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余华的《活着》,还是在上大一的时候,一位同学借给我这本书,说写得很好,让我读一读。
拿到书的时候,就有很压抑的感觉,因为书的封面是全黑色的,我就猜想应该是个很悲惨的故事吧。
我猜到了故事的悲惨,但没猜到的是故事太过悲惨。
余华的这部《活着》,讲述的是作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时,碰到徐福贵这位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破产、被拉壮丁、丧妻、丧子、丧女、丧孙,多舛的一生,让人心疼和唏嘘。
每当生活熬不下去的时候,总能想起暮年一无所有的福贵,在田间地头高声歌唱的情景。
命运把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拽走,却拽不走富贵乐观豁达的心。
大家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没有容易二字的,凡是能熬下去的,都是生命的强者。
的确,我们再难还能难过福贵吗?
一 蜜罐子里的福贵初尝人生的苦
小时候的福贵,家境是极好的,出生于地主家庭,衣食无忧,有父母的疼爱,简直就是掉进了蜜罐子里了。
地主少爷福贵,就是因为生活太过安逸,整日无所事事,逐渐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终于还是输光了家业。
老话讲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不能恪守家业的话,今天的富翁,可能就成为明天的穷光蛋。
就这样败光了家业,气死了老父亲后,福贵逐渐撑起了一家的生计。
还记得福贵第一次挑扁担,从小没干过重活的福贵,愣是被扁担把肩膀压得血肉模糊。
这还只是他生命中苦的第一步。
老岳父看到福贵的状况,拉走了他怀孕中的妻子家珍。
年迈的老母亲、年幼的女儿,只能和福贵一起窝在破旧不堪的茅草屋里,煎熬度日。
生活的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能退缩,只能迎难而上,不然就会被生活打败。
正如《活着》的序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的确如此,有的人,仅仅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身的力气。
熬夜加班的都市白领;起早贪黑的饭店老板;深夜还在送外卖的外卖小哥。
每一个世间的你我他,都在为了活着,努力拼搏着,煎熬着,前行着。
尤其不能看的是深夜的医院,为了省钱打地铺,随便找个地方睡的患者家属,直击人们脆弱的心灵。
早晨天还不亮,就开始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可能是哪个人的父亲,或者母亲。
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哪一个不是在生命路上踽踽独行。
就像福贵初尝挑扁担的苦,只是他此后生命中众多苦中最轻的那一个,根本就算不得苦。
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福贵去到曾经充满欢笑的,已经不属于自己,变卖给龙二的大宅院里,央求龙二租给他五亩地。
曾经养尊处优的福贵,哪里会干那些农活啊,当他笨拙地跟着佃户们学习耕地、播种的时候,这何尝不是他生命中的苦啊?
波普曾说过:
人生像曲曲折折的山涧流水,断了流,却又滚滚而来。
福贵就在这滚滚而来的人生中,开始了他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二 成年后的心酸一个接一个
如果说成年人的苦难是人生必经之路的话,那么最害怕的就是这苦难之路,又宽又长,好像走不到尽头一般。
有人竭尽全力,凑不齐房子的首付款;有人在996里苦苦挣扎,还败给了35岁的关卡;有人看似生活波澜不惊,却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草动。
生活就像游戏中的升级打怪,你升了一级,后面还有很多等级等着你;你打败了一个大boss,后面还有更大的鬼怪,让你措手不及。
福贵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内战交困,三反五反和大跃进的时期。
时代的动荡,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不幸,而手下留情,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裹挟着前进,挣扎着,而又努力着。
福贵的劳累与困苦,在家珍产子归来后,稍有了些喘气的空隙。
妻子家珍完美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任劳任怨和从一而终。
但生活的苦,并没有因为两个人的齐心协力而消散。
养尊处优大半辈子的母亲,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
在福贵去城里抓药的时候,不幸赶上了军队在抓壮丁。
被抓壮丁的两年里,福贵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母亲、家珍和孩子。
福贵很想逃跑,但是他不敢,因为同行的人告诉他,逃跑就会死得更快,就算不死,也会被其他军队抓走。
所幸,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他所在的军队也投降,他才能顺利回到家中。
两年的时间,已经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妻子憔悴不堪,孩子又聋又哑。
始终的,苦难还是让你爬过了一座高山后,又看到了一座更高的山,但你还是要努力爬过每座高山,因为要活着。
与其呐喊、悲嚎,不如隐忍、坚强。
即使成年后的心酸一个接着一个,福贵始终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天地为炉,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哪个不是在苦苦煎熬着。
生命中的煎熬,无论好与不好,都是平等的。 就像人生一样,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总会经历我们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有开心,有失落,有挫折,有得有失、有起有落。
可能这不完美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吧。
三 熬着熬着就到了暮年
一个人的一生从富有到穷苦潦倒,再到家破人亡,福贵悲惨的一生,心中的伤口,被余华进一步撕裂,叫人不忍直视。
在福贵被抓壮丁的那两年里,家珍的难,可想而知。
这个出身富贵,又嫁入富贵人家的女学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本该身着华美旗袍的她,穿上了粗布衣,干起了粗重活,独自抚养儿女,为婆婆养老送终。
好在福贵回来后,两个人终于可以互相取暖,互相依偎着过日子了,终于不用一个人孤军奋战了。
家庭的温暖,在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出来。
日子挨到有庆要上学的时候,可家里拿不出学费。
两个人忍痛把凤霞送到别人家做女儿。
可又聋又哑的女儿在别人家受欺负怎么办啊?
