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亨利·大卫·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的时候,不会想到,在171年之后,“脑腐”这个词会在信息技术变幻的新语境下,变成现代人的关键词。
“未经查证的新闻资讯、娱乐圈的名人八卦频繁出没”“模板化的短剧和段子5 秒一个反转,10 秒一个高潮”…… 当大量碎片化、低质量的信息深度融入每个个体的日常,人们看似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事物,实际上只是将大脑对刺激的的阈值无限拉高,在“爽后即抛”信息洪流失去对自身的掌控力。
2024年年底,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选为年度词汇,认知下降、精神涣散,已经是一个现代人全球性的“疾病”。
这背后更值得人担忧的是,当人们逐渐思考能力,就更容易被情绪所裹挟,也容易忽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只认同自己所认可的观点、只接纳与自己步调一致的人。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社会似乎就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傻子共振”。
“当英格兰努力防止马铃薯腐烂时,难道就没有人努力防止‘脑腐’吗?后者是更普遍的危险。”百年前卢梭对此发出警告,百年后,人们终于不得不开始思考解法。
━━━━━
防止“腐烂”,如何跟碎片信息时代相处?
今年五一期间,教育界的知名教师李永乐发布了一条微博。这位因科普教学视频在网络走红、被网络学生戏称为“永乐大帝”的老师,对年轻学生们提出了建议。
“马上五一了,大家在放松之余,不妨以实行动拯救大脑,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在‘学习’状态。‘学习’并非是指苦读,而是找到一种沉浸、专注的状态。同样刷视频,你可以选择看些高质量的长叙事内容,比如纪录片、电影等,让大脑适应各种沉浸方式。”
而他提出建议的原因,是因为他察觉到,很多学生出现了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的状态。他想到了“脑腐”。
更久之前,他作为知识类长视频内容创作者,也曾在采访里表现出对内容与流量市场的迷茫。“大部分的观众其实并不太关心你所讲的逻辑内容,他更喜欢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有一些平台它可能更加喜欢短视频,但我做的很多视频内容就比较长,就不受这个平台的欢迎”。
互联网上,一个无实际意义的抽象表达、一段十几秒的娱乐短视频,都可能比一个用心制作的知识长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
而对于这种现状,相比此前各类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对于短内容、“脑腐”发出的决绝警示,李永乐老师对于学生群体,给出的是一个更加具体,也更加温和的解法。
如果年轻一代,已经注定无法摆脱一个信息碎片、过载的时代,视频已经是主要的信息媒介,那么与其焦虑,不如在洪流里选择更加完整、优质的长信息,尽可能进入专注状态,就是在拯救自己。
在文化教育领域,也有一部分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也对学生群体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如今,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式的、不连贯的、过载的,很容易被信息流推着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更需要保持警惕,应该有意识减少接收低质信息的时间,更多地接触那些需要思考、主动参与的长叙事内容。”
实际上,在现实中,无论是一些科普博主,还是知名学者,都曾在相应的讨论中明确,公众应该有意识地筛选信息,有意识减少低质、无效信息的获取,主动获取。
人们似乎正在摸索与这个碎片信息时代相处的方式,而长内容,被看做“防止腐烂”的一条路径。
━━━━━
内容平台、高校与观众的“同盟”
现实里,这条路径其实已经有了大批明确的“践行者”。
今年五一,B站举办了第四届“纪录片开放周”活动,7天时间,免费对外开放平台全部纪录片片库,旨在吸引更多人关注纪录片,也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长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这场开放周,有了更多的参与者。全国各大高校加入B站纪录片开放周,B站首批合作52所高校,开启了“看纪录片抵学分”活动。双方打通,学生可通过观看院校指定纪录片片单,可以累计学时,兑换第二课堂学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百所学府也积极参与,专门挑选出了自己的纪录片推荐片单。如北京大学重点推荐了《里斯本丸沉没》《守护解放西5》《中国救护》等作品。
这场合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国内的头部高校,还是B站这样的年轻人社区,都意识到了碎片化的信息带来的问题。强制阻断没有现实可能,那么优质长内容,就变成一道隐性“防线”,以观看纪录片减少学生群体接触低质、无效信息的时间。
B站纪录片直接进入学分兑换体系,意味着高等学府对这条“防线”的重视,有意向学生群体释放信息,观看纪录片,与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志愿服务等同样重要。B站上的优质内容,是可以转化为教育资源的。
而为什么是选择纪录片?
B 站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曾提到,纪录片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生命力最长久的影像形态之一,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纪录片的真实价值和情绪价值,为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即便内容市场上不断拓新,电影、动画、影视剧等出现进化出各种叙事形式,纪录片依旧以其真实、知识性的特质,成为影视媒介里不可替代的内容形态,为观看者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口,极大地开拓视野。
目前B站与院校合作的学分兑换纪录片片单达到39部,其中包括B站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参与出镜的自然科普类作品《生命奇观》,B站现象级口碑作品《但是还有书籍》《守护解放西》等。
学生对于这场合作是欣然接受的。B站纪录片开放周的活动页面里,大家纷纷召唤自己的学校,热门的纪录片里已经有一批学生开始观看纪录片,评论区打卡。
而这场活动不仅仅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对于更多公众而言,B站的免费纪录片片库,或许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李永乐老师“知识应该公平的抵达每一个渴望他的人”的愿望,很多人趁着纪录片开放周的限免时间,让集中观看内容。B站还出现很多家长用户主动分享自己的私人片单。
B站与教授、家长之间无形中结成“同盟”:共同构建一个以纪录片为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传播生态,在碎片娱乐化的信息时代,为年轻一代打捞一些真实、高质内容。
这场活动未必能完全祛除“腐烂”,但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纪录片,并将其作为抵抗碎片化和虚无、锻炼个体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的方法,这就是一件好事。
结语:
或许,就算研究者们忧心忡忡地提醒公众,长时间接触碎片化、低质信息,对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可能产生不良的精神影响,人们面对疲惫的现实,依旧会在某个时刻忍不住投身娱乐化、上瘾式的碎片信息里。压力之下,放松是无可厚非。
纪录片的存在,比起“药剂”,是给你多一种内容选择。当你对病毒式、毫无信息增量的短内容感到厌倦,你可以选择打开一部纪录片,用专注的目光和思考的头脑,探寻这个世界的丰富、真实与广袤。
文/刘亚安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