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家里多穷,搬家时这3样旧东西不能带,不是迷信,有科学根据
191 2025-07-05
第三瞳易经详解系列内容第126篇。
接着上一篇的内容,来看涣卦的爻辞。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涣卦各爻,是从拯救涣散的角度来谈的。拯救涉及双方,施拯的一方和被救的一方,也就是施与受。
涣卦除了初六,其它五爻都有涣。初六无涣,表示他是受的那一方。初爻是卦之始,下卦为坎,初六是陷在坎险中等待救援的众生,是佛度有缘人的那个有缘人。初爻不当位,但好在他有柔的特性,好在他上面有九二,九二可以救他,结果还不错,是吉的。
“用拯,马壮”。“用”是用柔。“拯”是拯救、救助。“马”指九二,九二是阳爻,阳为乾,乾为马。“壮”是形容马很有实力。初六的关键在“用拯”,“用”有很强烈的主观和主动意识,需要自己去向马靠拢,才能得到拯救,干等着不行。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顺”是阴顺阳的智慧,初六与九二的关系是阴承阳柔承刚,这就叫顺。顺不是看到对方壮就贴上去的那种功利主义的顺,是“利牝马之贞”的顺,母马顺从公马不是因为公马壮,而是因为母马的信仰就是公马,无关马壮还是不壮。初爻爻变是中孚卦,中孚卦也是“利涉大川”,并且“利贞”的,靠着“用拯”的智慧,可以涉大川渡彼岸。
初爻是基层,基层的涣散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会直接影响上层建筑的稳固。从内来讲,初六主动求拯,从外来看,九二也有意愿拯救初六,他到下卦就是干这个来的。两者目标一致,结果为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初爻是受涣,九二到上九是临涣。临,既包含了受也包含了施。《说文解字》对涣的解释是“水流散也”,水往四处流,怎么让他流到该流的地方去?需要引导和依托。依托的那个东西就叫“机”,“奔”是引导的过程。动作迅速,其机可倚,则其悔可亡。机,不用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比如人溺于水,水上的漂浮物或者船只就是机。比如碰到地震,眼前的案几形成的安全三角区就是机。
那么对九二来讲,机到底指什么呢?指初六。在初六看来,九二是可以拯救他的壮马,在九二看来,初六何尝不是他的机缘呢?九二爻变是观卦,观卦修到最后是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境界。小象说:“涣奔其机,得愿也。”九二是下卦的救难者,“得愿”就是得偿所愿,这本来就是他的愿望和追求。九二身居阳刚之德,深入坎险之中,为的就是完成“刚来而不穷”的使命。
一方有求一方才能有应
九二完成使命是有条件的,他不能逮着初六说你现在有困难没关系,过来点到我这,我给你解决。如果这么干,初六不会珍惜,所以初六爻也强调了需要“用拯”,他得主动发起才可以。俗话说“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师不顺路、法不空出”,就是这个道理,一方有求一方才能有应。在佛家来讲叫缘,佛渡有缘人。
初六有求,九二有应,两爻齐动就是利益众生的益卦,益卦“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形势一片大好。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躬”是身体,也指自身。九二“悔亡”,还是有悔的,六三直接是“无悔”。“涣其躬”,就是把自身不好的习气、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散掉,这样当然“无悔”。凡是正经跟自己较真的人,结果都不会差到哪去。为什么要这么跟自己过不去呢?因为六三“志在外也”,他是要往上面走的,他的追求在上卦。人要长久地走下去得靠自己,不能期待每次出问题了都有人来救你。外援是辅助,有当然好,但不可强求,人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六三爻变是巽卦,巽卦讲“申命行事”,六三依志申命,得偿所愿,无怨无悔。这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涣其躬”是说涣造成的影响波及自身,已经有切身之乱、切身之危了,但是六三无悔,依旧坚守着“士之心”。
伯夷叔齐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伯夷叔齐,一个是微子。商纣灭亡后,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最终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微子是纣王的兄长,他见商朝将亡,数次向纣王进谏,纣王不听,就出走了。后来武王伐纣,微子持祭器前往军门,向武王投降,并且还是把上衣脱掉把手绑着去的,叫做“袒身反缚以告”,这是很屈辱的事情。武王释放了他,后来周公把微子封于宋,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宋国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末期。
