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为什么上不了正席?

147小编 98 2025-06-23

在很多人印象中,狗肉是民间小吃,甚至被不少地方立法排除出正常食物行列。

但,古人吃狗肉,不但吃得理直气壮,还吃得很“讲究”。狗肉为什么上不了正席呢?

周朝时,狗肉是“御席八珍”之一,跟牛羊猪齐名。

每逢重大祭祀,犬肉作为“祭天之首”,是要先献后食的。

在《礼记》里记载,规定专人饲养、屠宰、烹饪,整个流程都按礼仪走。那时候吃狗,是身份象征,更是礼数体现。

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原是沛县街头卖狗肉的屠户。他当时在沛县“鼋汁狗肉”已成名菜,连贵族都专门坐车来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与烹饪简书里,也明确记录了狗肉如何入药、怎么炖煮。

这些医学与食谱材料,说明一件事,狗肉不仅好吃,还被当作强身补品来用。

但到了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进驻中原,狗的角色开始转变。他们骑马打猎,把狗当伙伴,不轻易宰杀。南方佛教兴起,提倡“众生平等”,杀狗渐被视为罪过。

尽管如此,狗肉在百姓生活里也没完全退场。

唐宋时,虽然上层吃得少,但民间依旧靠狗肉果腹。尤其灾荒年,牛马太贵,狗肉便成为下层百姓唯一的肉类来源。

在一些市井巷弄,卖狗肉的小贩用“犬羹”招牌,藏头露尾,但依旧不乏食客。

宋代初年,狗肉还在庙会、婚宴、年节上露脸。

可就在这时,一场匪夷所思的“狗命风波”,改变了一切。

1102年,北宋政局平稳,宋徽宗赵佶刚刚登基,正是收买人心、树立威信的时候。

当时,一位小官范致虚,写封奏折,说件很离谱的事。

他说:“皇上属狗,狗乃陛下本命神兽,怎能随便屠宰?

这套马屁话不会被当真,可宋徽宗听完眼睛一亮。他生性好玄学,喜欢道教、图腾、风水那一套。有人把狗吹成神,他居然信了。

于是,宋徽宗一纸诏令:“禁屠犬,凡食狗肉者,流放三千里。”开封府还立一块“犬神碑”,官员奉命捉拿吃狗的人。谁敢违令?杀无赦。

当时街头巷尾靠狗肉糊口的屠夫、摊贩、饭馆非常多?突如其来的禁令让整个城市炸了锅。

反应激烈的太学学子,联合上书:“神宗属鼠,怎么不禁猫?怎地狗倒成神仙?”

这些人的大道理,对于当时皇帝来说,等于是打脸。

一夜之间,狗肉从合法商品变成“禁药”,全国上万人因“食狗”遭流放、拘押、家破人亡。

一些地方连卖羊肉的都遭殃,狗肉卖不得,商贩就偷偷“挂羊头卖狗肉”,这句成语就是那时传下来的。

可笑的是,有些地方官为邀功,抓人不看有没有吃狗肉,只看嘴角沾没沾汤汁,真是草木皆兵。

民间狗肉铺悄悄改成“咸汤馆”,菜名不提“狗”字,菜单上写“热肉羹”“红煮片”,懂的人一看就明白。大家也都心里有数:狗肉沾不得,一口下肚,说不定全家遭殃。

宋徽宗这道禁令,彻底把狗肉从“桌面”赶进黑市,不但改写了食物的命运,也让“狗”从食材变成禁忌,而范致虚因这封奏折,得赏银两万两,一跃升官。

朝中上下纷纷效仿,开始拿属相做文章:谁属牛,就说牛是神兽;谁属鸡,就说鸡不可杀。

可惜,只有“狗”的禁令被执行得非常彻底,影响深远。

时值今日,还有很多人说不出为什么狗肉不能上桌。

只是隐约知道,它“不吉利,但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根子是从皇帝宠信一句“属狗”的话开始的。

