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高 | 陕北丧俗:礼仪文化与孝道文化的集中展示

147小编 184 2025-06-12

【编者按】清明将至,慎终追远。当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相遇,这些承载着生命哲思的仪式,既是黄土高原对亲情的庄重告白,亦为今人审视生死观提供了一面文化棱镜……

葬文化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殡葬是陕北地区礼仪文化与孝道文化的集中展现。陕北人崇尚鬼神,事死如事生,丧葬过程方方面面都讲究有礼有节,体现敬亲、孝亲、念亲的观念。主要礼仪包括遗体安置、穿寿衣、理发、洗面、敛容、净身、穿寿衣、打殃单、指明路、看风水、选棺材、入殓习俗、盛含、偷丧、报丧、守灵、祭奠、迎纸火、吊唁、祭祀、守头、撒路灯、祭孤魂、摆灯山、上话、出殡、埋葬、招魂、陪葬品、复山、送火、谢土、过七、七七祭、百日祭、周年祭等,其习俗世代流传。

陕北丧葬礼俗有着重要文化价值意义。首先是孝义的延续。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丧葬的过程中,则是方方面面,乃至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要通过礼仪形式。首先,丧葬礼仪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文化;其次是灵魂的观念。在陕北人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仅是人而且所有的动物乃至无生命的东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精灵”。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灵魂是不灭的观念。再次是和的观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礼仪逐渐被人们淡忘。

一、陕北丧葬文化的历史渊源

陕北地区历史上一贯实行的是土葬。根据境内各时期发现的墓葬,本地区丧葬形式主要有:①竖穴墓(土坑墓),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流行。系从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后用土填实。②大石墓,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系在地表以大石造成墓室,有石门可以启闭。③瓮棺葬,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用陶瓮或陶罐作葬具,多为二次葬(先葬于木棺,后拾骨重葬于瓮中)或葬幼童。④石板墓(石棺葬),战国时期流行。系用天然石板数块作为墓室,葬后覆以石板和土。⑤砖(石)室墓,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系用砖(石)砌成墓室,置棺其中,用土封闭墓室。⑥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于六朝以至隋、唐。系先从地表向下掘一竖直的墓道,并于墓道末端掘一横直墓室,葬后封闭墓门,填塞墓道。

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土葬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本地区土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致,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安葬的习俗世代传承。陕北境内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入土为安”成为信念,影响至深。“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诗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本地区丧葬的礼仪烦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隆丧厚葬的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丧葬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1.遗体的安置。

理发、洗面、敛容、净身、穿寿衣。人亡后首要的事情是给亡人理发、洗面、敛容、净身、穿寿衣等。这就是说,死也应该讲究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死,衣着曰寿衣。寿衣颇讲究,多为大红、大紫之色,有袄、裤、袍,铺盖有被、褥,都用棉制。颜色一般不用灰、黑色。寿衣根据死者的家庭富裕程度,一般分5至7件。寿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或预先穿好了,有的来不及穿,只有死后穿。将亡者抬放到铺有谷草的门板上,抬到脚地上,将寿数纸(小方块麻纸,数目和死者的年龄同)钉于门扉上,既表示对死者的祭奠,又可告诉来客,家中有人亡故。

打殃单。人死亡后,要到阴阳先生家中去打殃单,择葬日。所谓殃单是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年八字、死亡的时辰等,决定埋葬的日期或所需的镇物等。打殃单的亲人回来时禁忌带上殃单乱走串,必须直接带回,盖在亡人脸上,盛含时贴在棺木的大头端。埋葬日期定了之后,孝子遍告亲友,也有散发吊唁帖、讣告者。

指明路。由孝子制作生面饼、面棒数个,用麻纸线串为两串,分别系于亡人两手腕上,叮嘱亡人:“走明路,别走黑路,顺顺走,别回头。”面饼、面棒也叫打狗饼或打狗棒,是给亡魂带的防止狗咬的工具。

