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华阳镇大拔村古氏简史

147小编 64 2025-07-08

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大拔村古氏简史

《五华县古氏族谱·华阳镇大拔村卷》

(一)概况

大拔村隶属于广东省五华县(旧称长乐)华阳镇,位于华阳镇北部,东邻社径村,西靠小拔村,南与莲高村接壤,东南接陂坑村,西北与周江镇九龙余洞村相连,距五华水寨县城50公里左右,距紫金县城40公里。

大拔村面积约35平方公里,山地28000亩,耕地2950亩。后人有“大拔不大,小拔不小”之说。大拔村属丘陵地形,群山环抱,南北长东西窄,山多田少,水资源丰富。发源于紫金县(旧称永安县)中坝镇的北琴江河,与发源于县内周江镇的九龙河,从村中穿流而过,交汇于大拔河口,形成双流交汇的宜居宝地。村中最高山峰为古塘嶂,海拔约700米,植被茂盛。

大拔村居民为古、黄、邹三姓,1000多户。据考证,邹姓早于古姓、黄姓定居。明末清初,古姓分六批迁入。村里现居住人口约六千余人,古姓四千余人,黄姓八百余人,邹姓八百余人。三姓共居大拔,世代交好,民风淳朴,俊彦辈出。

大拔村琴江河两岸,有堪舆先生喝形取象。渔场山下,古姓居养德堂,屋场俱佳;沿江而下,右同莲高村接壤,为黄姓族人居住地黄洋村,呈海螺角形,因此喝形定名“海螺返江”(大拔村黄姓居住地同陂坑村古姓居住地相邻,划为村界)。

顺琴江河而下,左岸为石榴花、长安楼、保兴楼,至大拔黄洋大桥,皆为古姓居住。长安楼后山喝形“网撒琴江”,长安楼与下窝里长泰楼间之山,喝形“飞凤过江”。于对岸黄洋村远眺,可见两山,栩栩如生。

九龙河与北琴江河交汇处——河口,山发脉于三奇嶂,喝山形为“象形”,祖祠“道公祠”所在地为“象形牙窖穴”,此处为古姓二十七世道长公发迹之地。大拔三分之二古姓,皆是从此屋场开枝散叶,是大拔村上乘风水屋场宝地。历代人才辈出,仕贾云集。祖祠坐向为乙山兼卯。

沿江而下,有地名为衍里下、邦美坝,为古姓居住地,有形态极佳之山,犹如鲤鱼戏水于琴江,曰“鲤鱼透水”,宛若天成。邦美坝与洋塘村相邻,洋塘村中黄姓人口约五百人,再下为陂坑村地界。以莲高村为界,沿355国道至五华县城方向,依次为担水塘、大花哩、大拔岗、大拔老桥、高寨下,至耕田湖、大路排、上小坑与社径村相邻处,皆为古姓居住。

建国后,大拔古姓聚居最远之地为小苈,约有百余人居住,森林资源丰富,山中动物奇多。相距一公里属周江镇余洞九龙村。自小苈沿小溪而下约一公里即九龙河,沿九龙河可直至大拔河口。九龙河边有一神庙(娘娘宫)香火鼎盛,逢农历初一、十五,信士顶礼膜拜、虔诚祈祷。

沿九龙河而下,有大金岭、仙人草窝、上旧营、下旧营、黄沙坑,两岸皆有古姓人居住。大陂头建有大陂水电站一座。乃建国六十年代大拔村同陂坑村人民合建之水力发电站,后称大陂水电站,至今仍在运作。

发电站对面为径口排,居民多是琢明裔孙廿四世世和公次子应贵公裔孙,人口约180人左右,邻近邹屋排。1885年由安流文葵塘头寨迁居华阳大窝里,阳春围,后定居大拔村径囗排。自邹屋排至大拔老桥,为邹姓居住地,人口800多人。以九龙河为界大拔桥以上又称大拔肚里,小地名有老龙寨、承裕楼,人口800多人,建有祠堂一座,为三十世仑岳公祠,丁山兼未座向。

大拔岗355国道左边建有大帝爷宫一座,经大拔古、邹、黄三姓几次扩建,颇具规模,为大拔村民休闲与祭拜之所。每年农历十月十三为千秋宝诞日,村民自发前往祭拜,香火鼎盛。

355国道右边为高寨下。树木茂盛,四季长青,山形象狮子头,喝形“狮山”,有大拔地标美誉。祖山发脉于三奇嶂,是上等宜家之地,为道公裔孙二房所居。2015年,旧屋拆除建“士贞公祠”一座,甲山庚向。

大拔学校之左有成塘湾,对面称庆斗坑,由此至大拔河口道公祠附近,皆为古姓人居住。

(二)大拔村古姓由来

据不完全考证,首次迁入的古姓居养徳堂,为琢贯公后裔,从梅林镇琴口村告岭迁入,现有人口约100多人。

第二次迁入的古姓居担水塘,为十三世琢明公后裔,从五华县安流镇文葵村塘头寨(又称藕塘)迁入,人口约300多人。

第三次迁入的古姓,为琢明公后裔二十七世道长公所生裔孙,居高寨下、成塘湾、河口、长安楼、保兴楼、衍里下、邦美坝、旧营,男丁约2000多人,为古姓迁入大拔最盛的一支。

古氏道长公祠

古氏士贞公祠

第四次迁入的古姓居老龙寨(又称大拔肚、承裕楼),属十三世琢宦裔孙,人口800多人,从梅林镇梅南村迁入。

古氏仑岳公祠

第五次迁入的古姓居大拔肚,为十三世琢明公后裔,三十一世德高公从五华县安流镇文葵村塘头寨(又称藕塘)迁入,现有人口120多人。

第六次迁入的是大拔村径口排,属十三世祖琢明裔孙之三十世声扬公在1885年自安流镇文葵塘头寨迁居至华阳镇大窝里后至阳春围,定居于大拔村径口排,后由卅一世思育公之子清秀公于1918年始建长寿楼,经历四代裔孙定居于此,现有人口180多人。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后于2010年春节由卅五世古运泉带动兄弟子叔倡议重建长寿楼,由古运枢(兼财务),古运辉,古运明,古运权等运字辈兄弟监工,于2015年建成主体并完成装修,同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祖屋重光庆典!

