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风水 洗衣机饮水机也不能乱放位置 放得不好的话就会流年破财
104 2025-07-04
德国画家汉斯·米策尔(Hans Mützel)所描绘的青岛俱乐部,呈现出庄园别墅样式的建筑,看上去简约且实用(明信片)
青岛俱乐部坐落在栈桥和威廉皇帝海岸(即如今的太平路)的交汇之处,在这里,能够将青岛湾南面那秀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其背后,一边是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核心商业区,另一边是海因里希亲王大街的商务居住区,可谓是青岛沿海地段中的绝佳位置。所以,这块地很早就被买下,并且预定用来建造俱乐部。依据《青岛新报》的一篇评论所述,尽管俱乐部是由英国人所创造,但在胶州湾殖民地建立之后,却没人想到在每片欧洲人开拓的新土地上都必不可少的俱乐部,这着实令人感到有些惋惜。同时,文章作者觉得,或许在青岛居住的德国人大多觉得,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消磨一个下午或者晚上,就足以替代俱乐部的功能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俱乐部将会成为商人、政府官员、卫戍部队以及巡洋舰队军官的聚会中心,它那自由惬意的形式,能够推动殖民地各界人士的日常沟通与相互认识,对殖民地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租借时期的青岛俱乐部,从风格上来说“和德国郊外那些极为惬意的富人住宅十分相像”(明信片)
青岛俱乐部成立后,并未马上建造自有建筑,而是租赁了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博德维希大楼的部分房间,开展如酒会、舞会、高尔夫球赛等促进交流与认识的活动。1910年,已迁居天津的建筑师罗克格依照青年派风格,为俱乐部精心设计了这座具有庄园别墅风格的现代化建筑。此建筑虽沿用传统大屋顶,却摒弃了传统且繁杂的装饰,仅在窗台和檐口处使用了粗朴的花岗石。它看似朴素无华,实则更加简洁实用。彼时的德国,热衷装饰的潮流渐趋式微,由建筑师路德维希·霍夫曼和阿尔弗莱德·梅塞尔引领的将传统与新潮巧妙融合、既源于传统又彰显革新倾向的潮流开始兴起。当年出版的杂志Deutsche Bauhuette认为,青岛俱乐部在风格上“和德国郊区那些极为舒适的富家住宅颇为相像”。
内部设计由总督官邸建筑师魏尔纳·拉察洛维茨(Wemar Lazarowicz)操刀,极为妥帖。入口设在楼西侧的边房,进门后需沿着斜道绕进开阔的长厅,这种设计思路显然受中国建筑传统里风水观念的影响。长厅两侧的房间分别是游戏室、台球厅、带舒适沙发的阅览室、有遮篷座席的露天酒吧以及几间办公室。楼梯间下方设有一个存衣处,长厅内带有镶金箔的德意志帝国鹰徽的蓝色壁炉至今依旧保存良好。二楼有一座大型餐厅,南面有突出的大露台,站在上面能够眺望青岛湾的绝美海景。经理室和秘书住房同样位于二层。地下室有一个风格粗犷的酒窖,里面存放着来自法国和德国的高档葡萄酒。此外,带配菜室的厨房、洗衣间、工具间、储藏室以及仆人的住房也都把地下室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了。
1914年8月,战事打响。青岛被日本占领后,这座建筑成了守备军的军事法庭,用于审理跟军队相关的案件。1921年,在侨居青岛的欧美人士提议下,时任守备军司令由比光卫决定把这座建筑重新用作俱乐部。1923年6月3日发行的《汉诺威信使报》有如下记载:“在昔日威廉皇帝海岸旁,青岛俱乐部那华丽的建筑有了国际俱乐部这个新名称,德国人也作为平等成员被吸纳进来。俱乐部保存状况良好,就像其他曾经德国的官方与非官方建筑被日本人完好保存一样。”
自此时起,俱乐部成员不再只限于欧美人士,越来越多富裕的中国人、前清贵族、重要官员以及自由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其中,让它成为了一座货真价实的国际俱乐部。1949年之后,国际俱乐部被中苏友好馆替代。不少人或许还记得曾在这儿的图书室借阅苏联刚出版的《鳄鱼画报》和《中苏友好》。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座面向大众的科技馆取代了中苏友好馆,后来这里成了科技协会的办公地。2010年左右,俱乐部旧址开了一家具有欧式风情的高档餐厅。
《青岛影像——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于2017年出版,本文作者是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原文引用自此书。
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与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后发布,若要转载请注明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