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墓碑三不立,立后失福气”,哪三不立,立碑有啥讲究?
91 2025-10-10
第一部分 爻与卦
一、爻
爻(Yáo) 是组成《易经》卦象的基本符号,是最小的符号单位。
《易经》中的爻只有两种,就是阴爻(⚋)和阳爻(⚊),因为宇宙万象的变化,都是阴阳互动的结果。这一点和“0”和“1”两个二进制代码开启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非常相似。
按照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的说法,如果以天与地类比之,“浑然一体是天”,天是没有裂缝的,因此,代表天的阳爻就是一个连贯的横杠“⚊”;“水陆二分是地”,大地上有海洋、有陆地、有河流、有山谷,大地是不平整不完整的,代表地的阴爻就是中间断开的横杠“⚋”。(《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为什么要用“爻”来表示阴阳的概念呢?
《易·系辞下》上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意思是说,“爻”的组合和变化,是用来模拟天下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的。
爻或起源于华夏先民结绳记事的生活习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代,伏羲“一画开天”,用“爻”的符号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
二、卦
那么,“卦”又是什么呢?“卦”就是由“爻”所组合而成的图画,可称之为“卦画”、“卦象”或直接简称为“卦”。
《易纬·乾凿度》中说,“卦者,挂也,挂万物视而见之。”(《易纬·乾凿度》,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注)。
清代学者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说,“谓之卦者,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也。”(《周易浅述》,陈梦雷)
意思是说,“卦”的含义,即通过悬挂物象来展示万物,使人能够直观地观察。
以阳爻和阴爻作为基本单位,每三个爻组成一个卦,2的3次方等于8,即有八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八种不同的卦象,叫做八卦,分别是: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对“八卦”做出哲学阐释,认为八卦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八种事物。
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这里面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天地的代名词“乾”与“坤”了。比如“朗朗乾坤”即晴朗开阔的天地,比喻海晏河清、安定公正的太平盛世。
卦象和卦名一一对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写了《八卦取象歌》,记录在《周易本义》中,以方便人们的记忆: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要注意,《易经》的卦是由下往上画的,为什么呢?
曾仕强教授引用“万丈高楼平地起”来说明其中缘由。(《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傅佩荣教授说,“任何东西都应该有根基才能够往上发展,小孩子慢慢长成大人,公司、企业、各个单位从基层开始往上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易经与人生》,傅佩荣)
三爻的八卦加以推演,两两相重,则成为六爻的六十四卦(8×8=64)。六十四卦才是《易经》的主体,分别代表宇宙万物变化的六十四种不同情境。
《易·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大概的意思是说:从前圣人创作《易经》,是为了顺应万事万物的本性和命运的变化规律。因此将天道概括为阴与阳,将地道概括为柔与刚,将人道概括为仁与义。兼备天、地、人三才之道,每才又分为阴阳两面,所以《易经》以六个爻画,构成一卦。
即六个爻按三才分为三个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
六个爻组成一卦,那么总计有六十四种组合(2的6次方等于64),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
八卦一般称之为经卦或单卦;六十四卦一般称之为别卦或重卦。
阴爻称呼为“六”,阳爻称呼为“九”,其位次从下到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以“乾卦”举例,其对应的六爻称呼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第二部分 先天卦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先天卦”与“后天卦”之分,“先天卦”指伏羲氏所创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后天卦”指周文王所创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先天卦的特点:表达宇宙生成的根本原理,也就是“天地未生之前”的先天秩序。
先天卦的核心用途:以阐发哲学原理为主,不直接用于风水占卜。
后天卦的特点:表达宇宙运行、万物变化的规律,也就是“天地既生之后”的后天秩序。
后天卦的核心用途:广泛用于风水占卜。
概括而言:“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的本质和基础,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在现实世界的具体应用。
《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演化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段话是《易经》对宇宙生成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万物从本源到多样化的演化过程。也是先天八卦的生成过程。
得到的先天八卦卦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二进制换算成数值之后,刚好就是7、6、5、4、3、2、1、0,与二进制的递减顺序是一致的。
如果将上述八卦按乾一到坤八的顺序排列成圆图,按照古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的方位,则乾卦居南,坤卦居北,离卦居东,坎卦居西,兑卦居东南,震卦居东北,巽卦居西南,艮卦居西北。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先天八卦两两相重,得出先天六十四卦。
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与二进制的递进顺序是一致的。因此,莱布尼茨在1703年收到白晋(注:康熙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所寄来的伏羲六十四卦象图时,才会震惊不已,他发现,古老中国数千年前创造的符号系统,竟与他苦思多年的二进制算法完全吻合。
