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不要在阳台安置这4样东西,不是迷信,老一辈:谁放谁倒霉
83 2025-10-05
昨天有位玉友找到和玉大叔,拿着一块刚入手的观音挂件问:“为什么这观音看着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和玉大叔接过来一瞧,料子倒是真家伙新疆籽料,可这观音的面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眼睛一高一低,嘴角还歪着,整个脸部缩在一起,看着既不慈悲也不端庄。这位玉友的遭遇,恰好印证了玉雕界的一句老话:“人物难雕,开脸最难。”这人物件的灵魂在脸上。刀起刀落之间,能否把一个“人”的神与气呼出来,全系于“开脸”。
说起玉雕人物件的开脸,可能是整个玉雕工艺中最考验师傅功力的环节。器形靠线,花鸟靠意,人物吃相。所谓“相”不止是五官堆叠,更是比例、结构、神情与材料特性达成一致的综合结果。材料、工艺、审美三者一旦有一环闪失,人物件视觉效果立刻“破功”。今天和玉大叔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玉雕师又爱又恨的核心技术——开脸。
在玉雕专业语境里,“开脸”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动作:基于既定构图,将人物面部结构、五官比例与神情一步步建立出来。看似是指脸上那一小块,实操却像做手术,讲究“定位—分面—立体—表情—收刀”的全过程。人物脸部面积小、曲面复杂、需要对称与情绪统一,任何一步差之毫厘,整件作品气质就会跑偏。
高水准的人物件,开脸考验的不只是刀活,还考美术素养。比例准确是底线,神情到位才叫作品。行话是这样讲的:“形似易,神似难”,开脸就是把“神似”落到实处的关键一刀。玉雕人物的面部刻画,就像是给玉石注入灵魂。一张成功的脸能让整件作品活起来,传递出特定的情感与意境。反之人物件开脸失败,再好的料子也会黯然失色。
说到开脸的技术要领,就不得不提“三庭五眼”这个黄金比例。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美学规律,最早源自元代王绎《写像秘诀》。
“三庭”说的是面部的纵向比例。把脸从上到下分成三等份——发际线到眉毛是上庭,眉毛到鼻尖是中庭,鼻尖到下巴是下庭。这三个部分要基本相等,脸部才显得协调。和玉大叔见过不少玉雕学徒的作品,往往是额头太高或者下巴太短,其实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整个比例失调,看着就别扭。
而“五眼”讲的是横向比例。从左耳到右耳的距离,正好是五个眼睛的长度——两只眼睛各占一份,两眼之间一份,两侧太阳穴到耳朵各一份。掌握了这个比例,人物的五官布局才不会出现偏差。再加上人物题材多为佛像、仙家、仕女、童子等具有既定审美范式的对象,一旦偏离“范式”,老玩家会直观地判定为“不对路”。因此开脸不是“雕出五官”就行,而是把“对的脸”请出来。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物,在这个基础比例上还有细微调整。童子的脸要圆润饱满,五官相对集中,鼻梁矮一些,鼻头微微上翘,下巴也要圆润,这样才有孩童的稚嫩感。成年男子则需要轮廓分明,颧骨略微突出,眉骨明显,展现阳刚之气。女性形象多采用鹅蛋脸或瓜子脸的设计,眼窝略深,下颌线条柔和,眉骨秀气,体现柔美婉约。
了解了“三庭五眼”的基本功,只是开脸的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神态的把握。和玉大叔认识本地的玉雕师傅,师承某个西北名家,手艺一流,可早年总是雕不好观音。他的观音,五官比例都对,可就是缺少那份慈悲安详。后来他专门去寺庙住了几个月,每天观察佛像,然后再观察跪拜的香客,体悟佛家的精神内涵,回来后雕的观音果然不同了,眉眼间多了一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从他那里取得经,落到手上要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
定中线:从发际到下巴拉一条“法线”,它是脸部左右对称的基准。切勿等五官都做完了才想对称,那时已无回头路。
立“一面”:建立正面的总体面感,让额部、鼻梁、口周形成一个大方向统一的“受光面”。
拆“三面”:左右颧部与正面构成三大主面,通过转折找到脸的体量。这里的转折必须圆而不断,强硬转角会显得“面瘫”。
分“五分面”:额、鼻、颧、口轮、下颏五大分面逐一起立,像构积木一样逐步加细。此步是从“体块”向“器官”过渡的桥。
以上就是玉雕人物开脸的基本流程,概括起来是“打坯—分面—定位—五官—收刀—抛光—回看”。这其中,最容易出错的几个拐点要格外谨慎:弥勒佛的开脸讲究“笑口常开”。脸要圆润饱满,体现福态。笑起来时,苹果肌要明显隆起,鼻翼两侧的法令纹要深,但不能显老态。眉心的位置要稍微凹陷,这样笑起来才自然。弥勒人中较短,鼻头圆润上翘。耳朵要大而厚,不是简单的长,而是要有肉感。最关键的是嘴巴,要张开但不能太大,露出的牙齿要整齐,嘴角必须上扬,形成一个自然的弧度。下巴要双层,圆润厚实,给人富贵吉祥的感觉。
观音的开脸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玉雕界有个说法:“观音不哭不笑不怒”,要的是慈悲庄严。观音的脸型多为瓜子脸,但不能太尖,要保持一定的圆润感。鼻子要挺直修长,体现端庄。眼睛是关键中的关键——多数观音是垂目的,上眼睑要饱满,眼睛呈半闭状态,透出俯视众生的慈悲。
眉毛要细长,略带弧度,不能太浓。最难的是嘴巴,要做到似笑非笑,嘴角有极其微妙的上扬弧度,既不能明显的笑,也不能面无表情,要传递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气质。表情刻画的难点在于把握“度”。喜过则轻佻,怒过则狰狞,哀过则颓败。佛与观音的范式尤其讲究“静”,是“万缘皆空、悲悯在内”的状态,嘴角只需一丝起弧,眼睑半垂,神自来。
做人物,难在把“脸”从石头里请出来。刀要稳,心要静,美术功底要扎实,更重要的是尊重题材的“道”。一尊观音,看的是你的悲悯;一尊弥勒,看的是你的欢喜;一个罗汉,看的是你的决断。现代工艺的进步也为开脸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高速电动工具让细节刻画更加精确,但手工的温度和艺术设计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和玉大叔始终认为,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手工完成的,因为只有人的手,才能传递情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