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最好的风水:是夫妻同心
123 2025-10-09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一场灾难的前奏,竟是一根江面上莫名其妙立起来的大木头。
1933年夏天,四川灌县(今都江堰)二王庙前,江水缓缓流淌,庙檐上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响。
那天,庙外来了一位道士——瘸着腿,背驼得厉害,拄着一根干树枝,衣服破得看不出颜色。
人群正烧香拜水神,他突然站在宝瓶口岸边,大声喊了一句:“李二郎要立桅杆,立不起桅杆,全川不平安!”
没人听懂。
有人以为他疯了,有人笑着摇头,也有人凑近看了看那副样子,转头就走。
七天后,江流上游漂来一根粗木头——直径一丈多,长八丈,看着像是老树干,表面裂纹像鱼鳞。
它顺水漂到宝瓶口,忽然在江中竖了起来,五丈多高,就那么立着。
像是有人从水底托住了它。
谁也没想到,那玩意儿竟然真成了“桅杆”。
而那道士,就在它立起来的那天,坐在庙口的石头上哭了。
他一边哭一边说:“天机不能说破!”说完,转身钻进山里,从此没人再见过他。
这时候,没人知道真正的危险还没来。
叠溪古城在岷江上游,是个靠山临水的小城。
城后是山,前面是江,老百姓靠种地过日子。
城建得紧凑,石板路窄得两人并排都得侧身。
当地人管后山叫“乌龟山”——因为山脚那块石头像只趴着的乌龟。
十年前,也就是1923年夏天,那道士曾经来过这儿,说了句:“十年后,这只乌龟要下水。”
谁听得进去?那会儿,四川正乱,大小军阀轮番坐庄,老百姓自顾不暇。
茂县县长张雪岩倒是听过一些传闻,说是地下常有低沉的响声,但也没引起重视。
那时候,地震还不是常识,堰塞湖更没几个人懂。
8月25日,天气闷热,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
下午3点50分,叠溪古城突然地动山摇。
有人在街上卖豆腐,有人在屋里喂猪,还有孩子在用石头打水漂。
一瞬间,山崩地裂,整个城像被天神一拳砸进了地里。
泥石流从“乌龟山”后面冲下来,跟洪水一样。
大城小巷,连人带房都被吞了。
几千人没跑出来。
全埋了。
唯一活下来的是县公安局的一个工人,那天请假上山,到一座城隍庙烧香。
中午天太热,就在庙外凉亭打了个盹。
地震时,他抱住亭子柱子,看着整座城消失在灰尘和泥浆里。
那亭子没倒,可能是因为建在岩石上。
也可能,只是命大。
地震造成的塌方堵住了岷江,形成了好几个堰塞湖。
水一天天往上涨,像是在酝酿一场更大的事。
堰塞体撑了45天。10月9日晚上,茂县城内,县长张雪岩正在衙门看文件。
那时候他已经听说堰塞湖的事,但没意识到危险有多大。
忽然,远处传来轰隆声——越来越近,像大军压境。
他冲出门,站上城墙,刚拿起望远镜,就看见黑夜里一堵墙一样的水冲过来了。
没过几分钟,大水灌进城里,房子像纸壳一样飘起来。
街道全淹了,连县衙的门楼都被冲垮了。
那晚,整个茂县城几乎被洗平。
接下来的两天,洪水顺着岷江一路往下冲。
威州、汶川、都江堰,沿线村庄不断传来消息:房子没了,人也找不到。
有人看到江面上漂着棺材,有的棺材还没封口,里面的尸体翻滚着被水卷走。
10月10日早晨,灌县江边的居民被惊醒——不是地震,是水声。
江面上像是有怪兽翻滚,七八米高的浪头夹着树枝、房梁,还有尸体和牲口。
有人说那是“蛟龙发水”,更有人看到夜里有房子被冲进江里,窗户里还亮着灯。
这事儿之后,堰塞湖的危险才被真正重视起来。
不过那时候,已经晚了。
根据民国时期的统计数据,这场地震和次生洪灾一共造成了1.2万到1.8万人死亡。
茂县的21个寨子全没了,威州变成了废墟,汶川低洼地区一片泥浆。
灾后,灌县满地都是尸体和牲口,天气热,尸臭和腐烂的鱼混在一起,整个城市像个巨大的伤口。
村民捡江里的死鱼吃,心里却发毛——那鱼身上还缠着人的衣服。
街头谣言四起,有人说那道士是神仙,也有人说他是地师出身,懂山势风水。
有人听说,他年轻时在川西修过水利,后来疯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是当年李四光带的一批地质学生,后来离队了,自己隐居在山里。
可这些都没法证实。
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再见过他。
但他的那句话,“立不起桅杆,四川不平安”,却成了很多人心里的阴影。
因为那根“桅杆”——那根漂来的木头,就在地震那天倒下了。
再后来,叠溪古城没了,整个遗址沉在水底。
那片地方成了新的湖泊,地图上改了名字,只剩下几块石碑记录着曾经住过几千人的地方。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笑话他说的话了。
参考资料:
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灾害大事记》,地震出版社,2000年
范祥雍,《中国堰塞湖灾害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李四光口述,李四光纪念馆编,《李四光地质文集》,地质出版社,1985年
四川省档案馆编,《1933年叠溪地震档案资料汇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