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破败寒酸,墓碑上方八个大字难以服众

147小编 129 2025-10-09

杜月笙在台湾的归宿

人这辈子能不能“落叶归根”,其实谁都说不准。上海滩的大人物杜月笙,最后竟然葬在了台湾,要说命运会开玩笑,这可真是不小的玩笑了。你想啊,那年他病重躺在香港,临终遗言里还惦记着家里这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最后把仅剩的十万块钱仔细分配——每个人都是份子,女儿还分出嫁没出嫁,儿子每人一份,真像咱们过年包饺子,有个数的。可谁知道,后事的走向竟这么曲折,这么出人意料。

杜月笙这辈子风风火火,上海“三大亨”里他是最会揣摩人心的那个,但晚年却只剩几桩家事,连别人欠自己的钱,都一把火烧了,省得后面子女扯皮——这也算一桩远虑,怕的就是后人凭借他的余威去闹事,这不是疼孩子,是怕孩子再踩坑。旁边谁都劝不动他。他说话还是带着点江湖气:“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子女背债做人。”有时候极知世故,又极温情。

咱总说大人物临终时会不动声色,其实未必。大女儿杜美如常回忆父亲最后那几句话:“我没希望了,可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这两句话今天听起来像是剧本,但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过是病人对着天花板,轻飘飘抖一句气——是带着些心灰,也带着些放不下。

说到“落叶归根”,杜月笙其实一直惦记着老家高桥镇。他知道,自己也是在上海混的人;香港只是躲债避祸的地方,哪里都不像自己的根。他怕人在异乡死得不体面,丧事还吩咐门人要一切从简,“三天,别折腾。”棺材要讲究点,不为面子,只为以后“有朝一日”能运回去。杜月笙临终时没剩下多少“江湖风头”,却在细琐上还想争一口气。

但理想再多,也压不过历史的海潮。1949年以后,大陆已变了天,国民党全线溃败。杜月笙这种在上海滩上混过的,身后徒子徒孙数不清,家里太太、小姨太、大女儿、二儿子,真是比谁家都热闹。可他心里明白:风头已经不是做老大的时候了。蒋介石开始劝身边的名流往台湾去,琢磨着留住人气。那回俩人见面,蒋的话很直白:“上海撑不住,杜先生也该有打算。”可杜月笙没答应——这人混江湖久了,最怕被当消耗品。等闲夜深了,才跟门徒吐苦水:“大官们,把咱当夜壶。尿急了,就端。用完嫌脏,一脚踢开。”听得人心酸,又觉得带点嘲讽。

其实杜月笙是想往香港避一避——就算不能回老家,总比被赶到台湾强。谁知道天不如人愿,他在香港病逝,身后只有一口灵柩,尸骨全靠姨太太姚玉兰点头安排。有人说,自他死后,国民党那边就死活要把灵柩抢到台湾。“活着要你,死了也不能放你。”香港的报纸还调侃,说就算反攻上海,把他的尸骨抬回去,也许能冒出点人气。台湾这边就给他安排了最高规格的丧事阵仗,八字题词、陪祭阵容,有点像活给人看。杜月笙呢,死都动静大,骨头也沉得没人扶,只能十六个人一路抬着。

有意思的是,他们居然没提前修墓地。灵柩运到台湾,先搁在极乐殡仪馆。蒋介石为了表示“重视”,专门找了个风水先生给杜家人挑地儿,最终定在汐止一个小学后山。风水倒是到位了,可墓地却冷清。蒋又拨了点钱,修得并不豪华,远看像安分人家。方向是朝着上海——这事有点讲究,魂要归故里。1953年杜月笙下葬那天,来了五百多位亲友,各种“民国遗老”都凑齐了。棺木用大理石包着,墓碑上八个字“义节秉昭”“誉闻永彰”——蒋介石的题字。但这种褒奖多半是面子。人活着时褒贬不一,死后只有一块碑,一队人。

身后事简单,小学后山风一过,石头也白。起初,后人还常来扫墓,但久而久之,太太们病了,子女也移居海外,这墓地慢慢就荒了,一派凄清。可以说,杜月笙到了最后,只剩一座墓和一座碑了。

有细心的人会发现,他那位亲安排后事的姚玉兰,其实也就葬在旁边。有时候,这种人世的关联比大风大浪还真实,四姨太一辈子跟着他,最后也留在了他身边。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现实呢?人生大事,也许最后只有一个同乡、一个枕骨之地,外人也不会知道。

杜月笙这一生真是传奇。说他是“上海皇帝”,有人服,有人不服;说他是青帮大佬,有人觉得是枭雄,有人当他是能人。政坛沧桑、商场风云,他都走过,也都尝过。人过一世,有的寻风水,有的求后代,有的希望中国有希望。到头来,家事才是最牵挂的事。也许他死前念的那些话,比谁都朴素、都值得回味。每个人都想落叶归根,杜月笙也不例外。而我们这些看客,每遇到风大浪急,总要自问:“什么才是自己的归宿?人世的江湖,究竟能归到哪儿?”

杜月笙的墓地现在依然在那里,风水先生也老了,小学的孩子也换了几代。墓碑上的字,石头上的旧痕,还在。也许某一天,有个后人会来打扫,也许风就这么吹过去,再无人记得石下的人曾经名震一城。人生,很多事本来就凑巧,也未必要有归根的答案。

上一篇: 202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圆满收官 百花“郑”放黄河畔 星光璀璨耀中原
下一篇: 玄关处的风水!这6处把握好了有大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