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民居为何不开后窗?为何朝向偏东南15度?藏于民居里的细节

147小编 178 2025-10-09

(一)

南通旧时民居,无论城镇乡村,与邻近的苏州、扬州相比,在建筑高度上一般显得低矮,究其原因,是因为南通地处江海之滨,常年刮风,且风力较大。夏秋之交,时有台风侵袭;而沿江近海,还时常有龙卷风袭击。

南通民居以前一般不开后窗,原因同样是怕"穿堂风"。倘若大风从前后窗穿过,就有可能损坏屋顶,甚至掀倒房屋。另一方面,南通冬天没有生火取暖的习惯,而江淮一带冬季气温偏低,早春更是寒湿难当。不开后窗,西北风吹不进来,有利于室内干燥保暖。再者,南通旧俗认为"开后窗漏财",会让"财气"跑掉,也是担心盗贼破窗而入,所以除了深宅大院四周有高墙护卫的家庭外,一般极少开有后窗。

在民居的朝向选择方面,南通极有讲究。寺庙设计严格以子午向为中轴定位,通常大门、正殿都是朝的正南。当然也有例外,如狼山其原大山门"五山拱北"楼、如皋定慧寺的正门朝的都是正北方向。

与寺院庙宇不同,南通民居从来不以正南方向定位。尽管世世代代人们都说"有钱造座朝南屋,子子孙孙享天福",然而在事实上,民居"朝南屋"并不真正朝向正南,而是偏东南15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寺庙、官衙才能正南,民居则不可。他们认为正南太"硬",于丁口不吉。

对此,有见识的老人们却另有见解,他们告诉大家:南通临江近海,属海洋性气候,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祖先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从当地气候变化的实际出发,认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东15度为最佳方位。春夏之季,东南风贯门而入,凉爽宜人;秋冬之时,西北风擦墙而过,寒冷无碍;连夏末秋初的西南干热风、东北"潮头风"对室温亦无多大影响。这一解释比较合理、可信。

南通城乡民居大门常见有这样一副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清早,人们打开屋门,就能见到红日在天,阳光普照,屋内四季温暖如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人丁旺盛、吉庆有余。

(二)

过去,人们建造新居,早在头一年"大冬"(冬至)节前后,就请来"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址。酒菜相待,敬若上宾。酒足饭饱以后,由主人带领去"看地"。风水先生将罗盘摆下,左盼右顾,说上一通,然后定下方位。这时主人捧出预先准备好的木托盘,上摆生鱼、生肉、粽子数只、大糕一条,放在地上,供奉土地菩萨神马,焚香跪拜,恭敬如仪。随即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于准备建房的界址四角,由主家用大锹挖土,坑内放进茶叶、白米,打下木桩,再用泥土覆盖,桩头露出地面尺许。这一仪式俗称"动土"。

富家大户"动土"的敬神仪式更为隆重,用方桌数张,供奉整猪、整羊、雄鸡、鲤鱼、糕粽等物,挂大红桌围,摆香炉烛台,供财神、土地、鲁班、菩萨、神马。主人身穿长袍马褂,明烛高香,行三拜九叩首大礼。同时,鞭炮齐鸣,焚化黄钱元宝,其排场平民小户难以与其相比。

南通民间建造新居之际,左邻右舍不邀自来,主动帮工。他们各尽其能,"扛房地"、泡石灰、刮旧砖、搬材料、搅烂泥、做小工,干得有条有理、热火朝天。互相帮工建房的民风,在南通自古有之。

主人对匠人及帮工者甚为热情,连过路之人和前来看热闹者都以烟茶招待。从动工到落成,除"开工酒"、"收工酒"正式宴请外,主家每天要置办三餐饭菜,另加上、下午两餐点心老酒,俗称"五顿头"。

建房之始,主家先在施工现场两边各插一根高高的竹篙,上挂竹筛、镜子、柏树枝、芝麻秸。其寓意是粮食满仓,儿孙满堂,今后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更有照妖镜高悬,鬼怪妖魔不敢前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看"风水"、"动土"敬神之类的陋俗大大减少。各地建房按地方政府指定的地点,划定面积建造,逐步走上规范化。然而建房之始,主家一般仍在现场四角,各插一面红旗。这既是旧俗的遗存,又是社会风俗的演变。在他们的心目中,红旗是神圣之物,可以扶正祛邪。

自古以来,砖房造屋以"上梁"最为隆重。"上梁",指木结构民居的大梁,也包括现在建楼房时上的第一块楼板。"上梁喜逢黄道日"。这天,亲戚朋友邻居纷纷送来鱼肉糕粽等各式贺礼。主家则八盘八碗酒菜招待。由一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人,用大红纸写上福禄寿3个正楷大字或只写一个"福"字贴在大梁中间;同时,在后边梁正中或中同立柱上端贴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还有的在中柱贴上吉庆楹联。