虽然心疼凤霞,可是,福贵还是在凤霞偷跑回来后,又把她送回去了。
临行路上,凤霞依依不舍得抚摸着福贵沧桑的脸庞,小小的身躯,承受着本不该在她这个年龄承受的苦。
福贵动容了,背着女儿回家后,宣布:“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把凤霞送走。”
生活的苦难,让这一家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密不可分。
本来,生活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凤霞也可以挣工分了,大家都以为好日子要来了。
可是,老天爷真的太会捉弄人。
有庆在献血中死去,凤霞在难产中死去。
还未成年的有庆,还没有感受到一点童年的幸福。
凤霞更是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
不是不想说,是她说不出来。
因为儿时生病引起的聋哑,让这个乖巧的小女孩,只能在沉默中死亡。
如果说福贵的苦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那么凤霞却在他最好的年华里,见证了母亲的屈辱和整个家庭的衰败,带着自卑和遗憾离开。
有庆和凤霞的死,也为福贵的悲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要命的是,在凤霞死后三个月后,家珍也撒手人寰。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几乎要把福贵打垮了。
家珍临死前,她嘱托福贵:“你还得好好活下去,还有苦根和二喜。”
到了暮年的福贵,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儿孙绕膝的年纪了,却在家人接连去世后,又失去了女婿苦根和外孙二喜。
这命运好像是揪住福贵不放一般,总想着把他抓起来,一次次重重摔在生命旅程的磨盘上,摔得他连叹息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世人眼里,福贵的一生是无比失败的,少年荒唐,败光家产,家破人亡。
人生的道路选错了,就不太容易回头。
如果他像春生一样,选择随解放军南下,恐怕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了吧。
只可惜,生活不是录像带,无法倒带。
就算是命运对他如此不公,却给了他还算健康的身体,和足够长的寿命。
对福贵来说,这可能就算是命运对他唯一的眷顾吧。
多舛的福贵,看透了人生,参悟了命运,选择积极面对,乐观地活着。
唱着歌儿,赶着牛儿,嘹亮的歌声响彻田野。
乐观的福贵还给老牛鼓舞士气,活像一个生命导师。
选择昂首阔步,看到的是蓝天白云,选择低头前行,看到的就是满地的荒草。
生命的姿态,决定了生命的高度,不辜负家人,不辜负自己,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活着》这本书,是余华写于1992年,这部作品获奖无数。还在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整本书读起来,都被团团的死亡气息所包裹。
重复的死亡,在书中起到了推动叙事,突出主题的作用。
书中的事件与书名正好相反。
作者在表现死亡时并没有用一种恐惧的描述方法,而是对死亡事件和过程简单带过。
这样更加与书名做出非常强烈的对比。
有人曾问过余华为什么取名为《活着》?
余华说:“活着跟生活不一样,比生活更有力量,活着不是喊叫,不是攻击,而是忍受生活。”
或许这就是余华想传递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人生命运变化无常,在苦难中也要顽强活下去。
愿你我余生,能披荆斩棘,战胜一切磨难,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让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