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的“人情世故” 夫妻、婆媳、邻里... 老祖宗的智慧真管用!
144 2025-10-06
摩托车的中国命运:马路边的禁令与流水线的轰鸣
一边是马路上"消失"的摩托车,另一边却是轰鸣的生产线。
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怪:“你说现在摩托都快成稀罕物了,工厂还一个劲地造?前脚城管刚贴了禁摩通告,后脚新闻说咱10月份造出了一百多万辆。”看着这互相对着干的架势,难怪有人直摇头:“到底图啥呢?”
其实,摩托车的故事啊,比咱们想象的还绕。谁能想到,现在能在大路上随便骑摩托的,反而成了小众人群?你要寻根问底,还得翻回去看老上海的日子。
清末的上海,什么东西都新鲜。西洋钟、照相机、电车,还有那一声遥远的巨响,震得半条街的人都停下了活儿:那就是头一批‘洋摩托’的出场。想想1886年那会儿,满大街是人力车、马车,突然冲出来个钢铁怪兽,“轰!轰!”,地都发颤,谁不瞪眼?也亏得那位周鸿荪大人胆子够肥——头一回见就迷上了,还真入了手。这玩意儿当时一般人可碰不起,不夸张地说,他算得上咱们中国第一个玩转摩托、还拿到了驾照的“摩圈鼻祖”。
得,想象一下。老上海弄堂口,大家还在耍着长衫遛鸟溜达,周老爷子骑着大摩托轰隆隆过来,回头率满分。别说孩子们,怕是连车夫心里都得琢磨琢磨:这是啥新政绩,能加俸禄不?
但摩托车是怎么从大院里的奢侈玩意,成了后来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腿”,甚至成了农村的大众交通工具?这事儿,还得跳着来说。新中国刚站稳脚,谁也不愿意啥都得买“老外货”,工人师傅们想,“咱得自己造点啥”。1951年夏天,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工厂里,人们摸着图纸一遍遍琢磨,油头满身汗——“井冈山”首批下线了,这味道跟汽车可不一样,大家心里那个骄傲......那种自己造出家伙的底气,只有经历过的人懂。
再后来,人家的技术越来越溜,还照着苏联那边仿了技术,这下三轮摩托也有了,部队还开心坏了:又跑得快又能拉货,这一下子仗都能打得“厉害点”。
时间往后挪。90年代城市还没彻底“汽车化”,摩托车一夜之间铺满大街小巷。那时候谁家能搞来一台进口本田,瞬间成了朋友们之间的小明星。可更多人开的,是国产摩托。用今天的话说——便宜、好修、实用,配点小毛病都不怕。
最有名的,当然还得数“摩的”。那阵儿,北京站、广州车站,哪里都有靠着摩托等客的师傅。夏天短裤背心,嘴里叼根烟,嘴皮子比谁都溜,几分钟就能拉你钻小胡同,“别怕堵车,哥带你穿过去!”多少打工人、学生仔赖着这一路的便捷,早饭钱都省下了好几块,说白了,那就是老百姓的“共享单车”前身了。
可惜风水轮流转。等到2000年以后,城市愈发觉得——摩托车,这玩意儿有点麻烦。违规的太多了,有人嫌吵,有人嫌危险,更有些被折腾惨了的。偏偏遇上了“飞车党”的事。
2012年的广东,谁要说自己晚上敢在路口玩手机,肯定有人摇头:“你还不怕被摩托飞了包?”一帮年轻小伙子,专挑深夜小巷,摩托一拉油门,手机钱包直接抢跑,气得人直骂。最吓人的是,他们还专门把消音器拆了。那发动机的吼声,夜里飚得老远,人还没被抢,先被吓个半死。那时的广东,有段子说:骑摩托的、等公交的,都得竖着耳朵听发动机声,生怕身后有“抢包党”。
警察其实挺努力追查,可摩托太灵活,一头扎小巷就没影,很多事最后也就是个“没抓到”。久而久之,大伙儿都对摩托车有看法了,这方便与快捷,慢慢变了味。
这下各地城市坐不住了——“禁摩令”纷纷上马。高清摄像头拍你没商量,违规直接扣分扣得你怀疑人生。偏偏互联网又火了,有一批痴迷“车技”的摩托玩家,专爱晒牛掰特技。一边是城市禁摩令弄得路上冷清,另一边是屏幕上小伙子挽着摩托“飞檐走壁”,配乐还挺燃。出了事,评论区里都是:“‘骑士精神’献身,值么?”这气氛……挺割裂。
你要真以为那就此“把摩托玩废了”,那还真不对。奇怪吧,产量不降反升,厂里的工人还天天加班加点。据说2023年一个月就整出了140多万台。为什么呢?道理其实特简单——“城市说不让骑,可农村还是离不开它。”越是路远人稀、公交不便的地方,越得靠摩托“续命”。还有更妙的一点,国外市场还真有咱中国摩托的一席之地,快递、出租还是酷炫玩乐,啥都能派得上用场。
你看,故事到这儿,像不像一枚硬币?微信群里家长嫌弃摩托危险,厂里老板却盼着出口订单翻番。禁摩、造摩,一样都不少。其实摩托车自己没啥错,跟菜刀似的——用好了是好工具,用坏了麻烦事就多。
说起来,现在赶上新能源热潮,电车慢慢替代油摩了。谁能说几年后,城市赛道又不会想起摩托的“速度与激情”?或许哪天,技术成熟、管理到位了,街头又能见到一群老年骑手“风驰电掣”。到那时候,也许你我还能聊起老上海老广州那些年,看着摩托一步步走进走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慨一句:“这路,果然还是越拐越宽。”
人生起落,城市交通的选择有时也像人。有人觉得摩托车“太吵太快”,有人觉得它是平凡生活的梦想出口。答案其实没那么绝对——今天消失的,明天也许换个名义再回来。这道题,可能还真得时代自己慢慢填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