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选楼层要注意 高层住宅风水禁忌的科学解释
135 2025-10-08
头晕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身体不适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异常。引起头晕的原因数不胜数,小到感冒、低血糖,大到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都可能让人感到天旋地转。若是偶尔短暂发作,多与血压波动或体位变化有关;但若头晕持续且频繁出现,就必须警惕,它可能隐藏着慢性疾病,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2015年,47岁的徐兰娟在云南经营着一家小米线店。几年前,丈夫在工厂意外中双眼失明,从那以后,家里的重担就完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白天要忙店里生意,回家后还得为丈夫端水送药,照顾两个孩子,徐兰娟几乎从未真正停下来歇过。长期的劳累与精神紧绷,让她早在前年就被诊断出高血压。徐兰娟心里很清楚,自己是家里唯一的依靠,若是倒下,这个家就彻底撑不住了。因此,她一直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从不漏服。
2015年4月4日清晨,徐兰娟正在米线店后厨煮汤。正当她低头往大锅里撒调料时,忽然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从后脑勺传来。徐兰娟下意识地停下动作,抬手扶住案台,只觉得脑袋里像被塞了棉絮似的,就连眼前的锅碗瓢盆都变得模糊不清。她深呼吸了几口气,才缓了过来。徐兰娟心想,大概是昨晚没休息好导致的,便也没放在心上,继续低头忙碌着。
4月19日深夜,徐兰娟半夜起来上厕所,刚从从床上坐起,便觉得自己的脑袋像被重物压着,沉得几乎抬不起来。眼前的柜子和床沿仿佛缓慢旋转,她下意识伸手去扶墙,却依旧觉得脚下飘忽不定。徐兰娟强撑着身体继续往厕所走去,可才走了没两步,眼前骤然一黑,胸口随之涌起一股发紧的窒息感,双腿立刻发软。她几乎是跌坐回床上,手指死死抓住床单,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冷汗沿着鬓角不断滑落,浸湿了枕边的被单。
紧接着,这股眩晕感一波接一波袭来,像潮水一样冲击着大脑,令徐兰娟心慌气乱,根本不敢再轻易起身。她闭上眼睛,蜷缩在床上,双手抱头,额头紧紧贴着膝盖,像是在用尽全身的力气抵抗那股疯狂旋转的力量。下一秒,徐兰娟的胃里开始翻江倒海般难受,一股酸水直冲喉咙。她的身体顿时弯成一张弓,胸腔发紧,不受控制地干呕起来。一旁的丈夫听到动静后,焦急地起身摸索着走过来,一边给徐兰娟递上纸巾,一边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到达医院后,医生了解了徐兰娟的病史后,首先把怀疑方向锁定在“脑源性头晕”。他耐心解释道,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甚至颅内肿瘤,都可能让人产生持续性眩晕和头痛。于是为了排除这些危险情况,医生立即为徐兰娟开具了血常规、脑部CT以及核磁共振检查。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和丈夫反复在候诊区来回踱步,心里始终悬着一块大石头,生怕自己真查出什么大问题。
很快,检查结果显示:血压值为138/107mmHg,虽稍微偏高,但仍属可控范围;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颅内异常,没有梗塞,也没有肿瘤迹象。听到这里,徐兰娟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走出诊室时,她仍忍不住小声抱怨,觉得丈夫太过紧张,非要把自己送来医院。她嘴里嘟囔着,这些检查花了不少钱,结果什么都没有查出来,十有八九就是血压控制不稳惹的祸。
但回到家后,徐兰娟并没有就此放松。她意识到自己的血压管理还是不够好,于是开始在生活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吃饭时,徐兰娟刻意少放盐,少碰油腻的米线浇头,改为多吃青菜和水果。晚上收店后,她比以前更早关灯休息,还把部分琐碎的活交给大儿子帮忙。坚持了半个多月,徐兰娟的头晕和恶心明显减轻,这让她确信,自己的调整是对的。
6月8日中午,米线店正是最忙的时候,徐兰娟端着一碗刚出锅的米线走向客人桌前。刚迈出几步,她突然觉得脑袋猛地一沉,眼前的碗筷和人影开始重叠,像有无形的力量压迫着双眼一样。徐兰娟身体一晃,手里的碗差点滑落,额头瞬间冒出一层冷汗。她咬紧牙关,努力稳住身子,却发现呼吸越来越急促,胸口发紧,连握住托盘的手都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很快,徐兰娟的脸色在短短几秒钟内变得苍白,唇角微微发紫,整个人看起来极度虚弱。
她勉强把米线放到桌上,转身想回柜台休息,可脚步刚迈出,就像被抽空了力气一般,双腿软得支撑不住。徐兰娟赶紧伸手去扶案台,却没抓牢,整个人剧烈摇晃。手中的托盘“哐当”掉落在地,她的身体彻底失去平衡,眼前只剩下一片漆黑。那一刻,徐兰娟感觉天旋地转,耳边嗡嗡作响,喉咙里一阵恶心翻涌。还没来得及喊出声,整个人直直倒了下去。