2.看风水选坟地、选棺。

人死后不是合并葬,一般先不上老坟,只请风水先生看一个临时墓地,这叫白埋墓或单埋墓。夫妻双亡后,合并需移到祖坟地,若有种种原因不上祖坟者,须另点穴场。风水先生看这样的坟地,要严格选择,才可定为新穴地。穴地必须依辈分排成横行,长子、长孙必须与第一座墓排成竖行,每一辈中分别按左大右小依次排列,不得错乱。

朝向。陕北地区的丧俗实行木棺土葬。有一句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所以,群众很重视选择阴宅(即坟地)。坟地多请阴阳先生定方位选择。朝向由阴阳先生按照罗盘二十四山向来龙过峡,以及先后天水的来去向,选择三吉六秀,净阴净阳山向。诸如乾甲水来立坎癸申辰向,曰生气水。诗曰:贪狼名为紫气星,此方来水旺人丁。长位儿孙多富贵,性格忠厚家业兴。向选择好后,就是修墓。按照方位先在地上挖一个长2-3米,宽1米,深4米左右的渗坑,后掘墓窑。墓窑的大小单埋时可放一副棺材,合并时,至少可放两副棺材。有富裕者,预先在地下用砖石砌成墓窑,这叫砖葬或石葬。

棺材。死者棺材也颇讲究。俗话说:“活着要床好铺盖,死后要个好棺材。”寿木多为柳、杨等木,柏木、松木为上,不用椿木,少用榆木,喜用老槐木。赞云:千年的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讲究者多将棺材漆画。埋葬数年之后迁葬,或直接移棺,或用小棺材。

3.入殓习俗,包含盛含、偷丧。

盛含。人亡后三日入殓,俗称盛含。入殓时在棺木底放铜钱,摆成北斗七星图案,并铺五色线,给亡人口中也含铜钱,有的地方衔金、衔银、衔玉,然后将亡人抬入棺内。此仪式多在日落时举行,不让亡人的遗体见阳光。入殓后移棺到灵堂。

偷丧。人死后若遇热天,又根据亡人生年八字,埋葬日期定得较远,亡人不能在家中久停,便提前“出殓”,抬放在墓穴中,待后举行安葬仪式,谓之曰“偷丧”。偷丧一般是炎热的夏天,遗体不能在家中停放的时候才进行。随着时代大发展,有了冰棺,偷丧的渐少。

4.报丧与奔丧。

人亡之后,孝男孝女皆披麻戴孝,门贴白对联、手拿哭丧棒,哭丧棒上粘贴白麻纸条。有挨门逐户当面报丧的;有捎话、打电话、发电报报丧的;也有发讣告报丧的。大凡孝子奔丧,奔丧者手持哭丧棒,只磕头,不作揖,不言语。路遇村人也要叩头,意为替老人免罪,以积阴德。而后挨门逐户磕头请总礼(总管)和办事人员。

5.守灵习俗。

搭灵堂。用椽棍、席子、单子等物临时搭成灵堂,也叫灵棚,盛含后将棺木放入灵堂内,同时放上亡人的牌位,摆设各种祭品,点长明灯,孝子定时烧香焚纸,祭奠亡者,晚上守灵。如果天气太热,或距殡葬之日尚远,先行偷丧,灵棚里只有亡人的牌位,但照常守灵。

6.请灵仪式。

合葬者需要请灵。开吊日前还举行祭坟仪式,全体孝子到祖坟上烧纸祭奠,合葬还要举行请灵、安灵仪式,实则是在先亡之人的坟上祭奠一番,捧回牌位,供奉于灵棚内。

7.迎幡、迎纸火、迎挽幛、迎娘亲仪式。

迎幡。幡有多种,主幡是引魂幡,引魂幡上有一长弓,弓上置鹤头,下有缨络,缨络是各色纸花,是阴阳先生精心制作的,还有做钱幡、锞幡的,有时竟有十数种幡子。幡子做好后,孝男孝女们慎重迎来,插于灵棚前,花花绿绿,如同旗帜,随风翻飞。

