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为什么用“上”,下厨房为什么用“下”,看后涨知识了!

147小编 74 2025-10-09

上厕所,还是下厨房?别小看这点小事,生活里咱们总挂在嘴边。但你细琢磨,这“上”和“下”还真挺有讲究的。有人结婚一激动喊“妈,我去上厨房了”,旁边亲戚立马笑岔了气,说这哪门子词啊。可是想深一层,咱们为什么这么说?明明都是去个地儿,偏偏“厕所”要上、“厨房”得下,这背后有啥门道?

说起来,小到个厕所、厨房,其实挺难找到古人记事。历史书上,皇帝干啥、将军打仗,都绘声绘色,偏偏没人闲得刻意记谁厕所蹲哪儿。但你别说,人要吃喝拉撒,总得处理。真要把这个话题挖下去,还真能刨出一大堆耐人寻味的细节出来。

你看,考古队挖地可不光为宝贝——偶尔也会挖出个陶制的厕所来。陶厕所这玩意可比啥青铜鼎亲民多了。咱先别嫌脏,这些玩意帮咱补了书上没说的空:原来早在秦汉那会儿,大伙就用陶做的“马桶”,有的被直接放进了墓里陪葬,说不定死者在地下也想方便点,不然怎么能舒坦。

不过单看样子没意思,咱得瞧瞧这“厕所”字怎么组成的。小时候背字根,家里老人说“厕”啊,“圂”啊,看起来都稀罕,写法复杂,意思还挺有讲头。有学问的人说那“圂”字像个篱笆围着一头猪,再想想,诶,那不就是猪圈?你琢磨琢磨,为什么古人要把猪和厕所捆一起?这就得说说他们那点“金贵”的积肥小算盘了。人和猪都得便便,自然不会浪费,多年的农家好肥料就这么来的。别怪人古怪,其实,到底还是日子过出来的经验。

而且,细说“溷”这个字,连着“脏”、“圈”一起来,猪圈就是厕所、厕所就是猪圈,那味儿……嗯,从字里就能闻出来。你品,从“猪”和“人”一道进出,怕是现代人想都不敢想,但放在当年,真没那么多讲究。家里要是能自己攒下好肥,还真有点自豪感。农书里说得明明白白:“溷中熟粪”为上品,就跟粮仓收成似的,老百姓有啥不用就不舍得。

但有时候,命运交错也容易让后人误会。有个故事挺逗——说周文王的妈太任,当年怀着文王,偏偏就在猪圈边方便时,孩子生下来了。史书写得煞有介事,好像这传奇就此注定。可你别带现在的眼光看,那年代厕所和猪圈本来就挨一起,生个孩子在这也算不得乱子,要搁现在,就跟厕所生娃一样,谁会觉得娘低贱?可惜有时后人口舌快,动不动就想找八卦。

再说点阴冷的。吕后整戚夫人的事,史里多少人一读都琢磨不透。她是真狠,把戚夫人弄残、丢厕所里,让她“做人彘”(大猪)。你看那描写,臭气熏天里人和猪混一起,残忍不忍,先不说,单那厕所的结构——和猪圈一体,连汉惠帝听说了都哭着病倒了。当时的厕所可不是咱们家里的“卫生间”。其实,他们在“阁楼”上做事,下面就有猪拱,一家子上下一心,就差猪也说两句“咱再来点肥吧”。

你再想那些考古出土的陶马桶,好不容易看到些实物。老式的厕所其实是一节阁楼,底下空着,猪悠闲地转。人方便时要踩阶梯上去——“上厕所”这个说法估计就是这么来滴,真不是谁抬举自己。想当年,站在自家高高的台阶上看着猪圈,心里还带点自得,“咱家日子旺气,连厕所都高人一等”。

不过,厨房这边就不一样了。“下厨房”,往往带点辛酸。你要从房间出去,走到院子角落、矮房小屋——所谓“厨房”,常常得往下走。祖上留下来的大宅子,最体面是正房,谁都得仰视。厨房呢,一角偏远,朝北阴湿,人进厨房,总像要从人前退回去一样。哪个女儿、媳妇愿意招手说“我要上厨房”?大户人家也讲究个尊卑,主人叱咤风云,高高在上,厨房里仆妇手脚麻利,脸上大汗淋漓,全家老小等着一锅热饭,光环全在人前。哪怕自家闺女自得可爱,饭菜端上,也换不回“上席”的尊贵。

还真有人考古去量过房高。老宅子正厅台阶至少三五节,厨房门槛却低洼沾泥,出门踩着湿气。时间长了,“下厨房”顺理成章。

咱中国人爱讲究,上、下里边都是规矩——美其名曰“礼序”,归根结底,日子也是委屈来、讲究去,谁能想到厨房厕所一高一低,都成了说话的门道。

有时想想,权势、风水、男女那点事,其实都藏在这一进一出的生活里。你在家喊一声“我要上厕所”,家里小孩也跟着学,一代代就这么传下来了。小事背后,有大文章。我们常说学问在书本上,其实柴米油盐的地方,最见人性本味。

你说,这“上厕所”是日子给磨出来的巧思,“下厨房”却是规矩里的无奈。等到今天, 水冲马桶和敞亮开放厨房,谁还能说“上”、“下”一定重要?但这些被我们顺嘴带过的词,藏着古人的一点精明、一点辛酸,也有点嘱托。

有时候细琢磨这些老说法,仿佛能看见旧日的院落:台阶上落着光,厨房的烟火顺着角门升起,有小孩奔跑,也有女人弯腰,远处偶尔传来一声猪叫。上厕、下厨,都不是体面的事,却又关系生活的本分。至于以后是不是还会有“上卫生间、下敲代码”这样的新词?谁说得准呢。

上一篇: 三僚曾真君梅州亲授:解锁阴宅风水千年智慧,传承华夏堪舆精髓
下一篇: 判了,全国首例,楼上把厨房改成厕所,楼下起诉,法官“改回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