周围的客人见状吓得大叫,在后厨帮忙的大儿子听到动静后也立马冲了出来,哭着喊着母亲。此时的徐兰娟只觉得耳边的嗡鸣声越来越大,仿佛无数只蜜蜂在脑壳里乱撞一样,意识被一点点吞噬。渐渐地,他的眼皮沉重得再也撑不开,四肢逐渐失去知觉,如同被抽走了所有力气,随后整个人彻底陷入黑暗……
很快,救护车及时赶到,迅速将徐兰娟送往了医院。急诊科医生先让她平躺吸氧,随后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得知她有高血压史后,医生一度怀疑是心源性头晕。所谓心源性头晕,指的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大脑一过性供血不足,比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脏泵血能力下降,都可能让人突然眩晕甚至晕厥。带着这样的判断,医生立即为她安排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监测心率和血流情况。徐兰娟躺在检查床上,胸口贴满电极片,心跳声在仪器上清晰跳动。丈夫则坐在一旁,不停攥着衣角,额头布满焦急的汗。
检查报告很快出来,却并未显示任何明显异常。心率规律,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在正常范围,血管也未见堵塞或狭窄。医生皱起眉头,翻看结果反复确认,又调阅她的血常规和血糖化验单,仍是一切正常。医生见状,只好把排查的方向转到颈椎方面上。因为在临床上,颈椎退行性改变常可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眩晕、手麻、供血不足。于是医生又安排她做了颈椎CT检查,但影像结果显示椎体排列尚可,椎间隙未见明显狭窄,也没有明显骨质增生或压迫迹象。
看着颈椎检查未见异常,医生担心她的眩晕另有隐情,便继续安排了脑血流超声以观察椎基底动脉情况。结果提示血流速度正常,管壁光滑,没有明显狭窄。随后查血糖、血脂:空腹血糖5.2mmol/L,甘油三酯1.32mmol/L,总胆固醇4.7mmol/L,均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为了进一步排除胸腔病变,徐兰娟还做了胸部DR,结果显示心影大小正常,肺野清晰。
可没想到,连续几项检查结果下来,几乎全是“未见明显异常”。这让徐兰娟和家人陷入困惑:她明明症状频繁,严重到影响生活,可所有的检查单都在提醒正常。医生一时难以给出确切诊断,只能建议她先入院观察。
可住院几天后,徐兰娟的状态肉眼可见地每况愈下。原本在家里还能勉强吃下一大碗米线,如今她只夹上几口就摇头放下筷子,甚至连稀粥都觉得恶心。身体稍微一动,立刻伴随着强烈的眩晕和反胃,仿佛整个胃都要翻上来一样,让她整日都提不起精神。大儿子来送饭时,看到母亲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眼眶当场就红了。徐兰娟想勉强坐起来安慰儿子,可身体刚抬起半寸,眩晕感瞬间袭来,她只得痛苦地闭上眼,紧握住床沿才没倒下。
大儿子急忙上前扶住她,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掉。他哽咽着说不出完整的话,只是一遍遍低声喊着“妈”。情绪在病房里瞬间堆积到顶点,大儿子一见医生捡来查房,情绪便彻底失控,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声音颤抖又刺耳:“医生,你们除了开检查单,还能做什么?折腾了这么久,钱花了一大堆,我妈却一天天垮下去,你们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索命啊?到底能不能给个结果!”
此话一出,病房空气瞬间凝固,连整理病历的护士都愣住了。徐兰娟靠在床头,满脸虚汗,双唇苍白颤抖着,想要开口劝慰,却虚弱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医生沉默片刻,缓缓起身,语气放缓:“我理解您的担心,徐女士的病情确实比较复杂,我们正在逐步排查,需要一些时间。”
可这句“理解”反而像火星般点燃了丈夫的怒火,大儿子红着眼睛,声音发抖:“理解?你让我们怎么理解?你理解我妈三天两头就半夜被头晕惊醒,恶心得吐不出东西?理解她稍微一动就眼前发黑,像随时要倒下去的恐惧吗?你们说在排查,可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我们拿什么去等!”
见家属情绪激烈,主治医生只得放下病历,连声安抚:“我们明白您的担心,今天就会组织科室大会诊,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大儿子听到“大查房”和“大会诊”几个字,情绪稍稍缓和,但眼神依旧凌厉,死死盯着医生,生怕再被搪塞。
第二天上午,神经内科主任带着几名主治和住院医走进病房。主任翻了翻病历,很快就觉得徐兰娟的情况有些异常:血压并不算严重,却频繁出现眩晕、呕吐,甚至连站立都困难。主任暗自揣测,这里面必然有关键环节被遗漏了。主任走到床边,示意众人安静,然后俯身耐心询问了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
正准备结束对话时,徐兰娟的脸色骤然发白,额头渗出密密麻麻的冷汗,眼神瞬间涣散。她双手紧抓床单,手指僵硬得发抖,胸口急促起伏,呼吸像被人掐住。耳边的嗡鸣让她痛苦得皱紧眉头,嘴唇也渐渐失去血色。病房顿时一阵慌乱,护士迅速搬来氧气瓶,大儿子吓得泪流满面,紧紧抱着母亲的手不放,声音颤抖:“妈,你撑住啊!”