迎纸火。纸火是民间纸扎艺人用高粱杆等做骨架,糊上纸,然后染画而成的工艺品。纸火多为窑洞式四合院,院内有碾,有磨,有大门,有小门,有金童玉女,有金斗银斗,还有摇钱树、聚宝盆,俨然是一户人家。纸火有大院、小院之分。大院五孔窑洞,还可有厢房、马棚等。小院三孔窑洞,其余不等。这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做工细致,绘画精巧。群众多烧此物给亡灵。据说,纸火焚烧后到了冥国,亡人就有住房。纸火式样很多,有做引路菩萨、开路小鬼的。有的纸火下安一轮,小鬼手持纸斧,人推“鬼”走,“鬼”即挥斧横砍,颇具匠心。近年来,还有烧纸扎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话、小轿车、高楼大厦的,冥国里也现代化了。纸火做好后,孝男孝女们如同迎幡一样,把纸火迎到灵前。

迎挽幛、迎娘家客等仪式,大同小异,孝子排列跪拜,其实都是“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如果有和尚,葬仪更繁。和尚做道场,念经卷,超度亡灵,走金桥,过银桥,祭奠亡魂。

8.吊唁、祭祀、侑食上祭、守头、撒路灯、祭孤魂、摆灯山。

吊唁。吊唁有两日、三日之分。旧时单埋时一般两日,合并时三日,三日连前后约客、酬客两日,实则五日,礼仪甚为烦琐。

开吊日。亲戚朋友、近族本家于是日陆续携带香纸祭礼和献品(鱼状花馍)来吊唁亡者。事主设礼房,由二人收祭礼。吊唁者到灵前为亡者烧纸、叩头,孝子陪伴,有司仪人给吊唁者敬一方孝布。

祭祀。葬礼是肃穆而热闹的场面。三日丧事,共祭九次,即晚祭两次,早祭两次,午祭、路祭、河祭、坟祭、祖祭各一次,祭礼时有礼生尤为热闹。如有趣的路祭文:“维公元×年×月×日,×××等,谨以牲醴之奠,致祭于路前曰:(请灵时)仪为路兮礼为门,谁能出入不游行,今请父灵归家宅,祈神切勿阻路程。伏惟尚飨。”礼生大多由四至八名有学问见过世面的老者担任,他们好像唱诗班一样,在祭奠时,举行唱赞美歌的仪式。祭祀时礼生个个身穿礼袍,肃穆端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让孝男孝女叩头、烧香、哭泣。吹鼓手们同时奏乐,唢呐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有时戛然而止,一礼生宣读祭文,祭文无非是对死者歌功颂德,抒亡人儿孙怀念之情,念毕祭文“呜呼哀哉,尚飨”“孝子哭灵”,孝男孝女或嚎啕大哭,或低声吟泣。孝男的哭声粗犷悲壮,如呼啸的河流,孝女的哭声哀怨悠扬,如流动的小溪,汇合成一曲凄凉的挽歌,在天宇间回荡。

侑食上祭。此葬仪一般在开吊的第二日举行。是时,先跪拜参厨,并用烟、酒、布酬谢其做祭品的辛劳,然后数十个孝男孝女整齐有序地跪在灵前,吹鼓手在前引路,后面跟着一个端祭盘之人,此人三指掌盘,盘内盛酒碟祭品,另一手拿着绸扇,且走且舞,步态轻盈,如同飞燕,走遍孝男孝女之间的空隙。他们走的路线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很有规矩,或走四门斗底,或走天地牌子,或走十二莲灯,或辫蒜辫,实则是灵前的秧歌舞,十分有趣。祭品花样众多,有七八十种。祭品既是食品,又是工艺品。一桌祭饭:茶三盏、酒三盅,有苹果、梨、枣、瓜、桃等瓜果;有果馅、月饼、油馍、饼干等糕点;有猪、羊、鸡等肉食;还有一金猴和一大象,名之曰:“诸侯拜宰相”;还有手工艺品鹅、鸭等等。吹鼓手吹的曲调主要有《西方赞》《上南坡》《花道子》等。侑食上祭出全后,由礼生宣读祭文。紧接着孝子、侄男、女婿、娘舅家、外甥等分别上祭,之后才由其他亲朋一一烧纸祭奠,孝男均陪客烧纸叩头。灵棚下有司灵者二人,一切烧纸、散食、奠酒等事均由此二人代行。祭奠后,按照亲属关系,戴给不同的孝布。