而清朝满族的禁忌横扫中原,狗肉被彻 底“摘牌”

而1634年,满洲的努尔哈赤,在明军围剿中四处突围,被追兵逼入冰封的江面,寒气彻骨,眼看快逃不掉了,一条黄狗从身后扑上来,趴在冰上,用体温慢慢融出一条水道,让努尔哈赤渡江逃命。

没跑多远,又有一群乌鸦盘旋遮天,把他身形藏在树林上空。

后来,这事传开,满洲人一口咬定:黄狗是救命恩犬,乌鸦是护主神禽,从此不许杀、不许吃。

等清朝彻底掌控中原,这条“狗不能吃”的家规,就成为对汉人强制推行的法律。

《大清律例》明文规定:“凡汉民宴席屠犬者,视为违制,轻者杖责,重者流徙。”

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家请客吃饭,桌上摆狗肉,都得挨板子、甚至发配边疆。

而汉人千百年吃狗肉已成习惯,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

为了让人“心甘情愿”不吃,清廷干脆动起文化手段。

一些道教、佛教的经文被删改,原本中性描述狗肉的段落,被篡改成“秽肉”、“浊气”、“损福”。

被下令“删去狗肉菜谱”,连庙会祭祀也不得用狗做供品。

江苏、山东一些原本以狗肉闻名的小镇,厨师改做羊肉、猪肉,但菜谱还是老的,只是改个名字罢了。

百姓嘴上不说,心里有数。当时文人都怕写狗肉,怕留下“逆清”的把柄,没几本书再记得这段“被剥夺的味道”。

代表性的变化,是狗肉在“满汉全席”里被彻 底剔除。

可满汉全席原意是体现南北融合、民族和解,狗肉连边都不沾。

108道菜,一道“犬羹”都没有。这个“缺口”,说明了一个政治立场,有些传统,留不得。不止宴席,清朝还建立“狗肉举报机制”。每逢年节,衙门都会派人巡逻,闻汤识菜,一旦发现犬肉,立刻拘人、罚银、登报示众。

很多家族不得不在门上贴“本宅素食,不煮犬羹”字条,以免惹祸上门。

从此,狗肉彻底被打入“食物冷宫”,成为吃不得、说不得、写不得的禁忌食材。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而进入现代,狗肉仍是个绕不开的饮食话题。

有人坚持它是美味传统,有人认为它不该再存在,争议从来没停过。

在深圳的地方法条里,“犬类不得作为食品资源”,这句话直接封死狗肉的合法通道。

而2020年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也没把狗列为“可食用家畜”,虽然没有直接说“禁止吃狗”,但在法律层面,已经明确“你最好别吃”。

但争议依旧存在,广西玉林每年夏至狗肉节照样热闹,尽管舆论两J分化,当地仍视狗肉为传统风俗,不愿割舍。

有人甚至从宋代以前的文献找依据,说“狗肉乃古菜之祖”,想为它正名。

可惜,大量典籍在清代遭焚毁,能留下的也不多。

现代的年轻人,对狗肉没兴趣。大部分人以狗为宠物,食欲和情感交织,自然就远离狗肉,一旦没人记得狗肉曾经的地位,文化就被“改写了”。狗肉的历史就成了空白。

而在韩国、越南等国,狗肉仍有市场,甚至在节庆中有固定菜色。

越南河内的狗肉酒楼比比皆是,韩国则正处于“是否全面禁食”的过渡期,这些现象说明:狗肉不是天生的禁忌,而是文化的选择与变化。

过去是政治决定命运,现在是舆论与法律在定义未来。曾经站上御席、扛过饥荒的狗肉,如今在“吃与不吃”的博弈中,走向一个模糊的结局。你有和看法?请到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 买楼房要遵循这七条风水原则!
下一篇: 八字命理看谁不宜吃牛狗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