上梁时分,一般在更深夜静之时,此间妇女儿童一概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其原因主要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残余,害怕妇女身怀不洁,冲犯了神灵和喜气,担心小孩子不懂事,说出一些不该说的"晦气话"。可见,虽说嘴上讲"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其实内心的禁忌很多很多。不过,禁止妇女儿童进入工地,客观上对保护妇幼人身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倒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人们在"上梁"过程中,互相招呼、配合,均讲"行话",如斧头叫"代富",绳索叫"千金",梯子称"步步高"等等。工匠们烂熟于胸、运用自如,主家们听到这些吉祥话心里自然高兴。

(三)

民居木结构完成以后,接着是砌墙。在前墙一侧的墙基上,过去许多人家往往竖一条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石将军神像,传说可以镇宅,以保家宅平安。四壁墙面砌完,木匠装修门窗户木搭,瓦工覆盖片屋面,各执其事。房间与堂屋之间安装"板壁"和里外房门。里房门通堂屋,外房门对廊檐。有条件的人家,内墙上再加钉一层木板,俗称"贴壁板"。房间地面铺设地板,由"龙骨"支撑,与地面形成空间。贴壁板与地板的作用,都是为了保持干燥,以免阴雨潮湿。江淮地区黄梅季节连日阴雨,地下水位上升,地面墙壁"返潮"生毛,板壁和地板都是防潮防霉的有效措施。一般人家堂屋不铺地板,而用青色方砖斜向铺地。

南通砖木结构的民居,大多采用青砖小瓦。富家大户的大门堂和房屋门面,青砖事先磨光,严丝合缝,平整美观。更考究的还在一些水磨青砖上雕花,常见的题材有"喜鹊登梅"、"凤戏牡丹"、"八洞神仙"、"四喜如意"等,其刀法洗练明快,民间美术味很浓。屋脊角装饰通常是变形龙头或变形如意图案;中间镶一块长方形砖,刻有福禄寿字样或万年青花盆图案。

南通民居在色彩上倾向凝重、朴素。一种是青砖青瓦,不加粉刷,意为青龙、青牛,以水克火。另一种是石灰粉白,在山尖、檐口处抹以黑色,即所谓粉墙素瓦,黑白分明。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无论城乡,红砖红瓦新居到处可见,而新建的楼房则更是颜色艳丽、五彩缤纷。

城市民居,往往比较宽敞高大,较典型的格局有大门堂,设大门、二门。门堂青砖铺地,内为小天井。照壁正对大门,门外看不见内里建筑。拐三门方可进入宅内。住宅有"四关厢"、"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所有屋面瓦片盖得厚厚实实,后檐木椽不外露,檐口用砖头石灰砌实,俗称"实汰封檐"。拥有这类房产者非商贾之家即官宦之后,斗升小民绝不敢奢望。

旧时造屋,很注意防火,"实汰封檐"作用即此。有的人家还建有火墙、火巷,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既免近邻失火,殃及自家;同时家中万一失火,家人携带细软则可通过火巷疏散撤离。

南通历来有美化、绿化居所的风俗。新居落成,大都已在秋冬之际。市民喜欢买几盆菊花、兰花、雀舌、罗汉松盆景置放于天井或室内;花瓶中插养腊梅、天竹;案头茶几上摆一两盆水仙,给新居带来几分生机和春意。

乡村农家,通常于次年清明节前,在房前屋后植树。多为杨、桑、皂角等树种,以及柿子、枇杷等果树。忌植松、柏,认为这两种树是种在坟墓旁边的,种在住宅旁边"不顺遂"。

认真研究南通民居,不难看出,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受着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它是中华诸文化的结合体但又是以崭新的、富有强烈个性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如南通民居中的"四关厢"、"进三堂"住宅,与北京的"四院"同中有异。而南通的私花园,如城东的原"范家花园"、如皋市城东的冒辟疆(襄)与董小宛居住的"水绘园"等,与苏、杭、扬三州的花园则异中有同。南通自古崇尚俭朴,民风淳厚,反映在民居建筑方面,楼台亭阁较少,画梁雕栋不太多见。即使是望族大家的门窗雕花、院墙瓦花、石刻砖雕等,其艺术风格也显得朴素、粗犷。

综观南通民居的沿革和演变过程,我们发现,它走过的是一条与"南越巢居,北朔穴处"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是在濒江临海,无竹木可伐、无山石可采、无壁可穴的特殊自然条件下因地制宜的特殊个例。

摘编自《江海春秋》2012年01期增刊。原文标题:《南通民居摭谈》,作者张自强。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夜航船上

上一篇: 八卦的符号就是八种天象、八个字,看懂这个口诀,你也能掐指一算
下一篇: 一个女人自带最好的风水,不是漂亮,也不是有钱,而是这样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