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小镇,风沙,马背上立着一具尸体。
尸身上的对讲机传来凶手病态的犯罪感言,人们四散奔逃,却发现已被困住。
以镇为单位的“密室大逃杀”?凶手的下一个“玩具”,会轮到谁?
看《大风杀》时,我的心脏突突跳个不停。
从开篇到最后一秒,离奇的犯罪设定、震撼的视听体验、扎实的剧作细节,如无形大手,把我死死按在这个故事里。
感受惊心动魄如影随形的恐惧,也触摸生存困境之中人的孤独与癫狂。
上映前,《大风杀》先在北影节火了一把,拿下“天坛奖”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场刊评分第一,凭高口碑跑出黑马之姿。
很多repo都不约而同提到它兼具风格特色与观赏性,提前观影的我亦有同感。
有奖项,有口碑,好故事不怕审判,大家可以趁着五一放心检验。
相信会产生跟我相似的感受——决不是“预制菜”,而是够狠够疯够刺激、也够耐嚼的细糠,五一档唯一生猛犯罪片,也是国产类型片中难得的真·疯子。
猛!全程看得肉疼
黄沙滚滚,扑面而来;子弹呼啸,从耳边飞过;血色弥漫,与杀意一同将人包裹……
《大风杀》一上来,就给我一点久违的美学震撼,是短视频解说无法囊括的魅力——
鲜血的红与狂沙的黄,几乎将大银幕铺满,奠定了苍茫粗粝的质感和肃杀的氛围,让人透不过气。
断壁残垣与废弃加油站,是屠刀出鞘前的静默。
紧接着,被扭断脖子的人、风沙中被崩的人和悍匪一笑露出的金牙,看得人心口一惊。
这还只是开胃菜,零帧起手的“100种死法”新鲜刺激,每一个动作都看得人肉疼——
手枪爆头、斧头砍人、钢笔穿喉、车门断腕……镜头对于血浆喷溅、牙齿碎裂的细节毫不避讳,暴力美学与人性暗面赤裸呈现。
要强调的是,大尺度并非只体现在直观的血腥,更在于呈现暴力的冲击力与不确定性,如梦魇般,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恐惧的发酵。
被子弹击穿的血眼镜、勒入皮肉的钢丝这些细节特写,猝不及防如冷枪在眼前炸开,让人虎躯一震;
“处决”异己分子时,阁楼上的狙击手盲狙扫射,会打中吗?会打中谁?呼吸随着每一声枪响凝滞;
还有无处不在的恶意与杀机,窗外拿着枪的剪影,“咔嗒”点燃的打火机,又让人脊背发凉,不知何时会发生怎样的惊险……(友情提示,观众可以呼吸)
从感官到心理的双重碾压,才是真正的生猛大尺度。
羊圈枪战这场戏可以说是《大风杀》的风格缩影。
一边是匪帮黑吃黑内斗,一边是小镇警察挺进搜查,导演用最精简而强对比的元素制造出临场感与压迫感——
画面声效放大枪械操作细节,敌手与队友的面目糊成一团,唯独子弹上膛声清晰可辨。
广角镜头突出色彩对冲,匪帮居高临下地扫射,灼热的弹道击穿夜幕,我都能闻到那股子硝烟味。
帷幕拉开,各方人士集体登场,上演了一场大型生存轮盘赌——叛乱分子趁乱清除“队友”,幽灵般的狙击手时隐时现,警察在乱斗中寻觅生机。
比枪响更恐怖的是猎手与猎物的身份会在瞬间逆转,生死未卜带来的紧迫感前所未有。
风格化的表达将单纯的感官刺激衍化为更深层次的人性表达,每一场戏初看是势力火拼,细品则是充满血腥、欲望、矛盾的人类原始本性。
充满审美与野心的创作,五一档独一份。
疯!人人血肉丰满
被沙暴裹挟、与外界隔绝的弃镇成为一座孤岛。
三个警察一把枪,对上弹药充足、穷凶极恶的四十四个悍匪。
极端环境、鲜明对比叠加形成了极致的生存困境,极端绝望反衬出极致孤勇。
故事发生的场域和人物都笼罩在这样肃杀而层次丰富的世界观中。
警匪对决,亦是旧时代暴力与新秩序的对抗。
警察夏然(白客 饰),机敏、冷静、有经验,也有情绪失控的瞬间,相当反传统英雄叙事。
“大哥”北山(辛柏青 饰),既有点烟、吃饭的优雅待人,又有处决叛徒时的暴戾狞笑,他的阴晴不定最癫也最令人恐惧。
夏然第一次与北山对峙,镜头先是给了两人的脚部特写,北山光脚,夏然穿鞋,一个无所在意,一个顾虑重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落座饭桌后的坐姿也是重点,北山歪坐耸肩,夏然正襟危坐,一个游戏人间,一个被规则束缚,多重反差凸显性格。
北山摆出一副闲聊的姿态,轻描淡写的一句“你不能抓我,抓我镇上就会死人”把他的掌控力与威慑力塑造得入木三分,他聊杀人,就像聊桌上的一盘鱼——环境和道具亦充满暗喻。
夏然初时处于下风,紧张掏枪的动作暴露了他的不安,但随着对话深入,他逐渐稳住阵脚,一句“这么有把握?”实为刺探北山话语中的破绽与线索。
表面看似一边倒的威胁,实则暗藏着一场剑拔弩张的心理博弈,带出剧情也描摹人物。
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物件都是有效的——精准的叙事使得影片的信息密度极大,群像刻画格外出彩。
悍匪的内斗展现了超越时代的PUA式生存法则,而从“杀老板”到“杀同事”等情节次第上演,在残暴的生存逻辑之下,是人性不同面向被剖开放大。
