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火!“湾区之眼”今日开业,深圳新晋网红打卡地来了!

147小编 77 2025-10-05

开业5万人挤爆,深圳把50亿砸成一只会发光的“眼睛”,盯的不是书,是钱包。

30米书墙摆100万册,听起来吓人,可一本按定价60块算,码洋6000万,只占投资1.2%,剩下的钱全花在会闪光的玻璃壳和会唱歌的台阶。

书城不拿书赚钱,拿拍照打卡的客流去喂隔壁的文创市集,一杯38的“岭南拿铁”毛利超过60%,比卖书快得多。

AR眼镜里蹦出来的“元宇宙图书馆”更绝,扫一次码收一次体验费,版权方、技术方、运营方三家分钱,书只是诱饵,数据才是大鱼。

谁把读者哄进设备,谁就能拿到用户停留时长、翻页偏好、消费记录,回头卖给出版社和快消品牌,一本万利。

排队1小时进场的人,大部分在30米高墙前拍完照就走,真正翻书的不到一成。

运营方早算到这一步,所以把动线设计成“必须绕场一周”才能出门,路过咖啡、盲盒、非遗摊位,顺手花掉一两百,书墙成了最好用的背景墙。

“24小时阅读空间”不是给夜猫子看书,是给加班人买醉。

凌晨一点,卖酒比卖书赚钱,吧台的毛利率75%,灯光调到最暗,拍出来的照片自带氛围,酒单名字全用文学梗,喝的是情绪,不是酒精。

要的是文化政绩,企业要的是现金流,两边一拍即合。

50亿里财政只掏一小部分,大头靠银行、地产、品牌方众筹,项目方用“大湾区文化地标”六个字换来低息贷款和低价地,银行拿到稳定客流,地产商给周边写字楼抬价,各取所需。

醒狮剪纸这些非遗摊位,租金比商场低一半,但销售额抽成20%,摊主算过,一天卖5000块,比回老家赶圩一个月还多,于是拼命加班做货,传统手艺成了流水线的伴舞。

官方新闻说“书香湾区”,可现场最浓的是烤芝士味。

书只是门票,真正的商品是“我在文化里打卡”的社交货币。

广州“珠江夜游”靠灯光赚钱,西九靠展览赚钱,深圳干脆把书、灯、展、酒打包在一起,一次收三份钱,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接下来就看谁能把5万日活留下来。

运营方已经放出风声:下月请余华对谈,再下月做电竞书展,名字越跨界,越方便上热搜。

只要话题不断,哪怕读者一年不翻书,钱包照样每月自动扣款会员费。

文化是不是只剩拍照和喝酒,50亿堆出来的“眼睛”到底想看见什么,你愿不愿意为下一道灯光秀再掏一次门票?

上一篇: 衣冠是你的第一道风水,藏着人生的运气与底气
下一篇: 120位居民打卡深圳中轴线!莲花街道福中社区这场Citywalk让“城市会客厅”地标可感可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