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凉席”逐渐淡出视野?涨知识了
171 2025-07-02
原创 刘晓博
熟悉粤港澳的朋友都知道,其发展呈现两大不均衡:
1、珠三角远比非珠三角发达;
2、珠三角(或大湾区)的东岸,远比西岸发达。
下图是大湾区东西两岸城市GDP的对比,2023年东岸达到了7.86万亿,而西岸只有1.54万亿,东岸是西岸的5.1倍。
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是同时设立的。设立特区的前一年(1979年),珠海的GDP是2.09亿元,深圳是1.96亿元;珠海的常住人口是36.1万人,深圳是31.4万人,珠海都超过深圳。
如今,深圳经济总量已经是珠海的8倍、常住人口是珠海的7倍。
至于香港VS澳门、东莞VS中山、惠州VS江门,也基本上差不多,就不列举数据了。
那么问题来了:珠三角或者大湾区,东岸为何远比西岸发达?
一定有人会说:这不很简单吗?因为香港在东岸。
的确,香港非常重要,它是造成东岸比西岸发达的重要原因。要知道,香港经济总量最牛的时候,几乎相当于“上海+北京”的3倍。
但这还不是珠三角东岸比西岸发达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地理因素——东岸的“风水”更好。
珠江三大干流的状况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东岸必然强于西岸!
先看下面这张图:
熟悉珠江的朋友应该知道,珠江有三大干流:西江、北江、东江。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江流域面积最大,相对北江和东江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北江最终又站在了西江一边,这就更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来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珠江水流中有大约95%是从西岸进入珠江口和大海的,只有5%在东岸入海。
这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非常大!
这同时意味着,珠江携带的泥沙95%将堆积在珠江口西岸。
真实情况可能还更严重。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也就是说海水会从东面给西江入海的水流一个压力,让泥沙不容易分散,甚至把东江的泥沙堆积到西岸。
所以,自古以来珠江口西岸的地貌一直在变化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广州还是一个滨海城市,当时中山珠海部分在海面之下,部分是岛屿。
上图中紫色线里的部分,现在基本上都是陆地,但秦汉时代都是大海或者岛屿。
西江、北江不断填海造地,让珠江口西岸陆地面积不断增加,看起来一个利好。
但这仅仅是陆权时代的利好,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无所谓。但随着海船吨位不断增加,就变成了短板、劣势。
当年葡萄牙人刚到中国周边的时候,就看中了香港这块地方,想抢去做对东亚贸易的基地。
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葡萄牙人战败,想侵占香港西北部到深圳南山一带为基地的设想落空。
又隔了14年,到了1535年的时候,葡萄牙通过贿赂广东地方官吏的方式,获得了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晾晒货物、进行贸易的权利。再后来,逐步获得了居留权和管理权,这就是澳门开埠的由来。
由此,澳门成为西方文明和东亚文明交流的枢纽。有人甚至回顾历史,惊讶地发现,如果崇祯皇帝不那么好面子,坚持使用葡萄牙军人和武器来抗击满清的崛起,就不会有清兵入关了。一支大约400人、携带者先进火器的葡萄牙军队已经北上抵达南昌、准备“勤王”,但最终被遣返,当时距离甲申之难还有大约14年时间。
但澳门的开埠,还是改变了广东的经济地理。比如民国时代广东有17个一等县,其中位于珠江口西岸的有番禺、中山、南海、顺德、台山、新会等,而在东岸的只有东莞、惠阳。那时候香港已经开埠近百年,宝安(深圳)并不是一等县。
回顾中国近现代的开放史,可以发现晚清的一轮开放,以及1980年开始的一轮开放,都是从广东开始的。晚清这一轮开放,是从西岸开始的,以澳门为中心。1980年后的这一轮开放,则以东岸、香港深圳为中心。
随着航海贸易中船的吨位越来越大,澳门地位不断下降。因为澳门在珠江口西岸,西岸泥沙不断堆积,澳门码头的水深有限(如果没有现代疏浚设备,水深可能低于3米)。
而珠江口东岸的优势日益明显:这里泥沙堆积比较少,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和深圳东部的盐田港,都是天然良港。
香港维港的水深达到12米,基本上没有泥沙堆积问题;澳门港目前靠疏浚,才能维持不到5米的水深。
但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珠江口西岸衰落了,东岸自然会崛起。
在澳门衰落、香港开埠之后,东岸并没有立即崛起,而是上海崛起了。
