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守护生态海岛

147小编 95 2025-06-25

全程闭环、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具有长岛地域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打造了一张闪闪发光的“生态名片”;

深入开展岸线修复集中攻坚活动,昔日育保苗场变身网红打卡地;

一个小渔村,一个党支部,一家合作社,一条生产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点海成金”。

6月10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山东——媒体蹲点调研长岛行”走进长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海岛变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海岛元素、海岛文化更浓了,渔家乐更有品位、更有特色了,群众生活更幸福了、获得感更强了。

下足“绣花”功夫,守护生态海岛,向着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长岛人奋楫扬帆、逐浪前行。

全程闭环——

探索海岛特色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之前岛上垃圾异味大,夏天蚊虫多。自从推行了垃圾分类,垃圾变废为宝,村里干净了,好的环境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我们渔家乐的收入也提高了。”经营渔家乐的张大姐说。

6月10日上午,长岛垃圾分类工作指挥中心,具有海岛地域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长岛综试区居民分散居住在10个岛屿,各岛环境各异、情况不一,居民生活习惯差别较大。长岛综试区坚持因地制宜,采用差别化的策略一体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各乡镇在北长山乡嵩前村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公司运处”的管理模式;城区在聚仙假日山庄、瀛洲小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撤桶并点、定时定点”的收集模式。各岛收集的生活垃圾宜外运则外运,宜就地处置则就地处置。

如何彻底解决“前端分类、中间混运、末端混处”的现实困境?全程闭环!

——分类投放,长岛为城乡居民统一采购配置家用两分类垃圾桶18000余套(组),城区居民一桶两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20L,渔村居民两桶一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30L。根据居民不同生活场景,配置符合居民使用要求的设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分类收集,发挥集中管理优势,推行“定时定点”收集模式。在社区,每150-200户居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点,并设置了31名引导员,在上下班的高峰每天引导3个小时。在渔村,每天固定两次由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后集中到村里的垃圾分类回收站。在城区主要位置设置智能收集设备63套,自动称重、自动积分,投递记录实时查看,在智能设备点位全覆盖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在改善居民使用体验的同时,加强对分类收集行为的监督。

——分类运输,配置各型运输车辆52辆,坚持专车专运,不同种类垃圾分别运输。垃圾运输车标识明显、清楚,让群众眼见为实。垃圾收集点(回收站)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一天两次运输,夏季高温季节同时出动喷药车进行除蝇消毒作业,在实行定时定点的居民小区实行“以桶换桶”,克服“邻避效应”。

——分类处置,深入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网络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融合,通过“两网融合”、积分奖励、积分兑换等措施,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效率;累计建成厨余垃圾处置中心9个,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厨余垃圾不出岛;有害垃圾统一回收,集中暂存后运出岛交由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对西三岛、北五岛产生的其他垃圾分别以直运、压缩外运的方式分别处置,彻底结束“垃圾围岛”的历史。

当前,长岛有害垃圾基本实现100%无害化处置,月处理可回收物15吨左右、厨余垃圾100吨左右、其他垃圾1000吨左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修复保护——

昔日海滩变身网红打卡地

6月10日下午,南长山街道孙家村,精美的临海公园里游人如织。

谁能想到,2017年以前,这里全都是海参育保苗大棚。

以前,孙家村100多户村民,90户都从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海连成一片,冬天烧煤加热海水,岸线上根根烟囱冒着黑烟,近岸的鱼、蟹、藻类等生物近乎绝迹,海边道路也是泥泞不堪。

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发力岸线修复。2017年底,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拆除育保苗厂,岸线近8万平方米育保苗场被完全拆迁,对拆除区域进行平整绿化,种植了鼠尾草,形成了精美的临海公园。

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海岛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为孙家村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村里人家家都办起渔家乐。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渔家乐•民宿”产业发展,2020年开始,长岛实施“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计划。区工委管委连续三年设立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渔家乐•民宿”提升专项资金,有效解决业户改造提升资金短缺问题。

眼下,孙家村融休闲垂钓、海上运动等海岛特色活动体验项目于一体的赶海园正在加紧建设。赶海园先后投入建设资金500余万元,游客可在赶海园内乘船到海钓场垂钓。2019年年底,孙家村争取到省级服务队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对赶海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增添海岛标识文化元素,丰富游客旅游体验,与天津天海风水休闲运动俱乐部合作,在赶海园内增设海上帆船、摩托艇等体验游玩项目。

党建引领——

合作社带领群众“点海成金”

6月10日下午,长岛北长山乡的北城村扇贝加工厂,北城村党委“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带领群众“点海成金”,致富奔小康。

北城村三面环海,海区面积大,栉孔扇贝产量高,品质优,栉孔扇贝养殖作为北城村主要产业,养殖规模占全区80%以上。

成立合作社之前,养殖户主要是以个体养殖模式,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加之收购环节受外部市场控制,养殖户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非常弱,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十分突出。

怎么办?村党委通过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以“党支部+合作社”为主路径,2012年9月,北城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一班人分头走家串户做养殖户工作,带领骨干业户赴大连、荣成等地实地考察,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解决销售难、加工和冷藏设施不足等难题。

目前,合作社社员已达到272户,库容量达到4000吨,单冻机14台,扇贝加工生产线13条,改造扇贝场地15000平方米,日最大扇贝加工能力达到350万斤。

在“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北城村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引导、保障、协调、服务的核心作用。合作社实行“党支部研究,社员党员讨论,养殖户会议决定”议事方式,重点研究扇贝收购价格、苗种引进、销售方式、改扩建厂房等重大问题。合作社成立以来,村集体经济增加可支配收入1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00万元。

YMG全媒体实习记者 王宏伟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蕾

上一篇: 发财的冷门偏方,房屋能量效应
下一篇: 守好“生态家底”海岛渔民奔向小康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