上厅正面:

念先贤住安流迁华邑居太窝阳春恰天时移至大拔驻足;

启后裔承祖德根宗风出官阶学士得地利奠基径口兴家。

上厅梁底:

洋嶂发龙来山峦起伏右有古塘高照前仰白鳝捲湖舟船载宝千秋盛;

三奇分支派水秀连绵左侧雄狮望岗後椅凌峰为盾将帅守门万代兴。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道长公兄弟三人各自成家,皆生活不易。德长公留居社径村,故今社径村、长排里大部分是徳公裔孙;兰长公裔孙居社径村社径队;道长公迁至大拔村河口安居,经二百多年繁衍生息,人口4000余人,男丁2000余人,是兄弟(道、徳、兰)三人中裔孙最盛的一支。

(三)政、经概况

大拔村历史悠久,据不完全考证,已有400余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1953年设互助组,1955年设初级社,1956年至1958年设高级社。1958年7月至1983年12月为华阳人民公社大拔大队,下设14个生产队。1984年初华阳人民公社改为华阳区公所后,大拔大队改为大拔管理区。1987年撤华阳区公所改设华阳镇人民政府,大拔管理区随后改为大拔村民委员会(行政村),管辖44个村民小组。办公地点几度搬迁,建国初期,位于大社小学内(原学校名),文革期间迁至“上德楼”。90年代初拆除大拔小学旧校舍,建村办公楼(240平方水泥混合结构,由古达奇、古达强、古达清三兄弟捐资),2015年迁至第二小学校门右侧办公。建国初期,大队书记由上级统一调派,60年代后才由本村村民中选举产生。历任村一把手如下:邹迎祥、邹增、邹中安、古谷友、邹学尧、邹杏来、黄其武、黄其烈、古妙奇、古定香、古定扬、古育彬。

大拔村历代以耕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经济植物主要有毛竹、三华李、桃剥李、柚子、甘蔗,堂前屋后或河堤之上,随处可见。养畜业不发达,多为鸡、鸭、鹅、猪,牛、羊少。80年代起,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收入来源单一。

大拔村交通便利,距汕湛高速华阳出入口约4公里,355国道为主干道,10多座大小桥梁及硬底化的村道连接各自然村。村道以集资和捐资形式安装路灯,夜幕降临,华灯辉映,山村如同白昼,方便村民出行。

(四)教育、文化概况

大拔村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古有清末秀才古介平、黄子达,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原龙门县县长古兆璜,国民党司令部炮兵团团长邹鸿高,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教官古朝宗等。

共和国之前,以私塾形式培养和教导小孩成为时尚,较有名气的是高寨下私塾。解放前,兴办的拔萃小学较有名气,第一任校长古志超,利用私塾的师资和办学经验,借用黄姓老屋集资办学,面向大拔、社径、陂坑招生,此后,重文兴教,蔚然成风。然老屋校舍年久失修,有破损倒塌之险。1965年,大拔村人拆除老屋,在原址重建学校。1972年,学生人数增多,校舍不足,村人另择地扩建一栋二层泥砖木瓦结构的校舍。1987年又逢学生人数剧增,校舍再度告急,古桂芳父子捐资建古桂芳教学楼。1992年,古桂芳父子捐资拆除原泥砖木瓦结构校舍,重建新教学楼。2007年古桂芳父子再次捐资建古桂芳教学楼。2012年,教育创强,倡大陂社合并办学,拆除村办公楼建一栋四层教学楼,改建学校大门,面朝三崎嶂(注:大拔小学由此改名为华阳镇第二小学)。2022年由深圳狮子会捐资升级改造运动场。由此,经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及大,不断改造、更新,学校渐具规模。

2021年4月,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的暖风吹遍大拔土地,吹进爱心家庭。40多天时间里,募捐210万元,大拔村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1月1日宣告成立。既奖教又奖学,激励大拔小学师生赓续崇文精神,续创育人辉煌。

大拔乡村文化源远流长,主要有山歌、琴、棋、书法,以自娱自乐为主,爱好者偶尔也会一起合凑取乐。祭拜也是大拔村流传至今的传统之一。小孩出生要敬祖,结婚要敬祖,重大节日要敬祖,形式多种多样,人过世了,还要举行隆重祭奠仪式。每年春节后至清明期间(主要集中在清明),村民都会到山上祖坟扫墓。道公祠、仑岳公祠每年正月初一日、士贞公祠每年正月初二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正月十五日士贞公裔孙聚集士贞公祠,举行新丁赏灯仪式,放烟花燃炮竹,舞龙舞狮,巡灯等活动,场面热闹。每年的八、九、十月都举行庙会,村民自发参与。

此外,大拔村艺术文化水平不俗,家用的竹器基本为村民编织,石艺、铁艺虽少也精,木工师、泥水师不乏其人,厨艺精湛者为数不少。

大拔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丰厚的宜居宝地。

上一篇: 婚姻不顺之谜
下一篇: 从男女五官看一生运势吉凶 你的面相还OK吗?
最新文章