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骑楼老字号# 远东公司的侨商往事与骑楼兴衰

147小编 135 2025-10-09

海口中山路14号,藏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工商记忆 —— 这里曾是民国时期城内街(今博爱路-中山路一带)三大百货公司之一的“远东公司”旧址,更是琼侨商业智慧融入海口近代商潮的生动注脚。

这里,前身是“大亚旅店”。1919年,嘉积商人马元山、柯德三见同乡在博爱北路经营的精华公司,凭“侨货+本地需求”的定位生意红火,便联合集资四万银元盘下旅店旧址,改建成远东公司,主营百货零售。小到南洋香皂、侨批信纸,大到西洋钟表、机制布料,商品多由侨商从新加坡、香港转运而来,很快成为市民与侨眷青睐的采购点。

这家侨资商号以二层骑楼为经营空间,在当时城内街颇具竞争力:一层设开放式柜台,方便路人随手挑选日用品;二层专辟“侨眷专属服务区”,除陈列高端侨货,还提供侨批代转、商品预订等增值服务,精准契合侨胞需求。虽借鉴精华公司“侨货为主、本地货为辅”的思路,但凭借更宽敞的柜台陈列、更灵活的赊销制度,远东公司迅速与对方形成抗衡之势,二者的较量也被老海口人称作“城内街论成败”。

初期双方实力相当,甚至在1925年前后携手推动城内街成为海口“百货核心区”。然而20世纪30年代起,海南受抗战局势冲击,海运中断导致侨货断供,加上民众购买力锐减,远东公司经营日渐艰难,最终于1938年前后歇业。

其商铺被琼侨富商王先树收购,转型为“裕大公司”,主打布匹批发 —— 彼时民生需求转向基本物资,裕大公司凭借从广州、湛江调入的土布、洋布,一度成为海口南部乡镇商贩的主要货源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王先树同时经营着中山路70号的“大亚酒店”,这家始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南洋风格酒店,虽与远东公司(原14号大亚旅店)分属不同门牌,却因同一经营者,在海口近代侨商产业布局中形成了微妙联结。

从建筑本身来看,这处二层骑楼是海口骑楼风貌的典型范例,留存着鲜明的南洋装饰风格:立面排布着连续的弧形拱券,券顶雕刻缠枝莲纹样,二层窗楣处“远东公司”的商号残痕至今清晰可辨,底层骑楼柱廊的柱础采用仿罗马式设计,既满足遮雨通行的实用需求,又透着南洋美学的独特韵味。

关于远东公司的倒闭,民间曾有“风水相克”的说法 —— 因紧邻精华公司,且建筑高度相近却临街位置稍逊,被戏称为“东家压西家”;而据《海口商业志》记载,1933年一场强台风摧毁了其临街玻璃幕墙,修复后客源已明显减少,这一细节也被老商户视作“时运不济”的象征。

经实地探访及《海口市志》核对,如今的中山路14号仍保持二层主体结构,为混合用途建筑:底层仍是商铺,售卖海南特产与日用百货;二层作为民居,部分住户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木质楼梯与花窗。尽管历经多次内部改建,建筑外立面的南洋风格装饰与骑楼主体结构仍得以完整留存。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时,该建筑因“见证琼侨商业转型”被纳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2013年《海口骑楼文化》专著更将其列为“20世纪琼商应对社会变迁的典型案例”。

从侨资百货的兴起,到顺应时势转向布匹批发,再到成为骑楼保护建筑,中山路14号里的远东公司,不仅承载着一家商号的兴衰往事,更折射出海口近代商业与侨资经济、社会时局的深度交织,让这段藏在骑楼里的侨商记忆,成为琼州海峡畔鲜活的“工商年轮”。

上一篇: 赌王离世近一年为何迟迟不下葬,如今墓地才开始修整,有何隐情?
下一篇: 把日子过顺的2个关键:养好这两样,比啥风水都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