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四季与五行是如何相合的

一、原文再现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二、今文释义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三、此处疑问:
1、金匮真言是什么含义?
2、自然界的八风是什么?人的经脉病变五风具体都是什么?
3、前面的篇章只提到四季,这一篇开始为什么开始出现了“长夏”?
四、我的理解:
《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四篇,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之作。其核心内容围绕“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探讨自然界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对应关系,以及疾病的藏象分类和诊断治疗原则。
“金匮” 喻指珍贵如金制的匣子,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真言” 即真理之言,揭示人体与自然相通的根本规律。
自然界的八风指的是从八个方位(东西南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吹来的风,这些风与节气、阴阳消长密切相关。正常的风是自然界气候更替的表现,一般不伤人。但当风变得“虚邪贼风”(指与时令季节相反、来得迅猛、乘人体虚弱而侵袭的风),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而人体的“五风”并非指五种风,而是指由于外界“虚邪贼风”侵袭,导致人体内部五脏功能失调,继而产生类似“风”性(如动摇、眩晕、抽搐)的病理状态。它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及《素问·风论》等篇。
“五风”是内风,是脏腑病变的结果,与外来之风(外风)有本质区别。其核心理论是五脏对应五气,过则为灾。
肝风:风木之气过盛; 心风:火气过盛
脾风:湿气过盛; 肺风:燥金之气过盛;
肾风:寒气过盛;
“五风”本质上是五脏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所引发的内生病症。之所以称为“风”,是因为其症状具有“风”的善行、数变(如痹症游走不定)或动摇(如眩晕、抽搐)的特性。
“八风”与“五风”的关系:天人相应的病理观
这两者完美体现了中医“外感内伤”的发病学原理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外因启动(八风):非时的“虚邪贼风”从特定方位侵袭人体,是疾病的初始诱因(外感)。
内因决定(五风):外邪是否会发病,以及发展成何种“风”,取决于人体内部五脏的虚实状态。如果某脏本身偏虚或偏盛,与之相应的“邪风”就更容易侵入并引发该脏的“内风”病变。
例如:从西方来的“刚风”(燥邪)容易侵袭肺系统。如果一个人肺气本就虚弱,就容易患上“肺风”咳嗽;但如果此人肝火很旺,燥邪也可能与内火结合,引发更复杂的病变。
简单比喻: 八风(外风)是 “导火索” ,而五脏功能的失调(内风的基础)是 “火药桶” 。导火索需要点燃火药桶才能引发爆炸(疾病)。中医治疗不仅是扑灭导火索(祛外邪),更重要的是清理火药桶(调理脏腑功能)。
从《四气调神大论》的“四季”到《金匮真言论》等篇出现“长夏”,这绝非简单的术语增加,而是中医理论从“四时”的粗略框架向“五运”的精妙模型深化和发展的关键标志。它体现了中医理论为了更精确地解释人体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而进行的自我完善。
“长夏”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四时”与“五行”配属中的不对称问题,并完善“脾”脏在四季中的对应关系。
长夏的含义一般有两种:
第一是时间定位:通常指夏季之后、秋季之前的一段时间,即农历六月(公历7月-8月),大致对应“三伏”暑湿最重的时期。
第二是四季皆有“土”在《内经》的如《太阴阳明论》中,还有另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脾不主时”。即脾不单独主宰一个季节,而是在四季之末(每季的最后18天)主导时令,负责将本季节的气机平稳地传递到下一个季节。
这种理论认为,“土”位于中央,其气灌注于四季,承载和转化四季。这更像是一个功能模型,强调了脾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的运化、枢转功能。
《金匮真言论》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五脏-四时-五行-五味-五色……”的全方位归类系统。要完成这个庞大的“藏象”分类,必须引入“五行”作为核心框架,而这就必然要求解决“四时”与“五行”的数量矛盾。
同时突出脾土的重要性:没有“长夏”,“脾”就无法纳入“四时-五脏”的对应中,其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核心地位在“天人相应”的模型中就无法体现。
所以这一篇开始实现了从养生到藏象的过渡:前几篇(《上古天真》《四气调神》)更侧重于宏观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从《金匮真言论》开始,重点转向具体的藏象生理和病理,这就需要更精细、更符合逻辑的理论工具——“五行藏象模型”。“长夏”就是这个模型得以成立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