由此,他备受鼓舞,坚信他的二进制算法必有重大意义,随后便迅速发表了二进制的论文。
第三部分 后天卦
“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就打乱了二进制的递减顺序,这个要记忆起来就有点麻烦了。
先说一说“后天八卦”。
《易·说卦传》中的八卦时空描述将八卦与八个方向绑定: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信息:
震:东方,万物萌发之始;
巽:东南,万物整齐生长;
离:南方,万物显现光明;
坤:西南,大地滋养万物;
兑:西方,万物成熟喜悦;
乾:西北,阴阳交战之时;
坎:北方,万物归藏休息;
艮:东北,万物终而复始;
结合古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规则,就可以得到从东方震卦开始的顺时针闭环后天八卦的卦序:震→巽→离→坤→兑→乾→坎→艮。
后天八卦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和“洛书九宫图”结合起来,从而得到“后天八卦九宫图”, 为命理占卜和风水堪舆等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数理模型。
洛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幅神秘图案,相传由神龟从洛水中背负而出,故称“洛书”。 与河图并称为“河图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
传说伏羲受河图启发创制八卦,大禹受洛书启发治水成功并划定九州。
洛书与河图的具体图形最早刊登在朱熹所著《周易本义》的卷首,在此之前只有传说,没有明确的图形记载。
洛书九宫格的特点是,其中填入1至9的数字,纵、横、斜三个方向的数字之和都等于15,数字的排列位置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把依据《说卦传》确定的后天八卦方位,代入洛书九宫格,所得到的后天八卦九宫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再讲一讲“后天六十四卦”。
“后天六十四卦”也称“文王六十四卦”,就是《易经》通行本中的六十四卦卦序。
《易·序卦传》对“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序逻辑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天地—万物—人事”为脉络,构建了一个从宇宙生成到人类社会的完整演化模型。
如: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大概的意思是说:有了天地(乾坤),然后万物才能产生。充满天地之间的就是万物,所以接下来是屯卦。屯代表充盈、万物初生的状态。万物初生必然蒙昧,所以接下来是蒙卦……
后面的内容就不一一列举了。
朱熹还专门编写了《卦序歌》,记录在《周易本义》中。
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上经为: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下经为: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么一编排就很好读了,也便于记忆。
文王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总结其规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意思就是卦画两两分组,每一组后面的卦是前面的卦颠倒过来或阴阳爻互换所得到的卦。
这种排列方式体现了《易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中心思想,反映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以泰卦和否卦为例,泰卦的后面是否卦。泰卦无论是“覆”还是“变”得到的都是否卦。
《易·序卦传》上写道,“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大概的意思是说:事物不可能永远处于通达顺利的状态,当“泰”(即通达、顺利)发展到极致时,必然会转向“否”(即闭塞、不顺),即泰极则否。
这里面的意思很直白:阴阳消长,物极必反。而且,从卦画上来说,泰卦和否卦也是相互呈颠倒或阴阳爻互换的状态。
当然,而当“否”走到极端,转机又会出现,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否极泰来”这个成语。
接下来具体来看:
其一,将原卦颠倒过来所得到的新卦叫做“综卦”,也叫做“反卦” 或“覆卦”。 比如,屯卦和蒙卦,剥卦和复卦。当然,这种情况很多,属于主要的变化方式。
但是有的卦如乾卦颠倒过来还是乾卦,则采用“变”的方法,把阳爻变成阴爻,就得到了坤卦。类似的还有:颐卦和大过卦,坎卦和离卦,中孚卦和小过卦。这种将原卦阴阳爻互换所得到的新卦叫做“错卦”,也叫做“对卦”或“旁通卦”。
有些卦的“错卦”便是其“综卦”,“综卦”也是其“错卦”,如泰卦和否卦,随卦和蛊卦,渐卦与归妹卦,既济卦和未济卦。
第四部分 卦爻辞
伏羲氏所创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只有符号而没有文字的。周文王重新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并给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撰写了卦辞和爻辞,当然也有人说卦爻辞是周文王的四子周公旦所写。
一卦之中,卦辞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对该卦的整体含义、吉凶趋势的说明。
比如《易经》的第一句话,是“乾,元亨利贞”。乾,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
除了卦辞,还有爻辞。爻辞揭示每一爻的吉凶悔吝和行动指引。
《易经》的每一卦都有一句卦辞和六爻的爻辞,而唯独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和“用六:利永贞”这两句。
为什么会有这两句呢?使用大衍筮法占筮时,占筮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最终会得到一个代表爻的数字,这个数字只能是6、7、8、9中的一个。其中6、8为阴,7、9为阳,6、9为老阴和老阳,8、7为少阴和少阳。如果占筮时得到“六爻皆9”的乾卦或“六爻皆6”的坤卦时,就要参考“用九”或“用六”的爻辞,而非逐爻解读。
继续以乾卦举例,乾卦的爻辞分别是: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的爻辞是《易经》中最广为人知的内容之一,其核心是通过“龙”的状态变化,隐喻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处世之道。
这一卦的解读,我就不献丑了。如今网上解析众多,既有易学高手的精妙见解,也有AI的深度分析,大家若有兴趣,查阅起来十分方便。我这里呢,主要是借这一卦,认识一下其中的卦辞与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