守头。孝男和其妻皆跪于灵前,岳父家的客人为各夫妇掀起眼纱,然后把一块黑手帕搭在二人肩上,曰守头。由于哀伤与操劳,孝子披头散发,所以在丧事快要结束时,由岳父家守头,劝其节哀自立。现在男女皆不披头散发,但守头仪式仍要举行。在守头的同时,其他戴孝人员抽孝志上的一两根线,焚于火中,此为揭孝。现在守头不用手帕,改用被面或毛毯等。此是时代发展之表现。

撒路灯。出殡前一日晚上举行,或用麻纸团蘸油,或用玉米芯蘸柴油,做成小灯盏。孝子在吹鼓手的引导下,把灯点着,有条不紊地撒向路之两边,一直向坟上撒去。一路上灯光闪烁,烟雾袅袅,哭声幽咽,给人以凄凉悲哀之感。

祭孤魂。传说办丧事期间,与亡者先亡亲朋好友,阴间的孤魂野鬼都来赶热闹,因此要祭孤魂。所谓孤魂,是死在异地他乡无人吊祭的亡魂。在设灵棚时,附近设孤魂牌位,按时祭祀。殡葬前一日晚上,孝子捧其牌位,走一段路程,在路上拥土作堆,放置亡魂牌位,焚香烧纸,叩头祷告,让孤魂不在阴间伤害自己的祖宗。隆重的仪式还清先生撰写并读祭孤魂文:“某年某月某日,弟子今以粥一盂、酒一壶、肉一方,谨告尔四方亡魂曰:唯尔孤魂在外乡,吊祭无人心怅怅。昼依草木夜流萤,饥渴困苦实伤心。白杨丛里魂呜咽,青枫林下魄哦吟,蒸尝无处觅,祭祀哪里寻,饥肠辘辘实难忍,舌蔽唇焦渴无饮,着实可怜更萦情。兹值良辰祭祀日,祭主念及心恻恻,谨具薄仪在路侧,任尔吃,任尔喝,一解饥渴心始乐。惟尔孤魂应有灵,其各饱食无相争,含餔鼓腹为安宁,聊尽主人一片心。噫嘻悲辛,望尔来弹歆!”祭奠毕,将牌位等一并火化,心理上得到满足:孤魂亡魄不会作祟,祖宗魂魄可以安然无恙,大吉大利。由此也可以看出群众的忠厚:对生而有难者,予以帮助;对亡而孤单者,予以祭奠。

摆灯山。出殡前一日晚上举行,用高桌作底,依次放置方桌、斗、升、合(格),成一宝塔状,然后用萝卜剜制成灯盏放于每层之四方,越到下面,灯盏越多(或用蜡烛为灯)。点着灯后,和尚正襟危坐,诵读经卷,木鱼声声,佛鼓入耳,超度亡魂。

上话。出殡前一日晚上,孝男孝女皆跪于娘舅家客前,由亡者之长子哭诉死因及葬礼情况,并说明死者的棺材、寿衣、遗嘱等情况。娘舅家的一位长者对孝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如果娘舅家认为孝子孝顺,葬礼合格,就夸赞一番;如果娘舅家对孝子一贯的作为不满,则严厉斥责一番,这叫“抖亏欠”,孝子们得恭恭敬敬地听,有时甚至多次叩头,连连哀告,要求娘舅家谅解。上话是对孝子进行夸赞和不孝之子进行鞭斥的机会,是尊重娘舅家的习俗,不孝之子非常害怕上话。上话后,让娘舅家瞻仰遗容。