伯夷叔齐以气节践行了无悔。有人骂微子是叛徒,有人赞美他是功臣,无论是功臣还是叛徒,从结果来看,微子以自己的方式保全了王室血脉的延续。如果保全血脉是他的志,为此忍受一些误解和屈辱,微子应该也是无悔的。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群”是群众,“涣其群”,是说涣的影响面或者拯救面扩及到了广大群众。如果说六三是修身,六四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修身修的是个人,后面是身修后的影响群体的扩散。“元吉”是至善之吉、是最佳的恰当、是对“涣其群”的肯定。小象说:“涣其群,元吉。光大也。”涣散之道,在六四爻得以发扬光大。
“丘”是山丘,三四五爻是个艮卦,六三是山脚、六四是山腰、九五是山顶。“涣有丘”是说,不要到“涣其群”就满足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得把涣的功能和影响扩散到山顶。“匪夷所思”,“匪”是非,“夷”是常理,意思是“(这件事情的难度)不是常理所能想象到的”。这个成语现在被用偏了,用来指那些超出常理的行为并带了点贬义,原意是带褒义的。
涣有丘
“涣有丘”的难度很高,所以才有“匪夷所思”的感慨。涣卦也可以代表布道,布道最难的是跨越一座座的山头重重阻碍,就像唐僧必须得历经八十一难一样才能修成正果一样。六四爻变是讼卦,讼卦是天人交战的象,猪八戒动不动就撂挑子,原因就在于他对布道的决心不够,不像唐僧那么坚定,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五是君位。“号”为令,“大号”是形容号令传达的范围很广。“涣汗”是说王命就像汗水一样,发出去就收不回了,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说,既然收不回,那么在发布之前就得考虑周全。“涣王居”,是说号令的施行得从君王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师开始,这样才能“无咎”。为什么要从王居开始呢?王居住的地方是王直接管理的区域,这是讲,自己和自己治下的民众得先做出遵守号令的示范效应。
九五爻的爻辞有点膈应,“涣汗,其大号”应该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搞错了,调整一个字的顺序,调成“涣其汗,大号”更合理。二爻到上爻的行文,都以“涣其...”开头,怎么到九五就乱了呢?除了天气热的原因,人一般在紧张的时候才会出汗。君位是王权公器,坐在这个位置上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做不好的。“涣其汗”是对九五的提醒,提醒他得紧张起来,在全卦涣散的局面里,一不要畏缩,当为则为,二不要随便乱发号施令,因为君主发出来的是“大号”,是会影响所有人的。九五爻变是蒙卦,蒙卦的职责是唤醒那个被蒙住的元,以涣卦九五来讲,元就是完成王假有庙的使命。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九五居中履正,在下有九二,身边有六四,下有能臣近有良臣,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使命。
上九:涣其血,去逖[tì]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涣其血,去逖出”,“血”通恤,代表忧愁;“逖”通惕,代表恐惧。上九是涣卦的终点,涣的问题已经解决,所有的忧愁和恐惧都没了,无咎表示结果很好。这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其血”指的是六三,因为《说卦传》讲“坎为血卦”,六三与上九相应,“涣其血”,是说上九理应拉下面一把。第三种解释。“血”就是流血的血,流血是很危险的,“涣其血”是说得继续将祸害排除干净,不要让血的危险出现。
“去逖出”。“去”通驱。“逖”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远也。从辵[chuò],狄声。”“辵”是忽走忽停,也就是迁徙的意思,《说文解字》里,“从...”表示前者的字义与后者有关系,“...声”表示前者的读音与后者有关系。这就比较清楚了,“逖”的意思是远,还与迁徙有关系,读音与狄字有关系。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之外的少数民族有固定称谓: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北方和西方多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势力争夺在历史长河中拉锯了几千年。
所以,“去逖出”,还可以解释为“驱狄出”。解决眼前涣乱的同时,还得把潜在的远方涣乱的风险也解决掉,才能无咎。象曰:“涣其血,远害也。”小象有省略“去逖出”三个字,“远害”的意思是“使害远离”。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涣其血”的过程,修长城是“驱狄出”的考虑。
涣卦先分析到这,下一篇是节卦。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