回顾过去150年对外贸易史和城市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先是由广州+澳门,转移到上海,然后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再从香港转移到深圳和上海。
澳门繁荣的时代,广州更繁荣,因为广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享受“一口通商”的政策红利,在长达140年里是中国唯一的特区。
澳门只是外商的跳板,真正的大宗贸易还是要到广州完成,或者在公海走私。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上海开埠。但当时英国人仍然希望以广州为贸易中心,香港只是类似澳门的跳板。
但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人民对侵略者非常反感,发动了长达7年的反对外国人入城的运动。由此,英国、法国等把对华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上海。
从开埠到1950年代初,香港的发展只能算一般,远没有上海、天津辉煌。1949年之后,一批内地富商和前高官移居香港,带来大量资金。到了60年代,香港加入全球经济大循环,迅速崛起,才在经济上超过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
1978年以后,中国内地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深圳等四大特区成立。香港因素变得非常重要,直到今天,内地吸引外资的65%仍然来自香港,内地资金对海外投资的65%也通过香港周转。
香港的经济总量已经被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等城市超过,它的经济发动机作用减弱了,现在的主要角色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络人。
但香港孕育出了深圳、东莞等新兴城市,让东岸变得更强大。在过去40多年里,107国道广州到深圳段,成为珠三角的财富之路、人气之路。
由于这是连接深圳特区、香港和省城最便捷的路,所以大量工厂就分布在公路两边。低端一点的,无法进入深圳二线关,就堆积在宝安、虎门、长安一线;中高端一点的,则进入特区分布在南山、福田。
所以,107国道和后来的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构成了大湾区的黄金轴线。
而珠江口西岸,包括广州的南沙(珠三角地理中心),都显得人气不足。
追究起根本原因,都跟西江流域太大、泥沙太多,被地球自转“压迫”,造成了西岸缺少天然良港有关。
那么,改怎样解决珠江口两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地理上的短板导致了交通短板,那么解决的办法当然是改善交通。也就是修建更多的跨越珠江口的通道。
遗憾的是,珠江口通道的第一炮没有打响,港珠澳大桥因为香港、澳门容量有限,限制单牌车通行,利用率极低。而香港经济外溢到内地的时代也结束了,香港有限的外溢也是去欧美。
如今,大湾区有能力外溢的城市只有深圳。港珠澳大桥当年放弃双Y方案,是一个历史性错误,几乎没有补救的可能。所谓深圳连接线,只是一个效率很低的大白象,很难落地。
新修建的深中通道一开通,基本上就饱和了。建议深珠通道、深中城际早日上马,这样才能让更多东岸的资源外溢到西岸,也才能让企业安心留在大湾区。否则,人家就去长三角或者成渝了。
但也要看到,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结束了,城镇化到了高位、人口红利式微了,百年未有大变局影响了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环绕珠江口的各个新区,需要更有耐心,而不能急功近利。
让广东的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发展更均衡,让珠三角东岸和西岸更均衡,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太急,不能一刀切,不能让有形之手强行干预。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战略耐心,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一步一步来。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城镇化进程,均衡是偶然的,不均衡是必然的、是常态。在很多中等国家,比如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等,甚至出现了一国一城的现象,首都是一切的中心,大家想不起它们的第二大城市是哪里。
而广东只是一个省,竟然有两个一线城市,两个二线城市(东莞、佛山),说实话,这已经很均衡了。
太均衡的省,比如山东,竟然拿出不一个城市来吸引人才、企业,参与全国竞争;而经济总量、人口更少的四川,以成都为发展的抓手,远比山东存在感强。这难道不是教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