顺灵。上话后举行。在吹鼓手吹号的同时,有人把亡人的棺材或牌位掀动一下,意即告诉亡魂,一切祭仪完成,明日即下葬。顺灵实则是告诉亡者明日上坟安葬。

9.起殃、出殡。

起殃。抬动棺材前,阴阳先生手拿菜刀和引路公鸡,口念咒语由死者居住的窑里到棺前。其目的是让亡魂跟着。

出殡。阴阳先生念动咒语,八个柩工抬动棺材,孝子打碎盛有纸灰的碗和砂锅,号炮三声,方才起程。出殡时,吹手鼓乐引路,先是长子(或长孙)扛着引魂幡在前面走,接着是亡人的牌位、棺木,而后是纸火,孝男孝女排成两行,拄着哭丧棒,哭哭啼啼缓缓而行。时,灵棚已拆掉,硷畔上打起一堆篝火,烧掉寿数纸和亡人生前的枕头瓤子,所过之处,家家户户都燃起一堆篝火,一缕缕青烟袅袅上升,村庄里笼罩着一片悲哀肃穆的气氛。点篝火之意是为死者送一片光明,让其灵魂尽快升天;为死者禳灾祛害,求平平安。出殡队伍行进途中,孝男中有一人不停地撒买路纸钱,似乎为小鬼花贿赂,让死者的魂灵无阻无拦,顺利通行。孝男们一直陪棺木到坟山,孝女们可以半途而返。

10.埋葬。

到了坟山,先用铁勺盛少许油,在篝火上炸一两片油糕,持铁勺在墓内走一圈,叫“呛葬”。然后把棺材抬入渗坑(即墓道),推入墓窑,阴阳先生用罗盘定方位,把棺木放正。如果是合并坟,按男左女右的次序把棺材放好。然后放置墓砖、墓瓦、祭食罐(罐内装有小米饭,由孝子每人装一勺盛满)、万年灯、五谷、五色石、竹弓、柳箭、柏橛、桃木橛等镇物,安排就绪后,请孝子、娘舅家客再看一次遗容,然后用干草把脚印扫净,盖墓石。这时将引魂幡的杆子插在墓石中间的空隙处,一人持着引魂幡杆,不停转动,其余人将墓穴用土埋住,最后添土起堆。

招魂。起坟堆时,大家都要动手,如果工具少,一人干一会儿,把工具扔在地上,另一人拿起继续干,意为大家自觉埋葬老人,对亡者添一锨土,是应尽的责任。坟堆起好后,阴阳先生摇动铜铃,唱起古老的招魂歌,其余人背向阴阳先生默默静坐。

招魂毕,阴阳摇动铜铃,念《普庵咒》,土工填埋墓道。孝子一片哭泣之声,接着止哭。众人争抢引魂幡上的纸花,据说将其带回,可以辟邪,其实是大家可以欣赏这纸花的工艺不忍丢掉。最后才烧掉纸火。

11.陪葬品。

本地殡葬一般不用墓志铭,出土之墓中,达官贵人偶尔有用墓志铭者。一般埋葬均放置墓砖墓瓦。墓瓦上写着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殡葬日期,还有“十二精药镇凶险,七种名香压鬼魂”的对联,还有根据其寿数,决定其或夭寿,或长寿,或稀寿。其标准是不足20岁的为屈寿,20-29岁为短寿,30-39岁为夭寿,40-49岁为命寿,50-59岁为长寿,60-69岁吃享寿,70-79岁为稀寿,80-89岁为耄寿,90-99岁为耋寿,100岁以上为期寿。墓砖中间画着莫名其妙的符,两边写着“身披北斗,头戴三台;寿山永远,石朽人来”的韵语。

12.葬后禁忌。

孝子谨遵孝道,厉行孝规,需守孝三年。守孝期间逢年过节不贴红对联,不穿红戴绿,不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13.葬后习俗。

