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大家,家里不要再养扶桑花了,都是过来人的经验教训
65 2025-10-07
避难层、避难间、避难走道均是建筑内的临时安全避难空间,核心功能是在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为人员提供暂时躲避、等待救援的场所,但三者在设置位置、适用场景和设计要求上差异显著,具体详解如下:
1. 避难层
核心定义:设置在超高层建筑(通常建筑高度>100m)中,供人员暂时避难、疏散的专用楼层,是垂直方向的“安全中转站”。
关键特点:
独立分隔:采用防火墙与其他区域完全分隔,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防火门为甲级。
功能齐全:需配备消防电梯出口、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专线电话、应急广播,部分还需设置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防排烟设施。
面积充足:避难面积按疏散人数计算,通常每人不小于0.25㎡,且不允许布置除避难设施外的其他功能(如设备房需独立分隔)。
适用场景:仅用于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如超高层酒店、写字楼、公寓)和住宅建筑,解决超高层人员垂直疏散距离过长、无法一次性疏散到地面的问题
2. 避难间
核心定义:设置在特定楼层或房间内的小型独立避难空间,面积较小,主要服务于特定区域的人员(如高层病房楼的患者)。
关键特点:
局部独立: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区域分隔,门为甲级防火门,且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功能精简:需配备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专线电话,可根据需求设置消火栓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面积按容纳人数计算(如病房楼避难间需满足每个护理单元至少25㎡)。
服务特定:通常与疏散楼梯间直接连通,方便人员快速进入。
适用场景:
高层病房楼:每层设置,供行动不便的患者及医护人员避难。
老年人照料设施:设置在疏散楼梯间附近,服务老年人群体。
超高层住宅:部分需在特定楼层(如每隔10-15层)设置,作为临时避难空间。
3. 避难走道
核心定义:连接两个或多个安全出口的专用疏散通道,本质是“水平方向的避难空间”,用于解决建筑内部分区域疏散距离过长或无法直接到达安全出口的问题。
关键特点:
严格分隔:两侧采用防火墙(耐火极限≥3.00h),楼板耐火极限≥1.50h,入口处设甲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且能自动关闭)。
直通安全:走道尽头或两侧必须直接连通室外或疏散楼梯间,不允许设置其他门、窗、洞口(除必要的设备管线外)。
配套设施:需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专线电话、防排烟设施,地面应采用不燃材料。
适用场景:大型建筑:如购物中心、展览馆、地下商场等,当某个区域的疏散距离超过规范要求时,用避难走道连接至安全出口。
特殊场所:如附设在建筑内的电影院、礼堂,或地下建筑面积较大的场所,作为水平疏散的“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