而一旁的主任却目光锐利,牢牢盯着徐兰娟的反应,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几天来零散的线索像拼图一样被拼合到一起,他很快捕捉到了关键。随后,主任果断在病历上加开了几项之前从而出现过的检查,心里已有了初步的判断。结果出来后,果然印证了他的猜想。
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仅仅两周,徐兰娟的状态有了明显转变。脸色渐渐恢复红润,眼下的黑眼圈淡了许多,夜里终于能安稳睡下五六个小时,白天走路也不再头晕恶心。困扰她多日的眩晕症状渐渐消失,整个人精神焕发。
出院那天,徐兰娟特意换上了久违的干净衣服,披上围巾,整个人比入院时判若两人。她走到主任面前,眼眶微湿,双手紧紧握住主任的手,激动得连声道谢:“主任,真是太感谢您了!没想到折磨我这么久的病,两周就能缓过来,更没想到背后竟然是这样的原因……”
原来,主任在见到徐兰娟突发的症状后,迅速在脑海中梳理她几天以来的病程。高血压已被排除,心脏检查也显示正常,颈椎和血管同样没有问题。她的眩晕来得突然而猛烈,常常伴随恶心、呕吐,却没有意识障碍和听力损失。主任意识到,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心源性或脑源性头晕,而更可能与耳源性疾病相关。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差异,决定将方向转向前庭系统。
为进一步查证,主任安排了前庭功能相关检查。在冷刺激眼震实验中,徐兰娟在接受刺激后出现了明显的水平眼震,慢相速度高于正常值,提示前庭反应异常。紧接着在头部快速转动试验中,她的眼球运动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检查过程中,徐兰娟面色苍白,额头汗水不断,双手紧握床沿,几度险些呕吐。每一项异常结果都让主任更加确信,病根就在前庭神经。
结合徐兰娟近期的病史,主任进一步追问其发作前是否有感染表现。翻阅病历记录发现,她在入院前两周曾出现过咽喉不适和轻微咳嗽,被她当作普通感冒忽略。主任心里逐渐清晰起来,许多前庭神经炎患者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病毒侵袭导致前庭神经受损,进而引发剧烈的眩晕。所有线索都对上了,他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
确诊为前庭神经炎后,治疗方案迅速制定。医生为徐兰娟开具了抗病毒药物、激素以及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同时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初期,徐兰娟依旧频繁眩晕,稍一坐起便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至需要护士搀扶才能走到卫生间。虽然过程艰难,但主任坚信这种疾病的恢复依赖于耐心与时间,只要坚持,症状会逐渐缓解。
一周后,徐兰娟的状态出现转机。她仍旧偶尔感到头晕,但不再像此前那样猛烈。胃口逐渐恢复,能在病房里独自吃下一小碗稀饭。夜里也能连续睡上几个小时,早晨醒来时神情比入院时轻松了许多。徐兰娟的儿子和丈夫明显感受到变化,虽然依旧担心,但看着她能下床走动几步,心里终于有了安慰。
两周后,疗效更加显著。徐兰娟已经可以独立在走廊上来回慢慢行走,眩晕感只在快速转头时出现,持续时间也缩短到几分钟。她的面色红润起来,体重略有回升,原本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医生安排的复查提示前庭功能逐渐恢复,体位变化引发的眼震已不再明显。病房里的护士都说徐兰娟像换了一个人,眼神不再空洞,而是透出久违的生气。
出院前,主任再次总结徐兰娟的病程。前庭神经炎是一种常见却极易被误诊的疾病,早期常被混淆为高血压、颈椎病或心脏病。影像学和常规检查多显示正常,只有通过专门的前庭功能测试才能确认。幸运的是,徐兰娟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避免了长时间的反复折磨。回顾这段经历,她的家人仍心有余悸,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身体发出的信号绝不能忽视,尤其是反复的头晕,更应当及时就医,才能守住健康的底线。
内容资料来源:
1.赵非一. 脖子酸痛、头晕又手麻,或许不是颈椎病——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1,(04):30-31.
2.李心远. 头晕又手麻,却不是颈椎病,原来竟然是小脑“离家出走”在椎管“安家”[J].祝您健康,2020,(11):24-25.
3.头晕、手麻时要当心[N].科技日报,2002-04-28.
(《47岁女子频繁头晕,头颅CT和心电图检查正常,主任一句话揭开真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