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留心守德,远离十种缺德之事,福气方能长久
123 2025-10-05
季汉三分鼎立的谜局,史书写得纷繁,叹息不绝,人心难以释怀。说起来,天意似乎总爱和人较劲?刘备夺得汉中之际,风头无二,诸侯震动,所谓“三分已定”,仿佛再向前一步,天下大势就此变天。然而梦想高悬,终被现实层层切割。究根结底,是地形的无情,还是人心未足?这个话题可大可小,说不全,却有意思。
汉中到手那一年,刘备阵营士气高涨。关羽镇守荆州,仿佛铁桶江山。魏延据守汉中关隘,张飞则守着阆中,稳如磐石。刘封和孟达掌着东三郡,把荆州和四川盆地拱卫得死死的。老刘坐镇成都,身边竟然一派歌舞升平。曹操北方连遭败绩,偶尔还能吓唬下东吴孙权,对刘备却是一筹莫展,没有讨到任何便宜。没准刘邦再世也就这么得瑟?
形势看似无解,实则外紧内松。关羽彼时北伐,襄阳樊城双城在望,曹仁手下残兵败将守得死死。许都一带空虚,南边十有八九全成了关羽的地盘——连那群山贼都认关某作老大,凭一截印绶呼风唤雨。满宠一句话劝住了曹仁:“此地一失,黄河以南都完了。”历史到了短兵相接、权谋交错的关口,稍一偏颇,就是天壤之别。
彼时之刘备集团,不只是武力,还有地理的庇佑。诸葛亮口中“隆中对”要双线出兵,一条线翻秦岭夺关中,以汉中作跳板;另一条则借荆州水网,顺流而下攻取南阳洛阳。只可惜,汉水那时候河道已变,水运优势大减,行军粮草随处受阻,汉中至关中这一条线光看地形图脚就软了,物流全靠人扛马驮,成本离谱。
由江汉平原北上,凭着水军纵横,反倒像走平川。每次一看中国地形,四川盆地像极了巨大天坑,四面高山,甬道匝地,看着安全,其实处处桎梏,想出去难于上青天。成都居中,既离汉中远,也无法快速回援东边荆州。想象一下,刘备若不是定成都为都,而是拿重庆(当时的江州)为根据地,调动起来多爽快?不过,四川毕竟是福地,粮草多,也不是说换了根据地,就一定能赢。
地形定成败,诸葛亮再神机妙算,也要受困于山河。唐朝李白吟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不是虚言,远不是嘴皮子光吐槽。你真让几万人从巴山翻过秦岭,后勤线拉得比命还长,再好的兵马也搁浅了。东线进军倒不难,依托江汉水网,烽火几乎直逼南阳。只要控制汉水,就把荆州、汉中、南阳三个战略要地串成一截铁链。说白了,荆州才是刘备真正的发力点。
主攻汉中,风险大到离谱。万一主力被截,退无可退,掉进了盆地,想出来跟曹魏硬碰根本不划算。换个打法,从荆州江汉顺流出击,合东西两线,使南阳、中原门户洞开,洛阳长安皆在可及之处。谁说当年刘邦没道理住汉中?蒋介石也选重庆当作战时首都,往东能联动,急了还能跑路,成都就真成了盆地孤岛,连带荆州、汉中都难以互援。
当然,世事没有完美方案。刘备发动大部队移驻汉中,亦非现实。要把人口、钱粮齐全都挪过去,想想就费劲。再说汉中也受限于面积、资源,撑个大后方不现实。倒是成都——虽闭塞,但能养兵几十万,抗住几年消耗战。但真要打持久,根子还是在外围如何突破。其实刘备可以一心一意联动荆州汉中,以汉水为中轴,两头呼应,把整个战线向北推。可惜计算有误,东线荆州爆了,形势急转直下。
关羽北攻失利,曹操的“合纵连横”立马见效。背后的问题看似地形,其实更是人心难测。吴蜀联盟自带病根,有利时合,不利时散。历史上哪场大戏不是这样?关羽攻襄阳时东吴始终举棋不定,等曹操一招联吴,吕蒙白衣渡江,荆州一朝丢失,前因后果就此交割。
假若那一刻,刘备全军死守汉水防线,襄阳之役一举而下,南阳沦陷,洛阳门户洞开,曹操能否稳得住?真让关羽一战中原,历史未必如此。史料记载219年曹操病重,心理压力极大,连军中暗语都是“魏王如有不测,当以司马懿为主”。而那年许都、邺城动乱,群盗四起,曹魏内忧外患,大势所趋。
有人说,刘备应该撤主力回援荆州,集中精力联东攻北。可是成都安危重要?还是东线要紧?人摆在当下难分对错,后世图纸再全也不管曾经的选择。有人主张重庆为都,这话放到今天还有意义吗?毕竟,当年信息不畅,地势判断全靠探路,移动一军几百公里如同登天。
假如历史真如我们今天复盘一般顺利推进——刘备关羽合兵围襄阳,曹操调大军北上防守,孙权趁势东线攻豫、合肥。西蜀联合东吴剿魏,曹魏腹背受敌,中原门户为季汉所有,最终汉献帝获救,刘备登基。可实际呢?每一个环节充满变数,人算不如天算,请教九天也无解。假设中的“完美”三国,真到屏幕上,谁又能说服自己是事实?
这么细捋一遍,才知形势、地势、人心三样缠绕,哪里有定数。网络最新爬取的信息都在讲抗战经验,说重庆还是首选,交通大动脉,可快速支援东部,跟当年刘备的理想路线不谋而合。地形还是那片地形,只是今天的交通工具和战略观念已翻天覆地。
换句话说,如果那时有今天这样的地形图、信息手段,刘备定都成都的决策说不定就会被否决。可又谁知道,刘备会选重庆,会做什么别的“骚操作”?人未必能穿地而行,野心有时也会被自己刹住。
想象实际上没边,现实才叫有限。很多“地势决定历史”的观点看起来句句在理,可一点小意外,局势就全盘崩盘。说不清是不是非要去攻关中,或者只守荆州稳妥,反正每条路都充满荆棘。有一阵子,觉得荆州是梦开始的地方,一夕之间又变成噩梦的起点。这风水,难不成真带点命数?
所以,回头看季汉集团的最后选择,也不是说哪一步是对,哪一步是错。地图上的优势,在关键决断的压力下,未必真管用。谁又能保证,换了大本营或者主攻方向,刘备集团会顺风顺水?就算天高地阔,路在脚下,每一个时期的决策,也全靠手头的信息和胆子。时机一失,棋盘翻转。
如今地图上看过去,四川盆地、汉中、江汉、南阳等几个大区层叠纵横,水系像脉络,山脉似屏障。可惜,在三国梦碎那一刻,这一切的地理优势、战略选择,反倒成了一场无用的追悔。
季汉的光荣与遗憾,无非就在这些无数个“如果”里纠缠。地图上的线路有千百条,实际的道路只有一条。历史总是如此。
能左右结局的,往往不是山川,而是捉摸不透的人心和脉脉流动的时代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