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刘伟强新作《水饺皇后》,持续领跑今年五一档。电影镜头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串联起了一位平凡的单身妈妈缔造出的高光人生。
以《无间道》《古惑仔》闻名的刘伟强,近年鲜有镜头对准故乡香港。当《水饺皇后》放映厅,许冠杰的《半斤八两》伴随着铜锣湾街头的叫卖声响起时,恍然惊觉,这位惯用枪火描摹江湖的硬核导演已温柔转身,将半生记忆,揉进了旧时香港的烟火人情,包裹着时代记忆,也包裹着关于母亲的私人回忆。
刘伟强说,《水饺皇后》记录的是普通人在这片热土奋斗打拼的时代缩影,但同时,这部电影也是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
导演刘伟强
01
“传奇”臧姑娘
15岁时,刘伟强全家从郊区搬到香港岛的铜锣湾。
从他家走路十多分钟就是码头。70年代的码头上,人来人往,卖小吃的小贩成群结队,热闹非凡。刘伟强常常跑到码头买吃食。
臧姑娘水饺是码头上人气鼎旺的摊位,她为人热情,做的水饺好吃,要排长队才买得到。她一个青岛姑娘,带着两个女儿,只身来到香港,无依无靠,她没有退缩,反而靠双手,把一个水饺摊做到上市公司,闯出了一片天。臧姑娘的故事,全香港人都知道。
两年前,刘伟强听说华人影业要开发一部关于臧姑娘的电影,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想拍这个故事”。当时很多人以为他在开玩笑,“刘伟强,你别玩啊,你可是拍《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的。”刘伟强却说,“我不只会拍‘砰砰砰’,我真的想拍臧姑娘的故事。”
02
马丽不必讲方言
找马丽出演臧姑娘,邀约过程十分顺利。
马丽第二次与刘伟强碰面时,原本是来谈剧本的。刘伟强却合上剧本,往桌上一拍:“先不要谈剧本。这部戏,拍不拍?”马丽爽快地抓起剧本:“拍!”
很多人提出过质疑——顶着“喜剧女王”的标签的马丽,能否撑起一部正剧?
刘伟强的回答带着港式直率:“我看过她在《独行月球》演的女高管,够劲!”
事实上,刘伟强很早就看到了马丽身上臧姑娘的影子:“她是单亲家庭长大,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与臧姑娘共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她跟臧姑娘一样的骨气和韧劲。”
刘伟强说,最像的是马丽当时的状态,她整个人都投入进了角色,她就是臧姑娘。
臧姑娘的原型是青岛人,有人提议,让马丽在电影中讲方言,刘伟强摇头:“当年铜锣湾的街头,潮州话、上海话、山东话和粤语混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香港。”
03
拿刀的母亲原型是“我”的妈妈
电影里有两场戏,让刘伟强几度落泪。
一场发生在码头。面对前来收保护费的大B哥,臧姑娘挥起菜刀,护在两个女儿面前。大B哥脱口而出“真像我老母。”画面映出的,是他妈妈早年对抗拆迁队的一幕。
这一幕正是刘伟强的真实经历,他的妈妈就是那个拿刀对抗拆迁队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居住在香港元朗农村的刘家某日遭拆迁队突袭,刘伟强说,母亲举着菜刀挡在门前,大声喊道“这是我的家,你们敢过来我就和你拼命!”母亲的背后,是六个瑟瑟发抖的儿女。
当监视器屏幕上,马丽为保护女儿们,挥刀指向黑道大哥时,监视器后的刘伟强落泪了,刘伟强坦言,拍摄现场,马丽倔强的背影与记忆中的母亲重叠。母亲去年以90岁的高龄离世,电影剪辑时,刘伟强找出小时候和妈妈的全家福合影,悄悄放进了电影。
“电影里,我投射了很多对妈妈的感情。这是我写给妈妈的一封情书,”刘伟强说。
私人情感的投射,让电影充满粗粝的真实感。马丽亦是如此。
刘伟强记得,拍摄臧姑娘奔丧回家那场戏时,马丽的眼泪是“喷涌而出”的,开拍前,马丽已经“哭得不得了了”。
那是一场重头戏,拍摄前,刘伟强让马丽先录电影里念信的旁白。
那是一封臧姑娘写给妈妈的信,电影中呈现的版本,是马丽改后的版本,她在信里增加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人真的会有下辈子吗?如果有的话,我当妈,你当女儿,我来照顾你,这样你就没那么辛苦了。妈,我爱你!”
旁白录制过程中,马丽已经哭了起来。正式开拍时,有人提议,要不要用一些技巧克制表演?马丽不同意,“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实的,那种撕心裂肺是我想要的。”
电影路演时,刘伟强悄悄溜进观众席,再看这场戏时,他与母亲已天人两隔,心中泛起的情绪,与拍摄时早已两样。“如果现在再拍一遍那场戏,可能马丽还没哭,我就先哭了。”刘伟强说。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