飞扬跋扈的曲马多(耿乐 饰),试图模仿“大哥”却沦为小丑;
会计(张本煜 饰)逻辑缜密讲究秩序,却自毁于算计;
钢镚(王一通 饰)代表着年轻一代的“打工”心态,折射功利社会的生存法则;
还有左右摇摆的灰驴(桑茗胜 饰)和作为“影子”出现的舌头(李感 饰)……各怀鬼胎,上演黑吃黑大戏,数次交织出命悬一线的窒息情节。
正是有血有肉的角色群像和演员们鲜活的表演,呈现出真实人物在困境中的不同抉择,构成了影片引人深思的反差意味。
人与人之间有反差,夏然和北山明显是对照组,前者的矛盾感、后者的撕裂感,均源自孤独。
夏然背负“报丧鸟”的诅咒,既下意识回避又渴望联结,他选择封闭自己,为他人牺牲;北山眼中的恍惚暴露暴戾面具下的虚无,他通过操控他人来消解孤独。
两人的底色都是孤独,但不同的选择让他们拥有不同的命运,前者走向新生,后者被新时代碾碎。
人物行为有反差,人会在绝境下迸发出与表象截然相反的力量
大嫂李红(郎月婷 饰)原本作为悲情符号出现,但最终她引爆炸弹,完成对命运的反抗。
再如亲切温吞、一辈子没办过多少大案的老警察左罗(李晓川 饰),面对气焰嚣张的悍匪,他狠狠刺破了北山的空虚与自卑,书写了人物弧光。
细节上也有诸多惊喜反差,充满巧思,有许多可挖掘、解读的空间。
不多剧透,就说一点——
“曲马多”是镇痛药的学名,但在戏中化身嚣张跋扈的匪徒,下场极尽讽刺
《大风杀》用强烈的戏剧冲突包裹着细腻的人性观察,互为镜像的角色命运让每个人物的决定都显得真实而有分量,也在叩问着故事之外的人。
我完全理解它为何能拿下北影节最佳编剧。
好剧本就是这样,让你看得过瘾,又忍不住反复琢磨。
强!挥不去的后劲儿
我很喜欢张琪导演在《大风杀》北影节首映映后的解读,他并不想强调暴力,而是想强调“对暴力的恐惧感,和暴力的代价”。
首执导筒就能拿下“天坛奖”双奖和入围影片场刊最高分,在我看来,张琪敢拍也会拍,他在呈现个人风格的同时做足了类型观赏性,创作上的成熟度令人叹服。
值得一提的是,张导是剪辑出身,尤其擅长用视听语言传递感情,每个镜头都在诉说着人物的内心风暴,充满后劲。
反复回味后,我更加确信:这是一部用影像思考的作品。
《大风杀》的美学风格深受九十年代荒野梦核美学的影响。
导演张琪将边陲小镇“忙崖”塑造成一座被时代遗弃的城池,人们忙着从此地搬离,只有沙砾在街道飘荡。
被掩埋的“未来”雕塑和破败的“明日美食城”自带落寞和讽刺,被风吹起的挂历和悍匪手里的枪都带着粗糙的真实感,越日常越荒诞
还有常出现的风沙低吟与电子杂音,也构成了叙事的一环。
尤为重要的是遮天蔽日的黄沙,既是视觉奇观,也吞噬枪声、掩埋尸体,掩藏着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化。
而一直在刮的大风,既是潜在的物理威胁,也对应着看不见、捕捉不到,却随时在发生的变化。
当人面对变化就会产生恐惧,如夏然,如北山,但他们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时代变化远比风暴强势,不容人抗拒。
故事设定在1995年,那是一个枪手与亡命匪徒将成为过去的时代
北山是个抗拒变化的顽固派,三年牢狱,外界早已翻天覆地,他却仍活过去,死守着江湖规矩。
然而他手下的人不再讲究“情义”,他们聚在一起,只是为了钱。
时代车辙碾过,过去与现在针锋相对,众人身不由己地走向各自的悲剧
但在时代注脚下如此渺小的人,也可能靠着强大的意志实现自我救赎。
没错,最后那场风沙追逐战在我心中封神。
夏然毅然驱车追匪,冲入象征着死亡的沙暴,他的身影在漫天黄沙中显得渺小而决绝。
这一幕具像化了人与时代的对抗性,是飞蛾扑火的悲壮,更是小人物对命运的倔强叩击,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看懂了风沙,才能看懂人心,也才能触摸到《大风杀》真正的“核”。
风沙终归散去,最后留下来的,是混沌洪流中闪着光的人性瞬间——这正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
有震撼尺度,有高级“疯”格,有深度表达,《大风杀》能成为口碑黑马绝非偶然。
它用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制作,带来独特且强烈的视觉冲击,讲述了一个既生猛又走心的故事,让人震撼之余仍回味无穷。
院长一刷完意犹未尽,还有很多信息想要捕捉、咀嚼,已预定大银幕二刷,还化身自来水激情安利。
让我着急的是首日排片不多,吃到安利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场次。
实在可惜,这样一部高口碑、满满诚意的华语电影惊喜之作,应当赢得应有的关注。
这个五一,不妨走进影院,给平淡的生活来点刺激,也给好电影一个机会。
我相信《大风杀》经得起检验,随着口碑发酵,定会“杀”进更多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