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四)连中“三元”
160 2025-10-09
关注健康的朋友,2025年上半年是不是总觉得不对劲:没理由就烦躁、眼睛干得睁不开、吃饭没胃口还腹胀?其实这不是“体质差”,而是老祖宗在《黄帝内经》里早说过的“五运六气”在起作用。今天咱们用“小白也能懂”的话,把这门学问拆透——先弄清“什么是五运、什么是六气”,再到“2025年为啥木气旺”“明年2026年怎么算”,学会了就能自己预判每年养生重点,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厉害!
《黄帝内经》认为,“天人是同频的”——自然的气候变动会影响人体健康,而五运六气就是解读“自然气候”与“人体”关联的核心工具,简单说就是“用干支算天时,用天时调身体”。
1. 什么是五运?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气的年度运行变化,对应一年中五行的强弱,由“年干”(比如2025年“乙巳年”的“乙”)推算而来。
它决定全年整体的气候倾向,还直接关联人体五脏: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同时分“太过”(气偏强,比如甲年土运太过)和“不及”(气偏弱,比如2025年乙年金运不及),气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对应脏腑的状态。
2. 什么是六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的半年变化,对应上半年“司天之气”和下半年“在泉之气”,由“年支”(比如2025年“乙巳年”的“巳”)推算而来。
它决定每半年的气候类型,比如“巳亥年”上半年是“厥阴风木”(风+木气旺)、下半年是“少阳相火”(热+湿气重),不同气候类型会引发不同的高发健康问题,像上半年木气旺易扰肝,下半年湿热重易困脾。
要算五运六气,得先记三个“基础工具”,《黄帝内经》里的推算都靠它们:
1. 年干:10个字,分“阳”和“阴”
年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字,按“阳干”“阴干”分强弱:
- 阳干(气偏强,叫“运太过”):甲、丙、戊、庚、壬(可记“甲丙戊庚壬,阳干气更盛”);
- 阴干(气偏弱,叫“运不及”):乙、丁、己、辛、癸(可记“乙丁己辛癸,阴干气稍弱”)。
2. 地支:12个字,对应“半年气候”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字,对应12生肖(子=鼠、丑=牛……亥=猪),每两个地支固定对应一组“司天+在泉”气候,比如:
- 子午年(鼠、马):上半年少阴君火司天,下半年阳明燥金在泉
- 巳亥年(蛇、猪):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下半年少阳相火在泉
3. 五行相生相克:理解“气的影响”的关键
五运六气的核心是“五行”,它们之间有“相生”(互相帮助)和“相克”(互相制约)的关系,《黄帝内经》里叫“相生而勿害,相克而勿制”: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如木气旺,火气也会跟着旺);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比如金气弱,就拦不住木气旺)——这也是2025年木气过旺的关键原因。
2025年是“乙巳年”,咱们用“年干定五运、年支定六气”的步骤,一步步算清楚:
1. 第一步:年干“乙”→ 定全年五运:金运不及
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合化”规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 年干是“乙”,对应“乙庚化金”,所以2025年的“五运”是“金运”;
- 再看“乙”是阴干,所以是“金运不及”(金气偏弱)。
结合五行相克“金克木”:金气弱了,就像“拦不住疯长的树木”,木气自然更旺——这是2025年木气过旺的“全年原因”。
2. 第二步:地支“巳”→ 定上下半年六气:上半年木旺、下半年火旺
按《黄帝内经》“地支对应司天在泉”的固定规律,2025年地支是“巳”,对应“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 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厥阴”对应风+木,木气本就旺,再加上“金运不及”拦不住,所以木气更盛——反映在身体上,肝属木,肝火易亢(烦躁、眼干),木克土(脾属土),脾胃易弱(没胃口、腹胀);
- 下半年(少阳相火在泉):“少阳相火”是热邪,再加上“火生土”(土对应湿),热+湿=湿热——反映在身体上,脾胃被湿热困着(口苦、大便黏马桶),湿热往下走还会引发泌尿系统不适。
这门学问不是“空谈”,从古代医圣到现代院士,都用实践证明了它的价值:
1. 现代案例:王永炎院士的疫情预判
2019年是“己亥年”(地支“亥”,和2025年“巳”同属“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当年6月,王永炎院士依据五运六气推算“冬至后运气叠加,易生瘟疫”。后来新冠疫情的出现,精准印证了这个判断,也让《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再次被关注。
2. 古代案例:张仲景的“未病先断”
东汉医圣张仲景见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时,说“你生于丁巳年(年干“丁”属木运不及,年支“巳”属厥阴风木司天),先天肝气弱,40岁再逢丁巳年(运气又叠加),会眉落、半年而逝”。王仲宣当时不信,20年后真的如预言般病逝——这正是“年干定五运、年支定六气”的临床应用。
懂了规律,养生就能“精准发力”,不用再跟风试错:
1. 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重点疏肝+防风
- 饮食:多喝玫瑰花陈皮茶(疏肝解郁),吃山药南瓜粥(健脾,防木克土);少吃辣椒、生姜(别再助肝火);
- 作息:早睡早起(晚10点半前睡,早6-7点起),早上多去公园散步(借自然阳气帮肝气升发);
- 小技巧:每天按揉太冲穴(脚背大脚趾和二脚趾间的凹陷)5分钟,疏肝效果特别好。
2. 下半年(少阳相火在泉):重点清热+祛湿
- 饮食:煮冬瓜薏仁水、绿豆汤(清热利湿),吃凉拌苦瓜(去湿热);别吃火锅、烧烤、甜蛋糕(全是助热助湿的);
- 作息:可稍晚睡(别超11点),但中午一定要午睡30分钟(补阴,防上火失眠);
- 小技巧:按揉阴陵泉(小腿内侧,膝盖下方骨头边缘),每次3分钟,帮身体排湿气。
学会了方法,咱们试着算2026年“丙午年”:
1. 年干“丙”→ 五运:按“丙辛化水”,“丙”是阳干→ 水运太过(水气偏强,肾属水,明年要多护肾);
2. 地支“午”→ 六气:按“子午年对应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上半年心火易旺(防口舌生疮、心烦),下半年燥气重(防咳嗽、皮肤干)。
所以2026年养生重点很明确:全年护肾,上半年清心火,下半年养肺防燥——是不是很简单?
挖掘《黄帝内经》的智慧,不仅能让我们找到守护生命健康源头的方法,更能在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智慧,为健康前源筑牢根基。当我们能顺着年干、地支算出每一年的养生方向,就该主动把生命健康握在自己手里:
不再等生病才调理,而是提前预防、顺时养生;不再觉得传统文化遥远,而是用五运六气的学问,让老祖宗的智慧融入三餐四季。这份“治未病”的智慧,值得我们代代学、代代传,让更多人能懂养生、会养生,真正实现健康自在!
特别说明
本文仅作传统文化交流与学习之用,旨在挖掘《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智慧,帮助大家理解“天人相应”的理念,增强文化自信。五运六气是古人总结的自然与健康的关联规律,具体养生需结合个人体质调整,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 #2025养生指南 #传统文化与健康 #中医养生智慧#主动养生防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