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风水造就古坟山明代墓群

147小编 97 2025-10-08

明代家族墓群。

天神堂村是岳池县赛龙镇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有天佑山寨、天神堂民居和天神堂庙以外,还有旺家坝吴朱氏墓、肖远明墓、周家院周氏墓、周家湾周氏墓和古坟山墓群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物,展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古坟山墓群为此次采风重点。

古坟山墓群是岳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资料显示,系清代墓地,位于岳池县赛龙镇天神堂村二组古坟山西20米。采访组实地考察后,认为文物普查资料所载墓群时代为“清代”有误,这里的墓葬应当是目前广安市域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市域内规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古坟山系南北走向,高约50米,面积近一万平方米。明墓沿山体布局,呈台梯递叠状,计6层以上。临山体东北面的一排墓葬中,已暴露8座墓穴,均为东北朝向。墓群中,有两处为三室墓,其余为双室墓,均采用普通石板堆砌而成。墓室的封门石板已经不见,部分墓室已被泥土填埋,个别墓室内还散落着白骨和棺木。每座墓室均有墓龛。从已打开的几座墓室看,其龛制有两种形制,一为尖拱减底龛,一为连弧纹拱减底龛。所谓减底,就是将图外沿线内的板石层揭取掉,又称“减地法”,是石刻技法中的一种工艺。但墓龛中和两墓壁没有纹式雕刻。

从坟地现场调查,这里的明代墓大多数还未被破坏。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坟山底层的墓葬,大多数在上世纪“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破坏。据说“文革”时期曾在这里挖掘出一座大型明墓,仅墓道就长达十几米。根据讲述,笔者怀疑此墓有可能就是清光绪版《岳池县志》所载的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举人汪洋之墓。采访组在天神堂民居考察时,当地一老人谈及此事,也说此墓就是汪洋之墓,当年他参与了这座古墓的挖掘。他回忆说,该墓的墓室很大,当时掘墓的目的就是为了取石,几十个劳力干了十几天。《岳池县志》载:“汪洋,天顺间举人。以训导分校楚闱,累官至云南同知。清戍弭盗,均役濬渠,升知府。入祀乡贤。”同知,正五品,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为从四品。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guǐ)、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岳池县志》载:“云南知府汪洋墓,在治南东月里,离城九十里,石碑尚存。”《岳池县志》所载与古坟山位置基本吻合,遗憾的是这块清代尚存的《墓志》碑,已无物可寻了。

古坟山墓群的风水特色

说到古坟山,不能不提到它的风水特色。风水是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指元气和场能,水指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古代风水术语有龙、穴、沙、水、向、局之说。龙,指的是山脉走向;穴,指的是葬坑;沙,指的是坟山前后左右的山势;水,指的是低地或水的流势;向,是指坟山的坐向;局,是指坟前的局面。古坟山的风水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依山傍水的原则。依山傍水,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坟山地背靠高地龙脉,渠江水如经络一般从侧面流过。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

二是体现了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古坟山地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冷,前面的朝山一个个山尖耸立,连绵不绝,犹似很多人立在前面,这种形势在风水上叫做“百官朝立”,所以将此地做墓地非富即贵,是理想的墓地。

三是体现了屈曲蜿蜒的原则。墓地如何挡住煞气,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

四是体现了明堂开阔的原则。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才,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刘敏)

上一篇: 小说:人生大事小口诀,葬山不葬顶,埋坡不埋岭!
下一篇: 浅谈清明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