的小农村,哪个隔三差五不用打把新锄头?铁匠们手臂粗壮,吆喝声比谁都清亮。后来吧,机器来了,城市铁铺少了很多,偶尔听到敲击声,也像时间被拉长了一点点。
裁缝则是家家户户的贴心人。三寸金莲的鞋子,嫁女的衣裳,都是角落里的老裁缝一点点拿尺画线缝出来的。年轻点的喜欢潮流,早早进了城,但村口裁缝铺还守着几个爱唠嗑的老人,绣花针下慢慢补衣服。说裁缝是艺术家,不如说他们耐烦。
油匠这个说法早先搅了不少误会。一度以为他们是提油的,其实多是刷油漆的。在老屋、宫殿修缮,或者庙门前添点大红大绿,油匠一点点覆盖。有的手艺精,还能在梁上画点闲云野鹤。细致活,家里有点小成就感。
篾匠,可能早晚会被忘记。这行人得有耐心,把竹子一条一条劈开,编成篓、篮,乡下地头每天用。家里老人午后没什么事,坐在晒谷场边摇着蒲扇,值了半天功夫编出顶帽子。篾匠没那么多传说,但勤快,见证过的村事比谁都多。
剃头匠,街巷里最“流动”的一种。老爷小孩要剪头发都靠他们。过去剃头匠挑着担子喊,理发铺边都是排队等着的农民。直到理发店流行开,剃头匠也有不适应,不再吆喝,但说句心里话,乡下一天不见理发师傅,总觉着村子哪不热闹。
八大匠里到底应该算谁最厉害?县志有的记录只顺口提过,民俗里大多带着性情私心。有人觉得木匠最值钱,仿佛一锤定音,但铁匠、石匠、泥匠这些安分过日子的人,未必在意第一不第一。倒是人人都说,工匠的行当只要有饭吃,总能出些出色人物,不看什么排名。
老一些的手艺人,近年越来越少。走进当箭的乡村,张罗一套新家具往往得翻山越岭去请,机器已经替代了不少人工,年轻人不愿意再学门老手艺。八大匠,只剩下断断续续的记忆。
有时候站在国内那种商业街角,看到仅存的铁皮小铺、手作竹篮都挂了好几层灰,有人会凑过来摸摸,说不准是怀旧还是凑热闹。此时你问他们“工匠精神”是不是宝贵?可能没人分得清。但只要一根竹条、一锤一钉子的规律响动、一卷裁缝线上细细密密的缝合,都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答案。
谁排第一,没人真正在乎。多的是人纠结传承、身份地位,少的是人愿意耐下心来磨一把刀、编一个篓。现代社会变了,老匠人倒不怎么在意。也还有年轻人敢于跨过去,做点别人不屑的事情,没准最后成大器。这观点前后有点打架,你觉得呢?
不过也有人坚信,就算技术革新取代了九成手工,八大匠的影子还是会落在每个人的小时候。比如亲戚自己动手盖房子,爷爷编草帽,或者费劲去找一个会打斧头的铁匠。没准哪天,这些零零散散的东西还会回来。
他们的好,坏,不完全在工具上,也许只是生活滋味的回响。
工匠,不全靠传说——更靠日子里那点实打实的手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