过去殡葬之后有迎神点主的仪式。即把亡者的牌位放神楼中,吹吹打打迎回家中,由一有功名的人把神主的“主”字第一点用朱笔点过,然后把牌位放入家祠中,按时祭奠。此葬仪是富人讲究排场的做法,穷苦百姓很少举行。

殡葬后一日,主人宴请总管和其他办事人员,以示酬谢,尤其对礼生酬谢颇丰。

殡葬后还有复山、送火、谢土、过七等习俗。

复山。殡葬后第三日,孝男孝女上坟山,先把哭丧棒插到坟上,安好祭桌,然后烧香焚纸,予以祭奠,这叫复山。俗话说:“若要富,雨洒墓。”殡葬后,恰好下了雨,那是富贵的预兆。如果未下雨,复山时得向墓洒水,以求吉利。近年来,丧事从简,复山多在殡葬之日下午举行。

送火。每晚点篝火,沿坟山方向送,第一晚送到距坟山三分之一路处,第二晚再向前送一程,第三晚才送到坟山。

谢土。据说殡葬惊动了土神,需要酬谢。是时,阴阳先生摇动铜铃,口中念念有词,向家宅中各个窑洞内走动,同时有一人提着水罐在窑洞内洒点水,另一人手持一把柳制弓箭,向外乱射,还向各处撒一把五谷,阴阳先生贴上符,就把土神给酬谢了。

七七祭。七七祭乡人称过七,死者亡后每一个七日,孝子都要上坟祭奠,七七四十九天,方才结束。

百日祭。死者亡后一百天,俗叫过百日,孝男孝女都上坟祭奠。死者亡后三年内,孝子仍戴孝,普通的孝是白布鞋,也有穿白孝衫的,近来大多臂缠黑纱(有时上缀一“孝”字)以示怀念。百日祭后,还有头周年祭、三周年祭。

三、丧葬礼俗的基本仪式与意义

1.丧葬礼俗的基本仪式。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停尸仪式:遗体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作“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盼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花篮、花圈,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2.丧葬礼俗所体现的意义。

丧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殡葬文化又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其重要文化意义:

(1)孝义的延续。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丧葬中则是通过礼仪形式。“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贯穿着儒家的“孝文化”,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2)灵魂的观念。陕北的老百姓相信灵魂是存在的。灵魂存在是民族的共同信仰。在陕北人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仅是人,所有的动物乃至无生命的东西背后都藏着一个“精灵”。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形式--原始图腾。灵魂是不灭的。灵魂与肉体不同,肉体只是灵魂的寓所,是会灭亡的,而灵魂却是永生的。“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活着,但并不是跟活着的人断绝关系,它仍以各种方式与生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社会关系的重组。人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一个人死亡之后,他的家庭以及村庄中原有的人际之间的固定关系将失去某些平衡,特别是重要人物之死更是如此。因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

(4)和的观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丧葬风俗,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它反映各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反映地域的文化理念。源于上古,至今,它早已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其封建迷信色彩浓重,有些是令人费解的。辩证审视,它具有的宗法伦理,在某种意义上对道德思想还是有着规范作用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与改变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普及,陈旧的丧俗礼数会越来越被渐渐遗忘或改变,其中的封建迷信色彩被淡化。在无法预测的将来,必然成为一种视觉欣赏的民俗民风文化。陕北农村的丧葬礼俗大同小异,传统的、优秀的部分应该弘扬。繁文缛节等礼仪规矩应革除。

(图片源于网络)

END

作者简介

吴瑞高,1956年10月生,子洲县马蹄沟镇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子洲丧葬礼俗”代表性传承人。

顾 问 | 白玉仁 师合林 张俊谊

编 审 | 王生才 拓 毅 董万寄

主 编 | 薛向阳

编 辑 | 高杰勋 付宏丽

邮 箱 | sbwh2003@qq.com

上一篇: 仗义好施的刘傅氏五世祖鑅公
下一篇: 药品存放也有风水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