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窗人遭殃,门对门必伤人”有何讲究?老祖宗为何如此忌讳
192 2025-07-08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无锡。不可思议的是小小的惠山,他竞去了十一次(见《乾隆帝起居注》)。更出人意料的,他置众多江南名山不顾,把“江南第一山”的桂冠,戴在了惠山头上。
江南的名山大川不少,惠山并不出众。在古代,名气远不如九华山、雁荡山、紫金山、栖霞山、庐山、黄山、武夷山响,山体也没人家大,风景各有千秋,故事呢大家都有,为何乾隆情有独钟?这就需要了解下题名时候的背景,即六下江南的真实目的。
乾隆皇帝在三十三年的时间里,六下江南,南巡吴越,表面上尽孝带着老妈太后游山逛水,民间野话还说探寻生母。实际是实施国家重大经济政治举措,经济调研,选拔人才,视察河工、体察民情、安抚江南士族、笼络人心、调和满汉矛盾,同时宣示皇权。做法类似于现在的大领导们调研和现场办公,解决重点、热点问题。他本人在《御制南巡记》里讲:“我在位五十年,就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另一件就是南巡。”可见南巡意义重大。
从上分析,皇帝频繁连续到无锡小住,反映了对无锡的经济、地方的认可和重视,凸显了无锡在当朝份量和作用。爱屋及乌,增进了他对无锡及惠山的了解与认识,对惠山抱有好感。这是其一。
其二,惠山的地理形态和位置为“江南第一山”加分。
鸟瞰无锡,从太湖西北岸闾江口到锡惠公园惠山古镇,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由龙山、摩天岭、华藏山、青龙山、桃花山(门后山)、舜柯山、惠山组成,延绵四十余里,直抵无锡城下,犹如一条奔腾的游龙,最东最高部分的就是高昂的龙头--惠山。
惠山,古称历山、华山、慧山、九龙山、龙山,地质学上为天目山脉余脉。惠山位于无锡城西,大致呈东西走向,北起惠钱路,南至青山路、大池路,西起钱荣路,东至锡惠公园惠山古镇,总面积约6.7平方千米。惠山有九峰(山):横山、唐山、莲花山、嶂山、产山、锡山、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惠山的一个价值体现在其地理形态、位置上和对无锡的发展。堪舆学的朋友说,惠山自身宛若一条青龙,北南走向,龙尾高翘,龙头低伏,锡山为龙珠,东西、南北均衡展布。不仅在视觉上为无锡增添了自然美景,同时在无锡风水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惠山的风水,对于学识渊博、深谙风水的康乾祖孙,自然一目了然,难怪他俩钟情惠山。乾隆十一次游历惠山,最后题名为“江南第一山”。民间有微言,但现在看来真不是当皇帝的任性与偏心。
其三,惠山自身价值,在历史上对无锡的作用与影响。
平原少山,物稀为贵,惠山突兀太湖平原受人青睐,作用非凡。 惠山,孕育了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石门下的山泉水汇集成古梁溪,丰沛的水源形成了梁溪河及无锡地区的原始生存环境,为无锡先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这里依山傍水,进退可据;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渔猎种植,皆有所得,最适合古人类生活。约七千年至三千三百年,就有无锡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存有锡山先民遗址、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三个先民聚居地和原始村落,堪称无锡人的摇篮之一。
惠山,无锡城的一条物理屏障,“挡风避雨”,调节气候和生态环境,养育了无锡先民,创造了无锡的古今。三千多年前,无锡收留了泰伯,建立勾吴国,诞生了吴文化。春秋、五代、宋元、元末明初、太平天国等战争时期,大都以此据山为界对峙,最大程度护佑了无锡。
惠山对无锡城的形成与发展、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锡人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在应对战争与天灾人祸面前,发挥不可估量作用,可谓无锡的父亲山。
惠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这一美誉不仅源于其自然环境的幽雅闲静,还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形态,还因为其在无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惠山是无锡的图腾,是无锡的最主要标志。
帝王必竟是帝王,乾隆是有预见的,几百年过去了,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无锡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今天的惠山(无锡代称),不愧为“江南第一山”。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